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為什麼孔子活著的時候他的理想實現不了?你怎麼看?

偉大的時代


先秦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的時代,也是國家的產生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時期,夏朝是王位世襲制,商朝則是內外服制度,到了西周就建立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政治制度,採用宗法制、分封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對古代中華民族的政治觀與倫理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周王朝開始日益的衰敗,則出現了”春秋五霸“天下分爭的局面。

而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屬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諸侯群雄紛爭相繼稱霸,各國混戰不休。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的哲學思想,他的前題和目的都是禮,也就是重建周禮所鋪陳的等級秩序。

孔子提倡德是”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孔子還明確了”止於至善“的人類最高標準的道德追求,“至善”則是善良的最高形態,他把道德看得不可動搖,他還提出了”中庸“的思維選擇,他不提倡極端選擇了安全的適中模式。


不可否認孔子的這些觀點都具有前瞻性與凝聚性,但是這樣的觀點到了今天去實行都有一定的難度,不要說當時他所處的是一個戰亂紛紛天下共爭的時代,他的這些”仁義道德、德化教治“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過於柔和與綿軟了,那時候戰事頻發局面很難控制,已有約170個政治實體。由於戰爭連綿不斷,許多諸侯國被消滅,最後只剩下了七個大國,他們之間時而戰爭時而議和,出現了越來越厲害的社會變動,而在社會上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而孔子還有個觀點是政治上表現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當時的周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春秋五霸是實際的掌控人,他們一方面需要儒家推行的社會等級秩序來穩定封建制度,一方面又對孔子推行的天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及中庸溫和的懷柔政策產生了很強的排斥,所以當時的時代註定了孔子的理想只能是理想,根本實行不了,統治者向來是取其利而去取不利的,對於有利的自己的觀點理論可以利用,但是如果出現了不利於自己局面的言論當然就會一言避之了。


傻妞混世界


唐玄宗李隆基寫的詩中就很有這種情緒,說“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前幾句詩表達了對孔夫子鬱不得志的同情,最後兩句詩就很有繼承發揚者對先賢的告慰之情。

那麼孔子在他的時代真的是因為懷才不遇而不能大展宏圖嗎?絕對不是,是因為他的政治主張“不可以持國”(韓非子語)。他憤恨的是“禮崩樂壞”,追求的是“克己復禮”,他的思想在當時是“顯學”,顯學就是為人所熟知的熱門專業,那怎麼會不成功呢?因為時代不允許了!禮制是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但是大爭之世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向郡縣制演變,並且這趨勢不可逆轉。這時候誰要是執意復辟禮制,那國家可就真的得走向滅亡。正所謂“魯通儒墨宗廟毀,徐行仁義社稷亡。”戰國七雄都在變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除了齊國(五都制)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強國都在改革施行郡縣制。

可以說在當時那個時代,無論是儒家的“克己復禮”,還是墨家的“墨守陳規”,都是不可能“持國”的。

但是在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卻能生根發芽,統治中國兩千年,是何原因呢?

是因為統一而穩定的中國,給了儒家文化足夠的土壤,和足夠的時間,來逐漸佔領整個文明機體!

漢武帝本人需要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口號和感召,來加強他的權威,但是他可能始料不及,統一的前提下,形成了穩固的新貴族也需要一套理論支持他們的等級劃分,新貴族的政治訴求和禮崩樂壞時期的老貴族在根本性質上並無區別。這就使得儒家文化必然可以成長起來。除非中國在分裂,否則這種思想就必然可以被欣賞和重用!


大秦魂的微博


孔子活著的時候至聖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用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章法了,那個時候,最吃香的是農家、兵家、縱橫家這些能給諸侯帶來直接利益的學派和人物。而孔子的學說是教人迴歸到西周初起時候的“周禮”。因此他的學說在當時是吃不開的。

西周初期,王室是天下共主,就像一個大家庭的老子,兒孫們都要供奉和拱衛這個天下共主。為了強化這個制度,使之與分封的諸侯那樣“世襲罔替”,無望的弟弟、第一任王室宰相姬旦,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一整套詳細的典章制度,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以嫡長製為核心的宗法繼承製,以上下尊卑為核心的社會等級制度等等。

需要解釋一下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

宗法制度就是作為周朝初期的分封者,他的繼承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必須是嫡長子,也就是明媒正娶的正房的大兒子,而不是她的老二老三老末,或者庶生長子。那些分封的功臣大部分是姬姓家族的分支和伐紂時期的功臣,比如武王的老岳父、軍師姜子牙。

