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萧红情路坎坷,是不是自己有点“作”呢?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萧红,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虽然萧红在文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她在自己的感情之路上却是非常坎坷,这其中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更有那个大时代的原因,但是在评价萧红感情之路时,不能说其“作”而导致的,这个总结起码不是太准确。

萧红生活的时代,已经是社会新思潮四起,学生广泛参与政治运动,并对旧的封建家族制度已经有清醒的认识,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在娜拉出走的影响下,很多女性都走出自己的封建家庭,去求学、去工作,以及参加各种爱国运动。萧红就是这样的女性,在读完初小、高小、初中之后,已经对这个家庭毫无留恋的她去北平读高中,后在没有家庭资助的情况下,再一次回到家里,而自此开始,她的坎坷感情之路开始。

【一】汪恩甲。萧红少女时代家里就给她订了婚,就是汪恩甲,师范学堂毕业,仪表堂堂,萧红也非常中意,但是就是因为她无论如何也要去北京上学这件事情,引起未婚夫哥哥汪恩厚的极力反对,最终汪恩甲被迫与其分手。而萧红到法院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但汪恩甲为了保全哥哥的名声亲口承认自己主动要求解除婚约。但后来萧红还是原谅了汪恩甲,与之住在一起,并怀有身孕,但后来汪恩甲不知所踪。

【二】萧军。在汪恩甲不知所踪之后,萧红欠旅馆的钱太多,而又怀有身孕,生活随机陷入了困顿的状态,只好写信向裴馨园求助,而裴馨园派萧军多次与萧红接触,两个文学青年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后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离开小旅馆并生下孩子,无条件抚养将之送人,后来夭折。此阶段,萧红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萧红本以为找到了能够疼爱自己的人,怎奈,萧军性格粗暴,其曾动手打过萧红,并与其他女人产生暧昧关系,最终追求忠实感情的萧红与萧军分道扬镳。

【三】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是萧红与萧军共同的朋友,其性格与萧军正好相反,同时端木蕻良非常欣赏萧红的才能,深受感情打击的萧红认为端木蕻良的性格以及对她的欣赏能够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萧红曾经这样形容:“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后里萧红与端木蕻良抵达香港,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端木蕻良委托骆宾基照顾萧红,后萧红去世后端木蕻良才归来(端木蕻良第二任妻子说,他离开萧红是为了外出购买食品和药物,并寻找尚未被日军接管的医院),与骆宾基一起操办萧红后世。

可以说,萧红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看似萧红要求很高,其实她和其他普通女性一样,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了看似合适的人,但终因不合适的彼此导致了感情的一路坎坷。就像萧红自己解读自己说的那样: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女文青萧红的情路坎坷,不能笼统地说是自己“作”的。虽然所有的一切都始自萧红最初的离家出走,但是身不由己的成分更大一些。

萧红的感情之路约略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感情之路:十五六岁时,萧红尚是哈尔滨女一中的一名在读学生,是“少女情怀皆是诗”的花季,家里却为她定下了一桩婚事。

夫婿是家世富有、长相英俊的政法大学的学生,汪家老三汪恩甲。

两人最初的交往也是很被周围的同学亲戚们所看好的。

如果两人顺理成章的结婚生子,萧红的感情之路是不是一个悲剧姑且不论,但是像《呼兰河传》、《出嫁》、《天空的点缀》、《偶然想起》等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世人大概是无缘得见了。

命运多舛往往会让人获得更多的感悟,虽然成就不了自己但却可以成就自己的才气。

满脑子罗曼蒂克的萧红对未来的憧憬并不是婚姻,她所渴望的是走出去继续念书。可是婆家提出结婚的要求,娘家也催着她早日成婚。

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率性而为更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潇洒。有些人可以做到,更多的人却只能是“景行行止”。

萧红做到了,所以能做到源于她骨子里那种为所欲为的偏执个性。这一点在她的散文《祖父的园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十九岁的萧红逃婚了,和一远房表亲结伴去了北京。

不得不再一次说,经济是基础。为什么现在剩女多?是因为她们能养活自己。

次年失去经济来源的萧红被迫返乡,这一次似乎妥协了,打算和汪恩甲牵手共白头。

但是汪家不干了。逃婚无异于惊世骇俗之举,婆家很没有面子,于是提出退婚。

婆家的家门是进不去了,萧红就和汪恩甲住进了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但是他们的钱很快就花光了,汪恩甲已回家拿钱为由,丢下了身怀六甲的萧红,自此杳无影踪。

第二段感情之路:窘困交加、差一点被旅馆老板卖入青楼抵债的萧红,情急之下写信向《国际协报》副刊求救。报馆解救了萧红,也给萧红送来了生命中的第二个恋人。

行伍出身的萧军,对萧红的际遇难免会心生行侠仗义的豪情;而对被困数日一筹莫展的萧红来说,萧军的降临无异于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再加以对文学的共同爱好,短短数日两人就成了心心相印的情侣。

他们南下青岛,继之上海。在这段时间,萧红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期,但是随着事业上的风生水起,他们的爱情也走到了末路。

借用后来萧军的话:“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并亲口承认"打过萧红"。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最终,萧红提出了分手。

第三段感情之路:端木蕻良是两萧的好友,他一直对萧红很是欣赏。这让一直被萧军粗暴对待的萧红找的了为人的自尊。在两萧分手后,萧红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后赴香港。

