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歌手·当打之年》第八期,周深再次获得第一名。

在《达拉崩吧》混搭《极乐净土》的表演中,周深一人切换旁白、少年、小女孩、国王、巨龙五种声线,搭配魔性的舞步,毫无疑问,表演火了!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而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歌手华晨宇,本期凭借新歌《新世界》获得第三名,总算是从前两期的第五、第六名谷底回弹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被寄予厚望的袁娅维,惨遭淘汰。

这一场比赛,越来越往大家无法预测的走向发展。

一个节目,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都会经历新生,发到到高峰,最后消亡。想想我们曾经追过的节目,哪个不是这样。

《歌手》走到了第七季,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节目组也一直在探索变革创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容易啊!

为什么大家喜欢看《歌手》系列节目?

2013年,《歌手》横空出世。从一开始,能走上这个舞台的歌手,谁也无法否认其实力。拉出以往参加的歌手:羽泉、韩红、韩磊、林忆莲、李玟……哪个不是纵横华语乐坛几十年,有沉甸甸的成绩加持?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歌手》这个节目出现后,显然已成为观众心目中最高水准的音乐类节目。大家喜欢这个节目,是因为这个节目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期待:

  • 挖掘被遗忘、新面孔歌手

《歌手》现场的音响配备,无疑是最高水准的,但更重要的是参加的歌手。

当初制作人洪涛拟定邀约名单,唯一的标准是看现场演唱实力。本着这个标准,最终我们看到的歌手,尽管他们年纪差别很大、知名度也差别很大,有的早就被大家遗忘,有的还未被发现过,但能站上这个舞台的歌手,无不让大家感到震撼。

比如,第一季中的黄绮珊,在圈中是公认的“唱歌非常牛的人”。但是大部分观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歌手的存在。

于是,在第一期播出后,黄绮珊一炮而红。她成了这个节目最大的受益者,也是电视的收视神器。

新加坡国宝级歌手陈洁仪,酥软、慵懒、虚渺的声音,唱歌娓娓道来,让人感到放松、舒坦。早已被人遗忘,但是几十年前,她是张学友音乐节《雪狼湖》的御用女声,两人合作了很多场演出。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而像邓紫棋、迪玛希、茜拉等这些新生代歌手的出现,很多人心里的疑问是:洪涛去哪里挖出来这些宝藏歌手?

  • 发现歌手的多面性

红了二十多年的羽泉,因为这个节目,让观众看到了他们作为歌手之外的音乐素养。经典老歌唱出新意,考验的是强大的改编能力。

一向看起来很严肃的韩磊,没想到唱其他曲风的音乐,这么有魅力。

林忆莲唱摇滚,简直不可思议。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它就像是参赛歌手的一个“分期演唱会”,除了自己的作品,更多是能让大家看到他们唱别人的歌曲时,会唱成什么样,会有什么惊喜。

无论是从设备的配置、歌手水平,还是节目内容质量,从它出现的那一年开始,就在音乐类节目中树了个难以超越的标杆。

而作为观众,这样高质量的音乐节目出现,一开始就是看热闹,可是沉浸进去,却看到了节目的“野心”。

《歌手》系列节目的“野心”是什么?

其实,看个节目,无非就是图个开心。

看个音乐节目,无非就是看看喜欢的歌手,听听好听的歌。

但是,《歌手》这一系列节目,却做得很认真很严肃。当然不是说节目氛围,而是让我们看到了歌手除了“唱”之外的其它创作的部分。

个人一直认为,《歌手》这一系列节目,最大的贡献是对于观众的音乐审美的引领,也是这个节目的“野心”。

2015年和2017年,李健的加入,给了这个节目不小的“颠覆”。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以往,看这种唱现场的节目,歌手选择高音、高知名度、表现形式很燃的歌曲,一般也更容易得到较高的名次。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投票的人就在现场,而这种情绪高涨的歌曲,在几分钟之内,非常容易将观众的情绪调动出来。有看过演唱会的人就深有体会,即使现场歌手唱到后面声音沙哑了、甚至走调了,但坐在台下的人,依然会很激动。

