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太平洋地铁、大西洋地铁等海洋地铁能建好吗?出行旅游会不会更方便?

毛侠子王老师


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铁?不得不佩服网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赞]。技术上容易突破,钱是问题,还有风险,建好了谁敢坐?就是迄今为止两大基建狂魔美国和中国,都不会愿意出这个钱来建设。

1、穿越大西洋地铁路线:比较靠谱的是英国伦敦出发,途径爱尔兰,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纽芬兰岛,到美国的波士顿和纽约。其中大西洋隧道有3034公里,按照渤海海峡隧道造价每公里26.786亿元,那么大西洋隧道目前的静态投资就需要81268亿元,这条路线途径英国、爱尔兰、加拿大、美国。

2、穿越太平洋地铁路线:比较靠谱的是美国洛杉矶至日本东京,到鹿儿岛,到韩国济州岛,终点到达中国上海。其中太平洋隧道有8818公里,按照26.786亿元/公里造价来算,目前静态投资236119亿元,这条路线途径美国、日本、韩国、中国。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在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全长53.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23.3公里,最大水深140米,双线轨道,时速140,1988年建成通车。世界第二长的英法海底隧道长51公里,其中海底部分39公里,1994年建成通车。中国规划的三大海峡隧道,渤海隧道长112公里(时速250,投资3000亿元,平均每公里26.786亿元,预计2025年前开工),台海隧道长125公里。

当然,如果大西洋和太平洋隧道建成,开展海洋旅游前景广阔,海底酒店、深海潜水、深海观光、鱼类和海洋植物等项目,比陆地冒险和刺激,确实很理想化。

现实条件是,要建设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隧道,面临的三大难题主要是技术、资金、安全。

1、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突破长距离海底隧道的技术;

2、资金:是个大问题,8万亿元的大西洋隧道、23.6万亿元的太平洋隧道,相比飞机航线,与其打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隧道,不如加密飞机航线和航班来的实在,虽然飞机运量没地铁大,受恶劣天气影响,但是500座大飞机的运量基本上可以达到一列8节车厢的高铁运量。钱是关键,不说美国不会出这个钱来建设,就是中国也不愿意。

3、安全:这是最大的问题,领海内的海峡隧道危险小些,没有鲸鱼和鲨鱼的冲撞。更加要命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摩擦,一不高兴逼急了就会拿跨洋隧道出气,炸掉一段就瘫痪了。

结论:大西洋和太平洋地铁,技术上可以建设,但是资金和安全上回否决,不如加密跨洋飞机航线。





交通强


关于未来太平洋地铁、大西洋地铁的建设,在目前可预测的期限内是不可能完成的,100年内可能很难实现。

在太平洋、大西洋地区建设地铁,先看三种可行的方式:

一、水面浮桥或者高架桥

在水面架设浮桥、高架,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于2019年通车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建设工期将近十年,克服重重困难才建成通车,其长度达55公里,为世界之最,可以试想一下,在数千公里的大洋上建跨海大桥,打基桩不可能(海水太深),所以高架不可取。再说建设浮桥地铁,太平洋、大西洋上,光盛行西风带区域,常年大风大浪,其他地区龙卷风、飓风盛行,数十米高的大浪也很常见,拿世界上最长的浮桥——长青点浮桥来说,全长才5358米,所以浮桥的耗材、气候条件也是不可能的。

二、在海水中搭建管道,建管道地铁

海水中搭建管道,类似于把地铁车厢包裹于一个套子中类似于胶囊运输工具,但是考虑到海水的密度、建设材料的密闭性以及耗材,建设难度等,基本上也可以忽略。

三、海底隧道

目前已知最长的海底隧道即英法海底隧道,但是也仅仅是建在英国岛上和法国大陆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长度有限,但是要在太平洋、大西洋地区建设隧道,试想一下在海底几千米的深度施工,防渗透不说,光是人员运输、供氧等问题,存在的技术难度都是目前以及可预测的时间内无法克服的技术屏障。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条件建设太平洋、大西洋地铁,那我相信在那样的技术条件下,建设空中列车,或者时光穿梭技术也都是具备条件的,在那样的条件下,已经没有必要去建设大西洋、太平洋地铁了,因为还有比那些更加便捷、实惠的交通工具。





弯梁行者


这真是个疯狂的想法和逆天的工程。不知道未来的科技水平能否有能力实现这个工程,它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远不是建个英吉利海底隧道所能比较的。能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隧道,其深度要在海平面以下几公里深,其长度至少也要几千公里长。它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高温和高压。人类的科技活动已经证明,入地远比上天难度要大的多。人类造的飞行器早已飞出了太阳系,可现在要下潜到一万一千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多么困难和危险的事。

