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几年有很多有戏腔的歌曲火了,而传统的戏剧却持续没落?

飞龙在天9783


我觉得作者的观察是对的,近几年确实是一些带有戏腔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而传统的戏曲、戏剧作品却不断的没落,比如说《唱脸谱》等作品都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爱。展现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戏曲是有市场的,只是还没有正确的发掘出来;其二是戏曲需要创新,符合时代的特征。

现如今戏曲发展到这个样子,是有原因的,归纳出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⑴戏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⑵戏曲作品陈旧,或者说好的戏曲作品较少。

⑶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


精选曲艺


人不会平白无故喜欢一个东西,喜欢的底线是兴趣,再接着就是心理需求了。

一、兴趣决定了欣赏的下限,文化底蕴决定欣赏的上限

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爷爷很爱听戏剧,每周六必看戏曲类的节目,隔三差五还要听录音机里的戏曲。

我呢,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每周六晚只能和他们一起听戏曲。那时候,听着戏曲很想睡觉。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边的戏剧是秦腔,唱的时候主要靠吼,听起来很粗野,即使不吼,音有时拉得很长,没律动感,实在激发不了我的兴趣。

还有,我记得电视里唱秦腔的人装扮很精致,可我也不懂为什么这样打扮。至于唱的内容,听爷爷说是讲故事的,很有内涵。可自己要是看电视,不懂他们的身段、唱腔,不看字幕,根本摸不着头脑,没法欣赏。

到了今天,我也就记了几个戏曲名称,比如《周仁回府》《屠夫状元》《三滴血》等。可其中的表演技巧、装扮特色等还是一窍不通。

所以,像这样没律动感的艺术,很难吸引一大波青少年,更别说它还需要了解些文化知识才能欣赏。

二、雅俗共赏的东西根据更符合大众心理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般都看不上低端产品,但也很难高攀高端产品。所以呢,正是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东西,才更能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这既不显得自己品味低俗,也显得自己不是附庸风雅,反而显得自己品味独特,与众不同。

最近的热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歌,名字就叫《鬓边不是海棠红》。里面百分之七八十是白话歌词,还有一部分引用了汤显祖写的《牡丹亭》里的散曲。所以,歌手在唱的时候,就得加入戏腔。听众在听的时候,开始听的是流行曲,突然出现了一段迷人的戏腔。通俗易懂,风格独特,更容易吸引人。

还有,有些歌曲都是戏腔调,比如《关山酒》。这种唱法往往加入了戏腔的元素,音调上稍有变化,抑扬顿挫更强烈,发音向字正腔圆靠拢,但主要的唱法还是流行的唱法。

所以,听众觉得耳目一新的同时,还能听懂其中的内容,给别人介绍时也更显得自己的品味独特,你说能不喜欢这种歌曲吗?

归根结底来说,兴趣、文化底蕴和大众心理是使得传统戏剧没落,戏腔歌曲盛行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作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哈!


言诗雨


包含戏腔的歌曲走红,满足了人们对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的好奇心理,这对传统戏剧(戏曲)的进一步传播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

但是,由于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综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表演的某些片段可能会吸引到人们的注意,但也有一些讯息或情感无法很好地传递给观众,戏曲欣赏的门槛相对较高,并且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再加上在快节奏时代,忙碌的人们无暇对自己的兴趣如戏曲进行深入地探究,只能零碎地了解戏曲的某些方面,戏曲剧种繁多,各个地方、各个剧种的唱腔、动作、语言、配乐、服饰以及“绝活”等均有不同,这无疑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去辨析,等人们的激情退潮,戏曲便又重新成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传统戏曲因而很难普及推广。

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使人们不出门方知天下事,人们盲目地接受着各种碎片化的讯息而不加以整理,各种传播媒体所传递的消息五花八门,所涉及的知识琳琅满目,使人产生兴趣广泛的错觉,实际对其自认为的兴趣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戏曲的普及提供了平台,有心人可通过大众传媒展现铿锵有力的唱腔、方正圆活的台步、沉稳明了的武戏、情真意切的剧情等,提高了戏曲有了复兴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戏曲推广不能只依靠卖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怀,戏曲的全方位展示需要塑造出特色风格,即使是碎片化地展现戏曲风貌,也要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保证戏曲演出片段的质量。

如今的戏曲剧团演出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国家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给予剧团表演人员补贴,观众也更乐意来剧团所组织的公益活动捧场,剧场一旦收费便会造成观众的大量流失,没有消费市场和票房支持,剧团的工资基本依靠政府出资,演员的工资也就不会很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向下,没有高收入的鼓励,只有兴趣支撑,无疑会打击现役演员和想要参演的年轻人的积极性,年轻人不想演也没有娴熟的技巧获得观众的亲睐,所以人才流失势不可挡。戏曲表演人才流失严重,观众无意向观看戏曲表演活动消费,戏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依赖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再经过公益演出造成饱受喜爱的假象,戏剧市场发育畸形,亟需改制。根据相声明星火爆的案例,或许可以将技艺娴熟的、或者其他方面极具特色的戏曲演员运营成为“明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追捧,戏曲明星亦可带“货”,使其粉丝对戏曲表演和其他戏曲演员爱屋及乌。

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戏曲,它可是从宋朝开始就风靡的娱乐项目,其中不仅能了解到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还能欢愉身心,舒缓焦躁的心情。




蒲公英壹號


大家好提问者好!

