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故事以一场诡谲的梦境开始:

夜,深宫处,鬼魅自沉沉黑暗里飘入,滔天冤案使这鬼魅眉宇里尽是阴狠毒辣,夜里狂风大作,四面通风的宫殿被巨大的黑暗包围,无数只蠢蠢欲动的眼眸在黑暗里凝视,虎视眈眈,一身白衣的鬼魅面目狰狞,厉声控诉着冤情。

这便是《大明宫词》的开端,始于武则天的一场噩梦。

画面里,极具东方风格的宫殿上,死不瞑目的鬼魂从夜里飘来,道出了一场掩埋于地下的宫廷阴谋。其画面色调诡谲,配乐惊悚,身着白衣、头发凌乱的厉鬼,诉说着惨无人道的可怕事,做了坏事的武则天神情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借鬼魅揭穿冤情的这一情节,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一个经典情节。

《大明宫词》开端的这一情节,便代表着整部剧的风格,即西方语境下的东方式表达。故事的内核是东方的,以天子一家围绕权力竞争展开的一系列宫斗,而表述是西方式的:史诗般考究优美的对白、整齐直白的语言。

东方的古老建筑在这种语境里披上了神秘的外纱,增添了几分阴柔美学。

《大明宫词》讲述的是唐朝的故事,武则天发动政变改唐为周,抛弃了妻子、母亲的身份,变成一代帝王。唯一躲过这场宫廷政变的是太平公主,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当朝公主。

在这场宫斗里,太平既是旁观者(未遭到迫害),同时又是受害者(亲情的丧失),以她的视角去讲述这场政变,一场政治剧变便轻盈许多,刻意忽略了朝堂上的波谲云诡,她的视角里,是哥哥们的相继离开,亲情在这场斗争下日渐淡薄,每个皇家子弟都面临着惨淡的未来。

最终,她从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一步步失落:丢失爱情、丢失亲情、丢失信仰,选择了死亡。

这种表述在历史剧中是少见的,大多数历史剧表现的是,国家巨变下,人物命运的随之波动,展示的是一个大时代环境。而《大明宫词》反其道而行,从一个家庭的兴衰里反映时代的巨变,展示的是个人情感。

《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大明宫词》里的西方语境: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第一次关于爱情真谛的启蒙长着这样一副愤世嫉俗、甚至歇斯底里的面孔。它本身应是优美而深情的,伴随着温暖的体温和柔软的鼻息······我丈夫脸上那令我陷入爱情的谜一般的诱人神采从此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属于男性残酷的冷漠。我不清楚这是否就是婚姻的含义。总之,我生命中那个青春迷幻的时期就这样提前冰冷的结束了。

这是太平公主婚后的一段独白,这段独白语法讲究优美,且直白。很难相信这样的话会出自一部国剧里:使用规整句式、运用修辞手法,且充满哲理性。东方语境是内敛简洁的,不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大明王朝》里的明嘉帝,更甚一步喜于玩文字游戏,说一个词便让群臣去猜测他的意思。

而这部剧处处都是类似这样诗意的对白,优美华丽、措辞讲究、富于哲理,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为本剧增加了神秘、戏剧化色彩。

这是第一层西方语境,即语言的西式。

第二层西方语境,在于认知的西式。

唐高宗驾崩前,皇后武则天和一众子女、大臣跪于塌前。指认皇帝人选后,唐高宗命所有人离开,独留太平一人在身侧。武则天起初不相信,皇帝再一次提出,你也出去,武则天才不得不离开。离开前,她与太平对视一眼,最终不情愿的缓慢离开。

这场无声的对抗里,是武则天和太平同为女性身份的对抗。抛去母女关系,两人同为女性,皇帝为唯一的男性身份,在这场博弈里,太平赢了一局。

传统东方观念里,讲究的是家庭关系,重视传宗接代的大家族观念。而西方重视地则是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由此你会发现东方式的家庭关系,一般表现的是忠、孝文化。而西方文化里,探讨的则是“俄狄浦斯情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男性生来为力量抗争,父亲是他人生里的第一次力量对抗。而女性则为了美丽而战,美丽是抽象的,但爱情可以将其具象,如《毕业生》里,母女俩爱上了同一个男人。

《大明宫词》是第一部去表现这种观念的国产剧,它没有中规中矩地去只表现母女的爱,相反,整部剧几乎都是围绕着武则天和太平的抗争展开的。抗争的正式显露从薛绍的死开始,伏笔是太平第一次月经(女性意识的觉醒),两人之间第一次对抗——冷战。

薛绍死后,母女俩正式宣战。太平利用了中国式亲情来伤害母亲武则天,用冷漠逼迫武则天伤心欲绝。而武则天则用母亲身份反击,她凭借权力不允许薛绍之子留在太平身边,同样凭借母亲的道高一尺在太平故意嫁给武则攸时,留一封休夫的圣旨。

