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我是東北人,對東北冬季的寒冷是深有體會。在九十年代以前,東北地區多是平房,每年冬季都要燒煤取暖,各家都有火炕、火牆取暖設施,還有囤積大白菜,外出要穿著厚厚的棉襖,如果沒有戴手套,兩隻手會伸進衣袖裡保暖。在中國北方的農村,火炕是重要的取暖設施,在大興安嶺地區,冬季三九嚴寒,潑水成冰。隨著城市化進程,棚戶區的改造,現在東北的市縣都建起了許多樓房,採用集中供暖,樓房裡有暖氣,舒適又環保,不用再劈柴燒火做飯了。那麼古代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居民是如何取暖過冬的呢?

安居才能樂業。在古代東北地區,生活著肅慎氏、悒婁、穢貉、靺鞨、女真等部落族群,他們主要從事漁獵業、畜牧業和農業。漁獵部落是常定居、聚落文化,其生業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房屋的剛性需求。住房是一種複雜的文化習俗綜合體。住房的形成取決於當地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地理氣候條件、居住特點、民族傳統等。住房是古代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住房也不斷髮生相應的變化。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黑龍江流域原住民房舍

冬季地穴居住時代

早在新石器時期,東北地區的漁獵部落長期存在半遊戈,常定居的生活方式,這是由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所形成聚落文化,東北的漁獵部落也是定居民族。

古代東北地區的部落之所以能夠長期定居在一地,是因為他們的捕魚業具有一種特殊性,魚類產卵期的大量回遊,可以長時間地保障他們的主食。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鄂溫克人房舍

近代蘇聯學者對遠東地區的考古研究發現,石器時代的居址一般都位於大河與小河匯流處不遠的地方。

“居址中的房址總數都不太多(15——20處),佈局毫無倫次。這些房址都是半穴式的,平面近似四角形,面積為30——40平方米,中心高度約2.5米。在房址的牆根發現一些柱坑,緊貼著地穴的土壁,這是用來支撐爐灶周圍板鋪的柱坑。所有房址的地面都是平的,地面上薄薄地抹有一層粘土。”

黑龍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住房沒有專設的出口。在屋頂中央留有一個出煙孔道,人們就通過這一孔道沿著砍出階槽的圓木上下出入。

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房址的特點,是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或橢圓形,設在一盤爐灶。居址一般在河邊或湖畔,通常沒有防禦設施。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通古斯人房舍內貌

在鐵器時代,東北的漁獵族群在從事漁獵業的同時,開始經營農業和養畜業。古代部落耕種的有麻、黍、稷、麥、豆。他們還養牛養豬,養畜業成為肉食的主要來源。

在《後漢書·挹婁傳》中,有東北挹婁部落房舍的記載: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

這種地穴式住房,在古代對庫頁島、朝鮮半島、日本北海道、千島群島地區影響深遠。

唐朝時期,靺鞨——女真文化的住房建築及邑落。處於最北方的黑水靺鞨是東西伯利亞森林原住民,強壯勁健,地穴居住沒有屋宇,是黑龍江流域獨立的軍事部落聯盟。

據《新唐書·黑水靺鞨傳》中記載:

“黑水靺鞨居無屋宇,並以山水掘地為穴,梁木其上,以土覆之,如丘冢然”。

黑水靺鞨位於靺鞨諸部的最北,是靺鞨諸部中最為強勁的部落,黑水靺鞨並沒有參與渤海國家組織,由唐朝設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統稱黑水靺鞨,黑水靺鞨是女真人的直系先祖。黑水靺鞨在唐朝時還是地穴居住,處於部落聯盟的氏族時代,當地的生產力發展較為落後。

據蘇俄考古研究發現,在渤海國時期,黑龍江流域的當地居民村落已經擴展為四、五十所住房,並出現了大戶型的房屋,其面積在200平米左右,被間壁成許多房間。

這說明黑龍江流域部分部落、族群,房屋及村落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並開始出現了財產和社會的分化。隨著剩餘產品的出現,財產的分化,階級的形成、貧富差距加大,部落酋長、氏族佔有大量財富或奴隸,開始向階級關係過渡,直到出現了第一個遠東國家政權——渤海國。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東北火炕

火炕設施的出現

在唐朝東北的渤海國,在女真人的一些房址中發現了古老的火坑設施。中國古代史書《三朝北盟會編》中有關於女真人住房和火炕的記載:

“慣於依山谷而居,聯以木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樹枝,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垣牆籠籬壁,率皆以木,門皆向東。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了其暖。“

據蘇聯學者考古發現,當地的火炕設施按照結構,分別設有一條或三條炕洞的直通炕,火炕是十二世紀後半期所有女真房址的特徵。

火炕一般設有三條炕洞,炕洞上面鋪徹大塊平板石。煙囪設在室外,正對後牆中部。一般房址的煙囪都設在後牆的一角,多半都設在右角附近。


“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淺談東北住房的歷史文化

在唐代的渤海國發現了最古老的火炕設施

從史書文獻中,可以證實在唐朝,渤海國(698年—926年)時期,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火炕設施,這些地區主要是沿日本海(現俄羅斯的濱海地區),朝鮮半島,最早出現了火炕設施。

公元925年,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國,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渤海國滅亡。渤海遺民大批外逃或被強制遷移,近一百萬的渤海國遺民被遼朝強遷到了契丹內地和遼東地區,火炕設施傳入到東北內地。

從考古資料和古代文獻史料都可以證實,火炕是女真人住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筆者認識到幾點:

1、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地區,在公元前的地穴式住房,建造的過程是,住房的大部分是在地下挖成,土牆以木杆、半拉圓木和板條加固,屋頂的通煙孔為住房入口,人通過入口沿砍出的階槽的圓木梯下到室內。地穴式住房是古代東北部落民族的冬季住房。

2、在唐朝時期出現了火炕設施。唐朝時期,位於東北的渤海國,住房結構由地穴居住過渡為地面房屋,女真人在屋內搭建火炕設施,屋內的床是用土坯搭建,睡在上面取暖,煙囪設在室外。火炕設施的發明解決了東北漫長冬季取暖的問題,隨著渤海國遺民的大量南遷,火炕傳入東北內地。火炕成為中國近代北方農村主要的取暖設施。

3、從地穴式住房到地面房屋火炕設施的出現,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取暖。東北的冬天太冷了,特別是在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森林地區,要熬過漫長的寒冷冬季,才能保命活到春暖花開。如果在冬季沒有保暖的房舍和取暖設施,很容易被凍傷甚至凍死。在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古代東北地區的居民用聰明才智,發明了半地穴居住和火炕設施。火炕是東北人永不磨滅的記憶。

參考書目:

《中國關於阿穆爾河沿岸和遠東民族的記載》

《渤海國及其在濱海邊區的文化遺存》

《遠東史料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