而李健的曲风,完全不是这种很燃很适合竞技的风格。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两季的名次,总体上都还不错:2015年获得总决赛亚军,2017年获得总决赛第四名。

李健参加了两季,但是两季截然不同。

2015年那一次,更多的是让观众看到:参加比赛,不一定要唱高音激昂的歌,安静地唱,只要唱得打动人心,也是很有竞争力的。

2017年这次,则是将自己的音乐认知、音乐理念甚至试验,都放到了演唱歌曲中。

《十点半的地铁》《父亲的散文诗》,很克制,没有特意煽情,但是观众听完就是很感动。为什么?因为这让听的人非常有代入感,成年人的伤心、失落,很多时候就是找个角落,安静地自我消化。这种内化的表现方式,反而有很强的画面感,听到人,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人生某个时候的情绪。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而和岳云鹏合唱的《唐僧在女儿国抒怀并看着女儿国国王的眼睛》是非常实验性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唱一首歌这么简单了。单纯从演唱的层面来说,有很多瑕疵,但是当做一个完整的作品去解读,却又合理,甚至连小岳岳的走调,都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歌曲的演唱、改编,某些片段用什么表现方法更好,最终的演绎效果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在观众鉴赏评论一首歌曲的过程中,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角度参考。

华晨宇饱受争议的风格,有没有可能成为歌手胜出的武器?

本季的《歌手》打出了“当打之年”的概念。

“当打之年”原指武艺成熟与颠峰期的年龄段,后来被引入体育竞技界,指运动员竞技状态颠峰期的年龄段。

而节目用这个词,是诠释年轻歌者正值青年的巅峰战力。

于是,我们看到本季参加的歌手,除了日本籍的米希亚,其他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年轻歌手。年轻归年轻,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拥有超高的实力。

而最突出的两位,莫过于华晨宇和周深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从目前的赛绩来看,华晨宇得到3个第一、1个第二、2个第三、 1个第五、1个第六;周深则得到2个第一、3个第二、2个第三、1个第五。两人差别不太大,周深相对稳定。

单纯从比赛来看,也许周深比华晨宇更接近冠军。首先,周深选的歌,多位知名度较高;其次,周深每期的表演都能带来新意,或者是表演形式,或者是声音,或者是语言,当得起“宝藏男孩”的称号。

第八期的《达拉崩吧》夺冠,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华晨宇为什么饱受争议?很大原因是,大家觉得他每次带来的歌曲表演,看上去都差不多,还有就是舞台上的设计显得很浮夸。

可,这又恰恰是他最独特的地方。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华晨宇的作品,俨然已自成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每首歌都差不多的原因。从词曲创作到表演呈现,他的作品中有他的思考探索,并用他认为的最好方式呈现,浑然一体。

一开始,我也对他这种表演方式感到很不舒服。

但慢慢地明白,歌手站在台上唱歌,声音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通过听,通过分析,感受其中最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这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华晨宇的表演,更像是直接在台上把音乐中的“角色”,通过声音演唱、编曲、灯光、肢体动作、表情、镜头等一系列结合最后呈现出来,带有很浓的戏剧性。通过听觉和视觉,给观众更直接的冲击。

《歌手·当打之年》:当唱功成为最低门槛,歌手还能凭什么胜出?

第六期的《神树》即使不去看歌词,也能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的恐慌、紧张却还能看到一丝丝希望的微弱力量。

和其他歌手的区别是,他的表演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甚至是一个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也因此注定了,目前的受众面不会广。

尽管如此,这样的表演形式,在《歌手》节目形态的变革中,不可谓不是亮点。

结语

《歌手》走过这么多年,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节目还是参与的歌手,都一次次在努力自我突破。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曲折,会有争议,但这些都不会影响它一次次带给观众在音乐鉴赏审美上的新认知。

而作为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感到“不适应、不舒服”,但我仍然相信,走过这一次,我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更多,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更多愉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