香港是萧红的最后一站,无论是生命还是感情。

这时的萧红,历经世事,在感情上已是理性和成熟,只想找一位相敬如宾、互相关爱的伴侣。但是端木蕻良自小家庭条件优渥,生活能力差,并不懂得去照顾别人。

日军占领香港时,萧红染上肺疾,正怒放的生命之花悄然飘落,时年三十一岁。

性格决定命运。桀骜不驯成就了萧红的”作“,”作“的结果就是和家庭决裂,决裂的结果就是只身漂泊,漂泊的结果就是对人生无力的把握,更不用说一旦落实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就落荒而逃的感情。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

在那个年代,的确如此。

如果萧红是男子,大可不必去做那些无味地抗争,热衷于读书的话自可以堂而皇之地离家,而且家里绝对不会将其扫地出门,譬如徐志摩。

但是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生活也罢,感情也好。


逸林迎月


才华横溢,生性多情。


大个子黑豆


萧红情路坎坷应该跟她高智商低情商有关。

她是个高智商低情商的才女,正因如此,她才有了如此坎坷的情感经历。

对于萧红来说,幼年的不幸以及早年失败的感情经历形成了她独立而敏感的性格,这种人格和思想的独立,使她不会像刚从家里出来那样,屈身于汪恩甲的摆布,也不会因为心里的羁绊,而不敢和肖军分手,正因为这种逐渐形成的特立独行的性格,她才有了如此高的文学成熟,有了令后人叹謂的《呼兰河传》。她的这种敏感,让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迷局中——她渴望获得她想要的幸福,她渴望能够有人为她遮风挡雨,从而不受伤害。

在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中,萧红最爱的还是萧军。这不仅因为萧军是她生命中的恩人,没有他,她就得在旅馆中困死,也就没有了以后如此高的文学成就。萧军给了她真正意义上的家,然而,萧军的性格,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当他有了外遇,接着对萧红使用暴力,随着激情的流逝,再也没有了往日被文学氛围环绕,共谈文学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分道扬镳。

但她一直没有忘记萧军,她一直把与萧军的爱情当作氧气,当作她生命中最不该错过的人。

在她等待的某一天,她遇到了另一个男人,此时的她怀着萧军的孩子,可身边的男人不是萧军,而是端木蕻良。

萧红把端木视为真正的依靠,以为中午找到了久违的幸福,虽然他性格不像萧军那样男子主义,但此时正是重庆,香港战火纷飞的时刻,大多数情况下,萧红只是独自一身,久而久之,疾病侵袭了萧红的身体,可这时陪在她身边的,则是另一个男人——骆宾基,一直陪她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

这就是她大概的感情经历吧。


晨锵锵


民国文坛知名的女性不多,萧红是重要的一位,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也是鲁迅最为器重的弟子。她的一生并不长,只有31岁。

找了四个男人,没有一个靠谱的。

第一个男人是他的表哥陆哲舜,情窦初开一起私奔到北平,然后同居生活。不过陆哲舜早有家室,两人很快花光了身上的钱。加上老家对她们私奔之事传的沸沸扬扬,陆哲舜毅然决然抛弃萧红回老家了。

第二个男人是他父亲早就定下的未婚夫汪恩甲,两人偷偷到哈尔滨和萧红过起了同居生活,没多久萧红就怀孕了,面对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汪恩甲说要回老家取点钱,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三个男人就是肖军。当时萧红大着肚子住在旅馆没钱吃饭,就写信求助,后来是肖军偷偷的来带她逃跑了出来,生下的孩子也送了人。后来,两人好上了,过上了一段艰苦又甜蜜的日子,两人还一起去见了鲁迅先生,得到了帮助。可是肖军大男子主义,出轨、家暴,还不安稳,老想着打打杀杀,两人经常吵架,后来又分手了。第四个男人是端木蕻良。当时怀着萧军的孩子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了婚,后来孩子也夭折了。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没想到端木担当却不够,有一次日军攻城,他就一个人跑了。后来萧红到香港奄奄一息,最后陪她的也不是端木,而是骆宾基。

萧红从小就缺乏关爱,只有一个祖父理解她。她希望通过爱情来弥补,没想到却一次次的被抛弃。她的人生基本都是在流浪和漂泊中渡过,贫困、饥饿、孤独一直伴随着她,但是她没有放弃,有着追求自由的决心。在肖军和鲁迅两人的指点下,学历不高的她竟然成了一代民国才女。

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她的文学成就,除了课文上有一篇《火烧云》和2014年有一部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外,很少人知道萧红的名气。

她的才从何来?

萧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其他就是一些零散的诗歌小说类。其中《生死场》是鲁迅主编的丛书内容,亲自给写了序,另一著名文艺评论家胡风写了后记。而《呼兰河传》则是她最有成就的作品。

正是这两部小说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两部小说都写的是东北乡村小城的故事,用了一种特殊的笔法来描述,被称为散文化、或诗化的小说,这在当时是一种开创。那时候的左翼作家,写的都是革命和斗争,而萧红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所以鲁迅等大佬也推崇她。

不过这种小说读起来虽然文笔优美,但是故事情节就会弱一些。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也有这种倾向。

作品与苦难相伴,一生颠沛流离,萧红没有等来她的黄金时代,带着无限的不甘逝去。她在临终的时候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身先死,不甘,

他不是作,他只是没有遇见对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