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張愛玲的《金鎖記》講述的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女孩因金錢而嫁給一個殘廢公子,從此囚於金枷玉鎖之中,斷送了自己的一生,最終她得到了遺產卻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心理扭曲、行為惡俗的女人,並親手摧毀了兒女的愛情與人生的這樣一個畸形的人性故事。而《邊城》則以唯美的文字敘述了樸素善良的湘女翠翠的愛情悲劇。人性的善惡在這兩部作品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邊城》中單純樸實的湘西勞動人民,《金鎖記》中深宮大院的爭鬥與家庭親情的異化無不體現著人性的至善與至惡。但同時,善惡分明的兩部作品也同時展現出了人與人之間無法消解的隔膜與矛盾,這些善惡與隔閡,正是本文需要闡釋的內容。


人性自古以來有善惡兩分,《邊城》中的祖孫情、兄弟情、父子情、愛情,甚至是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與友善,都體現了作品所要展現的湘西邊城的淳樸人情,體現了人性中真實、美好的存在。而《金鎖記》裡淡漠的親情、以利益維繫的家庭關係與完全違背了愛的母子情、母女情,都讓人匪夷所思,張愛玲用一種畸形的家庭關係極致地展現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由善到惡、逐漸扭曲的變化,體現了與《邊城》所截然相反的生活環境,以及在那種環境中相同或相異的人性問題。


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金鎖記


一、《邊城》與《金鎖記》中人性差異對比

1、《邊城》中的善

小說中,翠翠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翠翠在得知兩兄弟對自己的感情時會考慮爺爺的想法,會詢問爺爺的意見,在遇到問題感到恐懼時也總是依賴於爺爺。而爺爺在得知翠翠已心有所屬之後也不顧自己的面子,為翠翠的幸福前後奔波。在湘西的山水邊城,這位渡船的老人踏實善良、無私奉獻,幾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渡頭,當人們過河的“橋樑”;而她的孫女繼承了他的美德——善良、無私、穩重,成為了他的接班人。在愛情裡,翠翠對儺送的離去既無怨言也不哭訴,不怨不怒,用自己一生的等待去守護自己那個單純質樸的愛情。

當天寶與儺送兩兄弟都互相得知對翠翠的愛意之後,決定用“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競爭,這與眾多小說中因競爭而使盡心機、互相傷害的情節完全不同,沈從文把湘西人民最質樸的求愛方式寫入兄弟兩的故事中,使小說在刻畫人物的細節上的處理也盡善盡美。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與翠翠的愛情外出經商遇難而死,儺送因哥哥的死深感痛苦、遠走他鄉,手足情深永遠無法隔斷,兩兄弟間的“成全”與“祝福”是人性中難能可貴的。

大方灑脫的船總順順,他“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

產的船家,過路退伍的兵士,遊學的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翠翠失去親人無依無靠之時,他仍然不計前嫌出手相助,在他的身上展現出來的不是現代人所說的“無商不奸”“利己主義”,不是自私和狹隘,是“邊城人”寬厚爽朗的胸懷,是寬容、無私、仁厚的人文主義精神。他性情中的“善”是湘西邊城中勞動人民美好品質的縮影。


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翠翠和爺爺


2、《金鎖記》中的惡

曹七巧是一個在金錢的枷鎖中逐漸失去自我的可憐又可恨的女人。在利益面前,她的感情逐漸異化,人性漸漸喪失。

首先從她的婚姻談起,曹七巧家是開麻油店的,為了獲得姜家的錢財,她的哥哥把她嫁給了姜家天生殘疾的二少爺,這是曹七巧人性異化的開端。丈夫的病態無法滿足她對性與愛的需求與渴望,她終日壓抑著自己的情感,對健康男人的身體充滿渴求,並看上了姜家三少爺姜季澤。姜季澤由於膽怯拒絕了七巧,在性與愛的種種失意中,她只能等待著丈夫死去分得姜家財產的那一天。以財產填補心中失去的一切情感,顯然是不夠的,正因此,她的“報復”也落在了她的兒女身上。

其次,曹七巧作為母親,她的母愛被險惡的世俗所異化,她這變態的母愛嚴重傷害了她的兒子和女兒,也使自己淪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或許她對兒女的只是“恨”。她因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從來見不得幸福,甚至是她自己的兒女的幸福也要親手摧毀。她引誘兒女吸菸,由於嫉妒兒媳婦,就利用兒子毫無情面地侮辱與詆譭她,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媳;在女兒終於快要嫁人的時候,故意暴露女兒抽大煙的事,導致女兒也得不到幸福,成為了越來越像她的另一個悲劇。