很高兴有幸回答提问者的问题,现在就来解答提问者的问题!

只要和古风沾边都会让人想到唯美,戏曲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种类繁多,在明清时期最为繁盛,古代人在闲暇之时最喜欢听戏。到了现在,爱听戏的也只有老人了,年轻人都在追寻流行歌曲。

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优美的戏腔?我们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正在被遗忘,这是绝对不行的。这不,就有人想到了将戏曲中的戏腔融入到时下流行的古风歌曲当中。之前火过一段时间,但这个新鲜劲过了后也就淡下去了,最近戏腔又在网络上火了,下面5首古风戏腔歌曲,好听到令人窒息!

第一首是《赤伶》是由古风歌手HITA在去年发行的歌,这首歌最为惊艳的就是它的戏腔部分,听了直接就被洗脑了,嘴里还会不自觉地将歌中的戏腔部分唱出来。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很凄惨,但是却展现了家国情怀,抗日民国时期,日本人听着我国的国粹,这是何种的欺辱!戏还没唱完,戏子少了戏楼与台下的恶人同归于尽。这首歌想来是祭奠那位戏子,不仅好听,而且其中包含的意义还非凡。

接来的一首是根据大名鼎鼎的南派三叔的作品《老九门》中的短篇《二月红篇》作为创作背景,制作的一首《辞·九门回忆》,歌中的戏腔部分让人惊艳,曲中,虽然妻子已逝去两年,但是对她思念如初。第三首是《琵琶行》,相信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这篇古文,在当时这篇文章可是要背的。这首歌将古文中对琵琶弹奏的描写那一段融入其中,在搭配上戏腔唱出来,特别地有韵味,很容易让人记住歌词,让人不禁感慨,现在的学生真幸福,背这篇古文简单了不少。

花粥可以说是现在有名的古风歌手,一首《归去来兮》更是征服了大众的心,就只是简单地听歌,戏腔没得说是吸引人的亮点。最后一首《牵丝戏》,由银临、Aki阿杰演唱,戏腔一出,我想没有谁能够不爱这首歌。牵丝戏就是木偶戏,木偶在操纵者手里很听话,但却是死物。

这首歌演绎得是一个奇幻的故事,木偶和木偶师都是孤独的,他们做了一场又一场的表演,后来那名艺人老了,木偶本无生命,但入了火堆仿佛活了过来,老艺人笑了,可能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老人为何笑。

回答完毕!以上回答供大家和提问者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感谢关注支持!


金枫叶娱乐圈


采用戏曲音乐元素创作的歌曲,或利用戏曲演员演唱的戏歌,受到听众的喜爱,早年有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江山无限》等。近年有京歌《梨花颂》《花好月圆》《中国京剧》等。这些作品,均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即戏曲声腔歌曲化。曲作者创造性的从戏曲音乐中提炼出抒情、流畅、易入耳入心的主题乐句,发展成优美动人的旋律,加上现代配器和中西乐队伴奏,通过无论是民族歌唱家还是专业戏曲演员演唱时歌化戏揉的处理,既保持戏曲唱腔的韵味,又强化了歌唱性的审美优势,受众热捧乃为必然。而纯粹传统的戏曲唱段,唱词及旋律均数百年不变,思想陈旧,节奏迟缓,太讲究其派别的传承性、正宗性,原封不动,守持保真,如此失去大量当代年轻听众,寂然落寞理所当然。作为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真封味承传是一种责任。而欲其兴兴向荣,必另辟蹊径,这就是像那些经过改造创新的戏歌京歌,从旋律到演唱得有一个新的面貌。


刘世平论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导致越来越多的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也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

近些年为什么戏腔的歌曲火了,而传统戏曲却在没落,我总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戏曲难学,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基本功,现在的人没以前的人那么能吃苦,而且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沉不下心;戏腔的音乐则不同,里面关于戏腔的唱词只有短短的几句,容易学习。

2、戏曲需要有师傅的指点和引导,而且很多想学的人没有资源、没有人引荐去拜师学习;戏腔音乐的起点低,只要懂旋律,就能唱出来。

3、戏曲含有浓浓的地方方言的元素,导致很多人,特别是外地的人听不懂,尤其是苏州评弹和粤剧,所以没有群众基础;戏腔音乐是普通话,只要是中国人都能听懂,而且融入了现代元素,旋律动听,歌词长短句交错,朗朗上口。

