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武帝学创业之刘秀柔道治国

每个开国帝王的经历都是一部创业史,刘秀是被毛主席评价三最的皇帝:“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

第七部:刘秀柔道治国


光武帝刘秀二十八岁起兵,到剿隗嚣、灭公孙述统一天下已经四十三岁了。十五年间他荡平群雄,征服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天下虽然马上得之,但不能马上治之。东汉王朝初建,百废待兴。针对“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的局面。刘秀在治理国家方面使用柔道,来了个“怀柔六部曲”。

一、减轻赋税。刘秀下令恢复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三十税一”就是指农民收三百斤粮食,交十斤公粮,这是当年“文景之治”时休养生息的减田租最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刘秀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很显然,刘秀这一步走的目的是想从根本大法上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

二、精简机构。长年的征战,全国人口在战乱中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人少了,官位和机构就得减少,否则那么多公务员,都需要财政拨款也够呛的。更何况,税收都减少了,压缩开支是当务之急。于是,光武帝下令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还这样繁多。兹令各郡、国、县削减吏员。县级机构不够设置长吏的,可以撤减合并。”这一年,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很显然,刘秀这一步走的目的就是想打造一支“干净、忠诚、有担当”的官场队伍。


三、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从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刘秀的这一政策目的是想使大批奴婢获得自由,解决农业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虽然度田政策没有完全贯彻,但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五、厚待功臣。

跟老祖宗刘邦屠戮功臣不同,光武帝经过多少个昼夜的深思熟虑,终于想到了截然不同的做法,那就是“有条件的厚待功臣”。也就是说,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给予了这些功勋卓著的的兄弟们极大的褒奖,说白了就是多发钱、给高官,再给他们让人羡慕的荣誉--特别觐见的特权,要知道皇帝不是谁想见就见的,特别觐见就意味着,想什么时候和皇上兄弟唠嗑就可以什么时候去,这可是莫大的殊荣。

六、重用直吏。樊晔、李章、董宣这几位都当时光武帝重用的有名直吏。尤其是这个董宣,有个外号叫“卧虎”,可以说是最严苛的直吏,而且他还有个绰号“强项令”,说白了就是皇帝封你“硬脖子”。原来,皇帝的姊妹湖阳公主亲信下人行凶杀人,当时的“办案机关”没法抓人。结果,有一天,董宣当着公主的面将人抓获并且就地正法。公主找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听到后,气的准备处死董宣,但经过几番理论。光武帝回过味来了,最后准备采取折中的办法--叩头道歉,结果董宣就是不干。任凭几个人强摁,就是不肯叩头,面对这尴尬的局面,光武帝非但没有继续为难董宣,反而封了他一个“强项令”的称号,一段佳话由此而来。

向光武帝学创业之刘秀柔道治国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滴水能穿石,以柔能克刚。刘秀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实际上与他以柔治天下的理念和处事方式息息相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