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1900年6月15日,义和团火烧正阳门,大火“延及城阙,火光烛天,三日不灭”,西方列强亦趁机发难,要求清政府交出大沽口炮台。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慈禧太后于6月16日、19日连续两次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对策,并于6月21日,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发布《对万国宣战诏书》。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慈禧太后旧照

宣战诏书共计612字,如果按照内容来分的话,诏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宣战的理由,打仗的资本,打赢的决心。

关于宣战的理由,诏书几乎花了一半的篇幅来描述,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外国人狼子野心得寸进尺,诏书中,清政府在道光、咸丰年间,外国人还能够遵守清政府的法度,但是近30年来,“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以至于“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这是清政府宣战的根本原因。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清朝时期的外国传教士

另一方面,清政府一再退让,最终忍无可忍,诏书中,清政府认为自己建国二百余年,坚持深仁厚泽,对外国人都是待之以礼,面对外国人的违法乱纪行为,也是处处忍让,结果“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更为可恨是,“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清政府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认为“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大臣跪拜支持开战

关于打仗的资本,诏书认为清政府此时宣战有两大有利条件:其一,人心齐,清政府自认为,当前的形势是“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而且光绪皇帝登基30年以来,“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更重要的是面对外国人的种种行为,“人人忠愤,旷代无所”,一句话概括就是举国上下都想打这一仗。其二,力量大,诏书中,清政府认为大清帝国“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还以北京附近及山东一日之内自发聚集义兵十余万人为例,说明清政府战争资源之厚重。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光绪皇帝老照片

关于打赢的决心,为了激发各界的参战热情,也为了表达清政府的打赢决心,诏书详细说明了赏罚条件。具体来说,对“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的人,朝廷将会破格奖赏,对“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的人,也是立刻诛杀,绝不手软。最后,清政府呼吁各方忠义之士,能够协力同心,“共泄神人之愤”。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慈禧太后老照片

将这份《宣战诏书》通篇读下来,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是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气势恢宏,算得上一篇感染力、鼓动性俱佳的上乘之作。然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步就会发现,这份诏书真的很难与“宣战”二字挂上边,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既没有明确的作战对象,也没有实质的作战筹划,更感受不到丝毫的战斗决心。

作为对比,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份诏书,一份是清朝对日的宣战书,这份诏书不长,共计也就428字,开篇就表明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受到清政府保护,而后讲明日本入侵朝鲜的非法性以及清政府的态度,接着说明清政府已经多加忍让了,最后表明清政府正在调兵谴将,准备出兵,如果日本不停手,立刻就会出兵。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慈禧太后老照片

另一份是万历年间的《平倭诏书》,这份诏书稍长,共计539字,开篇就非常霸气的表明四海之内都是大明的子民,紧接着又点名道姓将平秀吉定位跳梁小丑,而后再次强调为了维护大明的权威,必须出兵征讨,最后列举入侵朝鲜的那些人的现场,即“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

这两份诏书前者是给日本人看的,后者是同时给国内人和日本人看的,但不管是给谁看,有几个要素都是要说明的,即:为什么要打仗、和谁打仗、准备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那么,再回过头来看《对万国宣战诏书》,除了说明了“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外,“和谁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没有说清楚,也缺少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凛冽,委实算不得一份宣战诏书,或许说他是“动员诏书”更为恰当一点。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既然这份诏书,算不得一个宣战书,那么慈禧太后发出这份诏书的意义何在呢?恐怕大概率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正如文章开头所讲,当时义和团正阳门,京畿周边地区也多有呼应,清政府眼看就要压不住了,所以玩了一把金蝉脱壳,先是在诏书中解释“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是国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后又解释之前“拳民、教民皆吾赤子”的旨意是为了维护中外大局,最后更是将各地起义单纯说成是对抗外国人,而把自己责任撇的一干二净。

慈禧为什么要发《对万国宣战诏书》?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拙劣计谋

▲义和团成员旧照片

只是恐怕慈禧太后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份没有对象的宣战书,竟然成为了对所有国家的宣战书,引来了西方各国的联合入侵,结果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众大臣仓皇而逃,随后不得不签订“议和大纲”,赔款金额高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