两人的抗争从开始延续到结局,最终武则天最后被逼让位时,也是太平作为主导人发动了这场政变。

这种语境下的太平和武则天,最终超越母女关系,变成了最懂得对方的人。

《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第三层西方语境,在于道德的西式。

中国历来不缺同性之爱,但传统的文艺作品里很少去表现这种情感。

《大明宫词》里,太子弘与他的娈童合欢便是一对同性情侣,两人做尽情侣间的亲昵之事、合用一把梳子、为对方挽发,弘为了合欢不愿成婚,在得知自己将会被害时先安排了合欢的生。

最终合欢生死相随,于大殿之上,将两人情侣身份公诸于世:

我是他的仆人,我不只是他的仆人,我还是他的爱人。你们不必这样看着我,其实这在宫里早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只不过没有人挑明而已。我是他的爱人,我今天要让你们所有的人知道这个事实。太子的生命,就是我生存的全部理由,是爱情的神秘力量,支撑着我跪在这里······

除此以外,还有李隆基对于姑母太平的乱伦之爱。旦周游四方前,将儿子李隆基托付给了妹妹太平,李隆基对姑母产生了畸形之恋,内心饱受煎熬,分为几个时期:

一为隐忍时期,发现姑母与张易之的关系后,他对张易之表现出了巨大的敌意,但最终没有表露什么。

二为强忍时期,他不知道崔堤是薛绍的儿子,在听到崔堤与太平合奏合《长相守》后,对其大打出手。

三为痛苦失望时期,两人联手发动政变后,最终在立谁为皇帝问题上产生矛盾,太平误会了他,甚至将他软禁起来。他产生怀疑,不确定太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随后他父亲的死亡让他彻底对太平失望,在李隆基心里,至高无上的爱情产生了裂痕。

四为表露时期,失手杀死崔堤后,太平将真相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感觉到了太平的求死心,终于忍不住对太平表白,承认了这段畸形之爱。

东方故事

《大明宫词》尽管是西方语境,但故事是东方式的。东方布景、东方乐器、还有东方器物,整部剧看上去,东方元素一点都不薄弱,西式语境只是更好的去展示了主题。

皮影戏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道具,它作为戏中戏,见证了整个皇家这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象征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故事开端,一家人正是团聚时。皮影戏将所有人聚起来,父亲和他的爱妃在幕后演奏,幕前是几个子女在观戏,门外还有不得宠的爱妃同样看着。仅仅一个场景便能将皇家家庭背景交代的一清二楚。

故事中间,太平陪父亲演奏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场戏,同样的戏,一切都变了,父亲的爱妃早已遇害,父亲也已是苟延残喘之时。皮影戏不再只象征着快乐,同样意味了悲欢离合。

故事即将结尾,皮影戏早已换了新曲目,曾经围着皮影戏看戏的人的故事成了新曲目,皮影戏也只剩下最后一个观众。

故事结尾,皮影戏也将落幕,太平将早已尘封的皮影戏拿了出来,与侄子最后合作完成了年少时的那场戏,新一代人对皮影戏早无兴趣,曾经围绕皮影戏的那一家人已经都不在人世,太平用最后一场戏完成祭奠,选择了死亡。

一代人的历史完全结束。

《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大明宫词》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破裂,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皇家。它没有《大明王朝》里那般叙事浩大,也没有《甄嬛传》里的那些勾心斗角,它就将故事仅仅固定在六个人中间,他们是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弟关系,这六个人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在争夺权力的路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迫不得已,爱恨交织,最终面临着各自的死亡。

这样的故事,无论影片的叙事角度、叙事方式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大家庭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欢愉与悲哀,他们一边享受着权力带给他们至高无上的待遇的同时,必须接受与权力相随的贪婪、阴谋的迫害。

而西方式直白的表达方式可以将这种悲哀直接讲述出来。

唐高宗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生性爱自由却被迫坐上皇位,临死前才参悟如何做好一个帝王,却已回天无力。

武则天垂垂老矣被夺权后,卑微地恳求太平陪在她身边,想要得到作为女人的家庭幸福。


《大明宫词》: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故事

弘、贤最有能力当个好皇帝,却成了武则天称帝路上的拦路虎,最终为了李氏江山,为了理想抱负,年纪轻轻便在权力斗争中丢了性命。

显、旦无心政事,武皇放过了他们,却也不得安生,一方面要承载老臣的厚望,一方面要应付皇帝没有理由的猜忌,一生受皇子身份所限,无法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又逃离不了政堂,心惊胆战的苟且偷生。

而太平这个最有可能得到幸福的公主,却一生受困于情爱、为了爱情与母亲抗争一生,只尝尽人生孤独后选择自尽。

故事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