這樣的分封和世襲制度,因為血緣關係的親近,確保了西周時爵位和權力制衡的穩定性,加上各種禮儀制度,比如周天子和諸侯,諸侯和大夫之間的禮樂 完全按照相對應的等級制度安排禮的等次和樂的規模。

比如周禮規定,周天子在舉行重大活動時,樂隊由8排,每排8人工64人組成,並有嚴格的程序安排。而諸侯國,要減半,只能是32人組成,到了士這一級別,只能有4人組成,若違規使用樂隊,那就是“僭越”,僭越就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

你可能認為,不就一個祭祀大典和樂隊的人數嗎?這不是小事嗎?其實不然,古代社會“國之大事,唯祭於戎”,國家大事就祭祀和戰爭這兩件事,這兩家大事都離不開禮和樂,用錯了,用亂了是要吃官司的。所以孔子罵魯國權臣季孫氏“是可忍孰不可忍”,罵的就是季孫氏違規使用魯國國君的儀仗軍樂,而季孫氏是大夫級別的,他只能享受16人的樂隊,但他卻享受了諸侯級別的禮樂待遇了。

由此可見,孔子時期,真的是禮崩樂壞了,禮和樂就是那個時期的國家憲法,是國之利器,不可亂用。所謂禮崩樂壞不僅限於這一方面,畢竟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只是僭越了“禮樂”,而別的諸侯國已經出現弒君篡位、互相攻伐,兄弟反目為仇,勢不兩立的地步,在這個時期,孔子去勸架、說和,誰願意退步?

在一個諸侯國是這樣,整個周王朝全是這樣,鄭國還組織“聯合國軍”討伐周天子,各諸侯國袖手旁觀,天下之亂可想而知。你想想,在那樣的亂局之下,孔子的禮制、仁愛能行得通嗎?

孔子年輕時跟魯國權臣“三桓”當過家臣,三桓就是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跟魯國公一樣,都是周公的後代。後來孔子還做過大司寇代理宰相之職,但由於政策過猛,得罪“三桓”,沒幹幾年就被迫離職了。幹啥去?到列國應聘,想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他從54歲那一年開始,去衛國、曹、宋、鄭、陳、蔡等國,前後14年,處處碰壁,都不願接受他的思想,不僅如此,衛、陳兩國還把他降雪地點的大樹給當眾鋸掉,把他停車的地方,地皮給剷除,在陳、蔡交界處,還被當地“民兵”圍困七八天,差點餓死。是在沒撤,最後再弟子冉求努力下,才將68歲的孔子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這說明,孔子的主張不僅在魯國,即使在中原其他國家也一樣不受待見,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忙著爭權奪位,擴大地牌,沒有閒工夫聽孔子那一套仁義綱常。因此,他至死也沒實現他的政治抱負。

孔子思想被後世改造利用,那是因為,秦始皇結束了天下紛爭的局勢,開啟了大一統的國家局面,這時候必須用一個理論來統治,不管是哪家哪派的,都只能選取其中之一。至於秦朝選擇法家,那是因為他從弱到強一路走來,一直走的就是 法家路線。而漢武帝劉徹時期,出於統一國家的集權統治,鑑於秦朝滅亡的教訓,罷黜了百家,重用了儒家。大儒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將道家的、法家的、陰陽五行家的相關理論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漢儒,並詔令天下,開辦國學,所學全是漢儒學說。

自此,孔子地位漸漸恢復並上升,稀罕事封為公,唐代時封為王,明代封為至聖先師。他的十大著名弟子顏回、曾參、子貢等也被祭入孔廟,享受“配享”待遇。

自此,中國大一統社會就再也沒離開過儒家學說。所不同的是,歷代儒家們與時俱進,不斷改造和優化儒學,使得它不斷煥發新的、能為統治者服務的理論依據和施政綱領。


問道黃老


記得北大的李零教授,寫過一本孔子的書,書名叫《喪家狗》,我覺得這三個字很好的概括了孔子的人生狀態。

其實,這三個字的出處是《史記》:孔子去鄭國時,和學生走散了。孔子獨自站在城門口。有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口有個人...憔悴頹廢得像失去主人的狗。”【累累若喪家之狗】

孔子自己聽到後說:形容的很恰當。

那麼,“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為啥在當時成了“喪家狗”?

即題主的問題:孔子的理想在他活著時為啥實現不了?