總之,女人們舉止言談間的虛偽,姜季澤對曹七巧感情的利用,為了錢把妹妹“賣”進姜家的大哥,在鴉片煙的世界裡迷失了倫理道德的母子,喪失了“母愛”本能的曹七巧,全文都在像讀者展示了虛偽、噁心、畸形、醜惡的人性。


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曹七巧

二、共通之處: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兩部作品在表現人性的善惡方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但在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上依然存在某些相似之處,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隱形的隔膜,隔膜便是悲劇的源頭。

1、首先是親情之間的隔膜。在《邊城》中,翠翠與爺爺雖親情濃厚,但免不了存在年齡的代溝,這個代溝體現在對感情的思考不同。父母與孩子之間尚且有一定代溝,何況是祖孫呢?爺爺又作為男性,怎會理解孫女作為一個女孩嬌羞的想法與心理呢?《金鎖記》中也存在長輩與晚輩的隔膜,曹七巧與兒女之間,這層隔膜是七巧自己的性格養成的,同時也是她過往經歷所建構的。兒女也許是她為了金錢痛失青春而留下來的“證明”,這“證明”時刻讓她提醒自己,自己為金錢所付出的慘痛代價,因而七巧與兒女之間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她使勁破壞兒女的幸福以“復仇”。

在《邊城》中,天保與儺送之間也存在隔膜,這隔膜就是翠翠,兩兄弟即使感情很好,互相謙讓,在他們喜歡上同一個女孩之後,他們的心靈多少也是有了些隔閡,愛情與親情的矛盾拉開了他們心裡的距離。

2、其次是面對愛情,男女之間的隔膜。在《邊城》中翠翠面對兩兄弟的求愛,即使心有所屬,卻沒有直接表現與回應,缺乏溝通也是導致最終她失去愛情的理由之一。在《金鎖記》中七巧的兒子與兒媳,女兒與心愛的人,都因為受了七巧的挑撥而就此破裂,試想:假如他們中間有一次平等而真誠的溝通,結局會是這樣的嗎?但缺乏溝通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當時的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女性是沒有發言權的。

3、另一種隔膜是上層人與下層人之間的隔閡。《邊城》中的順順與兒子們,《金鎖記》中的姜家少爺與太太們便是上層社會的代表,而翠翠與爺爺、曹七巧與她的孃家人便是下層人的代表。上層人對下層社會的鄙夷、嘲笑與不理解在《金鎖記》中表現得很透徹,而下層人的不甘、自卑、痛苦也有所表現。雖然《邊城》以人性美為主,淡化了這個層面的隔閡,但我認為社會地位與環境之間的隔閡一定是存在的。

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是由於兩者之間存在難以化解的微妙矛盾,是生活在不同背景的影響下,產生的不同人生觀、價值觀與方法論。難以化解的隔閡之間唯一的途徑便是溝通,但溝通又是隔膜兩端的人們所難以做到的,這層隔膜必然成為他們故事中的悲劇與遺憾。


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邊城


三、對兩部作品中的人性問題的思考

孟子性善,荀子性惡,自古以來兩家觀點難分伯仲,但不論是主張善還是惡,皆是個人生活的環境使然。因此,在兩部作品中,即便善惡差距之大,也很難去評論人物的對錯。《金鎖記》的背景是在上海這樣快速發展的大城市,而《邊城》則是湘西邊緣的小山村裡,這就奠定了兩部作品中人性的大差異,一部以功利、嫉妒、畸變的人性為主要基調,另一部則展現的邊城人民生活的簡單、質樸與善良。另外就是個人生活環境的影響了,在被愛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會有正能量,而在惡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就他自身的造化了。


四、總結

兩部作品在人性的善惡方面對比強烈,展現了兩種完全不同人性的社會;但在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上也有相似之處,不管在怎樣的環境里長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然存在隔膜。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能將善惡激化,心靈更加相近的人隔膜越小,善也隨之產生;心靈越疏遠的人,隔膜就大了,惡就悄悄激化了。人性的善惡也能夠影響或改變這種隔膜,在善的光環下,隔膜能夠被包容、被縮小;在惡的陰影下,隔膜則會被無限拉開、放大,成為激烈的矛盾。


善與惡,近與疏 ——《邊城》與《金鎖記》中的人性問題

好善惡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