4、戏曲的圈子很小,目前大部分的唱戏人都是中年或者是老年人,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他们自然不出众,而且很多人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名声;音乐的圈子很广,而且戏腔音乐的歌手,大部分都是圈子里知名的人,还有就是歌手一般都比较年轻,有颜值,自然是受年轻人追捧。

传统戏曲的没落,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不过还是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能够有人去传承。


若忆阁


说到看戏,在旧社会,都是有钱人,阔太太的事情,后来到了文革之后,那是革命样板戏,看戏的人,最热情的,就是年轻人在谈恋爱,到现在,只有退休老人在看,那你也必须要是一个戏曲爱好者,我也喜欢看戏,目的是,色彩斑斓,画面美观,对什么派?什么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都在玩,全民。


老徐166634701


主要这还是流量明星的力量,带戏腔的歌曲走红,一来满足了人们对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的好奇心理,二来又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爱豆演出与唱腔。

什么是戏腔,简单的说指戏曲的曲调和唱段,因戏曲的不同、地域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现在的戏腔的歌还是偏向于越剧

戏曲表演的某些片段可能会吸引到人们的注意,但也有一些讯息或情感无法很好地传递给观众,戏曲欣赏的门槛相对较高,并且与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忙碌的人们无暇对自己的兴趣如戏曲进行深入地探究,只能零碎地了解戏曲的某些方面,戏曲剧种繁多,各个地方、各个剧种的唱腔、动作、语言、配乐、服饰以及“绝活”等均有不同,这无疑需要耗费不少的精力去辨析,等人们的激情退潮,戏曲便又重新成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艺术,传统戏曲因而很难普及推广。

如今的戏曲剧团演出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国家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给予剧团表演人员补贴,观众也更乐意来剧团所组织的公益活动捧场,剧场一旦收费便会造成观众的大量流失,没有消费市场和票房支持,剧团的工资基本依靠政府出资,演员的工资也就不会很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向下,没有高收入的鼓励,只有兴趣支撑,无疑会打击现役演员和想要参演的年轻人的积极性,年轻人不想演也没有娴熟的技巧获得观众的亲睐,所以人才流失势不可挡。戏曲表演人才流失严重,观众无意向观看戏曲表演活动消费,戏曲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依赖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再经过公益演出造成饱受喜爱的假象,戏剧市场发育畸形,亟需改制。根据相声明星火爆的案例,或许可以将技艺娴熟的、或者其他方面极具特色的戏曲演员运营成为“明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追捧,戏曲明星亦可带“货”,使其粉丝对戏曲表演和其他戏曲演员爱屋及乌。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戏曲,它可是从宋朝开其中不仅能了解到中国优秀历史文化,还能欢愉身心,舒缓焦躁的心情。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中有调,调中有音,懂调的听调,不懂调的听音。


剡越堂


一是戏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了,原来的戏曲走乡穿镇,到各地演出很频繁,深受老百姓欢迎,现在好一点的剧团都在大城市剧院里演出,喜欢的看不到,看戏方便的没热忱。二是戏曲的观众中老年居多,原来我们小时候外婆奶奶会带着我去看戏,慢慢熏陶下对戏曲有初步认识,几角钱一张票,可以看得很开心。现在我也到做外婆的年纪,可是去哪里看戏呢?大剧院票子太贵,上省城太折腾,慢慢的等我们看不动了,孩子们更无从得知戏曲的妙处。三是戏曲虽说有创新有进步 但脱离它生存的土壤太久,真的有点不接地气,比如越剧来说,名唱段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段,经典剧本也是原来那些,怎么吸引新生代呢?四是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是多很多,旧的娱乐方式消亡也是不可避免,只是戏曲里面有许多古人的智慧,有独特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希望能得到妥善传承。


明子11241155


文化的产生有着时代的烙印。

唐诗、宋词、元曲、京剧、昆曲再到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流行歌曲、民谣以及现在的各种歌曲,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作为外行人来看,传统戏曲有几个特点:

一是普遍使用方言。不同的曲种使用不同的方言,而且很多特有的方言词汇如今正在慢慢消亡或者被新的词汇取代。

二是题材老旧。内容多是以前传承下来的,历史题材较多,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三是节奏较慢。虽然一出剧的时间跨度较长,可能说的是一个朝代或一个大事件,但唱腔、音乐的节奏比较慢。

所以,传统戏曲现在可能能进去雅的行列,很小众,在某个范围内可能很火。但是却不能实现雅俗共赏。

把戏曲的唱腔融入新的流行歌曲,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是雅俗的融合,适应了大众的兴趣爱好。让戏曲焕发了新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