首先,要清楚孔子的理想是什麼,按《論語·陽貨》的說法是: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所以孔子的理想就是:把社會秩序恢復成東周那樣。

再者,要實現這個理想,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呢?兩個字“仁”和“禮”。“仁”是道德標準,“禮”是制度設計,而兩者的核心則是“愛”。

最後,要通過什麼途徑去實現主張?做官!所以孔子才要周遊列國。

但是,很不幸,給孔子官做的國家並不多。

為啥呢?因為世道、人心都變了!

先說世道,以井田制為經濟基礎的宗法制日漸崩潰,已經是禮壞樂崩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比比皆是,這才使得“八佾舞於廷”,讓孔子“孰不可忍”!

再說人心,社會秩序處於新舊交替,舊制即將崩坍,而新制未露曙光。在這樣一個亂世,人們不再講“仁”,不再講“愛”,而只講“利”!其實追求“利”,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只講利,沒有了底線,那麼一個人,一個社會就會“失序”。

所以,孔子才大聲的疾呼,呼喚人心中的愛,讓大家從“親親之愛”做起,先愛父母,再愛兄弟,以此類推,愛身邊愛,這樣每個人“泛愛眾”,這個社會就達到了“仁”;而為了保持住“仁”,大家就得尊“禮”,這樣社會就會有序了。

但是,在一個求生存的亂世,一個國家要維持,一個人要活命,僅靠愛是不夠的!愛,只是我要去目的地,而不是我們達成目的的手段!

最後,我還是要表達一下對孔子的敬意,因為他的這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熾熱之心!這不是傻,而是一種極高尚的人格!


小青御史臺


孔子理想是復周禮,這個周禮在孔子政治活動的年代起算,是想恢復500年前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現代人把這種努力叫做復辟,還叫做開歷史的倒車。開倒車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歐比旺羅克


活著的孔子,是人。是人,就有人性。其言行,無法跳脫出人的範疇。

死了的孔子,是神。而神擁有人所無法比擬的“可塑性”。說過的話,可以篡改,做過的事,可以扭曲。不存在的言行,可以捏造,可以堆砌。反正人死了,又不會從墳墓裡跳出來否認…[哈欠]

這樣一來,其主張的思想理念就可以變通,就可以改變,就可以成為某種玩具一般的東西任人任意捏弄。捏弄成似是而非,卻彷彿理所當然的事物以適應當前的認知主流。就如同他本來就是這般主張的一樣…

不止孔子,佛祖,耶穌,默罕默德甚至於近現代的馬克思,恩格斯…對於某些人而言。死去後的價值,遠遠大於他活著時的價值。

一個人存在過,最後落到這種地步…很難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最後借用孔老二說過的一句話來結尾:…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

(孔子真說過這話嘛?我不知道,也許是他某個學生捏造的,甚至有可能是他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再多年之後,二次創作出來的。總之,孔子…您老人家安息吧。那個,安息前偷偷問您一句:您跟您老婆為製造孔鯉而努力奮鬥的那個晚上,用的什麼體位呢?真的很好奇唉…)


天之重雲


孔子生前復周禮,遊列國,跑官,要官一事無成?可謂″生的偉大,活的窩囊,死的憋屈?為何生前不如意,死了幾百年後才得以出名?

只因到了西漢時期,有個叫董仲舒的犬儒,為了控制漢武帝,為己私利不擇手段,煞有介事?又故做玄虛地給漢武帝灌輸一些"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皇權神授"崇拜鬼神"的迷信思想?

漢武帝被忽悠瘸了″鬼迷心竅"被其謊言說了三遍後,即當成了真理?故扯出了孔夫子大旗″招安"開始了忽悠民眾?從此孔子歷代被帝王追封,直致封到"齊天大聖”!


鑫挺83563181


鮮矣


聖賢文化智慧傳承


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進程中,有人去勸說國王復闢恢復幾百前的治國理念,按現在的看法問那人你是否有神經病?這樣的人能被重用嗎?到處買官要官做的人能有治國理政的能力嗎?


黃欣成747


當時很難實現的。

孔子在春秋時代,可以說當時的思想“百家齊放”,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野心,都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恨不得把其他利益都變成自己囊中之物……孔子“仁者愛人”這些理論,你覺得適合當時那些恨不得把異己者統統殺掉的一方霸主們的心思嗎?所以直到後來太平盛世,統治者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大力推廣儒家“仁愛”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