隧道是个封闭的空间,一旦遇到紧急状况,逃生极其困难。1995年日本地铁曾发生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在地铁中释放沙林毒气,造成十几人死亡、五千多人受伤的事件。这种事情要是将来发生在大洋底的隧道,后果不堪设想。

从地球的圈层构造来说,陆地地壳厚度有几十公里厚,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公里。人类对海洋地壳的构造认知远比对陆地地壳要肤浅的多,若要施工洋底隧道,所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将会是无法想象和难以克服的。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以前苏联有个挖穿地球的工程,结果才挖了一万多米就停止了。以人类的技术,永远也实现不了。虽说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的认知能力和科技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起码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想要在大洋底之下建隧道是不可能的。人在宇宙中是非常非常渺小的,不是什么事情想做就能做的。

目前的商业飞机的航行速度一般也就八、九百公里每小时,早些年英、法共同研发的超音速客机已经成功运营,但是后来经历了几次空难后退出了航空运输市场。在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下,重拾超音速客机,要比海洋隧道靠谱的多。当某一天超音速客机能像现在的客机一样普及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地球更小了。


乐弈8273


我不否认对未来的任何畅想,几万年前哪位穴居原始人能想到后人能把房子盖的这么漂亮、几千年前有哪位古人会想到今天我们能上天入地、200年前有谁会想到火车会呼啸前行(火车发明于1840年)、130年前有谁会想到飞机会在天空翱翔(飞机发明于1903年)、90年前有谁会想到电脑会如此普及(电脑发明于1946年)、60年前有谁想到手机让我们的联系变得如此紧密(手机发明于1973年)、20年前有谁会想到会有一家字节跳动的公司让无数的草根百姓知道了他们自己的信息也能创造价值(字节跳动成立于2012年)...未来一切皆可期待!

人类的各项工具都是不断发展的、甚至是加速发展的,就像刘慈欣在《三体》小说中说的 一个文明的技术是在某个阶段爆炸式提升的。我们的交通工具也是一样,我们对交通工具的改造为的是我们信息交流的方便,人是感情动物,人希望相互走动,我们希望快速的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建了城市地铁,城市地铁提升了城市的运转效率;我们希望能走出国门,快速的增进与别国朋友的交流,所以我们开辟了新的航行,新航线提升了国与国的文化融合;出行的路上我们行走的步伐越来越快... ...

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下,我们希望能在繁忙的旅途中也能看看外面的风景,如果我们能建立太平洋、大西洋地铁,无论是建在海底还是海面我们都能看到外面靓丽的美景,在海底我们能欣赏鱼儿畅游、在海面我们能看到海天一色...

如此美好,未来皆可期待!






我是金豆豆


这个话题,太有挑战。当然如果能实现,肯定旅游出行更方便。

十九世纪,伟大的卡尔.马克思,为全世界劳动人民指明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方向。实现世界大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国家,这个属于太遥远的将来。现在世界上还有饥饿、战争、流行疾病。世界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你的这个梦想。

另外这个深海隧道的建设,需要的技术、材料,不是哪一个国家可以实现的。但是梦想是要有的,没有梦想,哪有飞机上天,哪有高铁飞驰......将来梦想成真了,太平洋、大西洋上的岛屿就是我们的车站,吹海风、听涛声,旅游方便快捷惬意。





边走走边看看


这个问题小伙伴其实都很期待的答案 ,太平洋地铁 大西洋地铁 海洋地铁, 要建成的话先不说国家要投资很大一笔,而且还需要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及相关顶尖科技人才。如果说真的建好的话 ,那将会成为全球热点关注的 ,同时也会加小伙伴们对旅游的兴趣 ,也会非常方便 😊


温柔一世


看未来有多远了,一百年内基本不可能,技术也许可以克服,建起来耗资巨大不说,管理权就是大问题,经济上目前来看并不划算,也许三五百年,也许一两千年谁知道呢,求关注



旅行自媒体vlog


这个东西很难说…那个什么品牌来着:一切皆有可能,就看这二十年科技的发展,是多么难以相信,但是不会是我们能见到的。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那么问题就来啦,地球是否还有一百年、一千年、或者一万年,就难说啦对吧。



椿树窦豆


这个事不是能不能建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建的问题。你建跨洋地铁想干啥?运货比不了海运,运客比不了飞机。建造成本要远超航运、海运,请问这种地铁有啥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建设的可能。所以建议你还是务实一点,思想亦有边界,就别光顾着放飞自我了……


旅行999


你这个问题说的太遥远了为什么呢?

一,太平洋跟大西洋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的,是公海,先不说修建难度吧!就是经营权跟管理权应该属于哪个国家,过境签证如何处理,这些都是问题!

太平洋跟大西洋都属于深海了,深海肯定有很多的海洋保护动物,如果真的修建了地铁,肯定会对海洋甚至海洋动物都造成影响,甚至伤害,所以说我认为不太可能,跨度大,这涉及了外交问题在里面,这只能说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