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当得知身体里孕育着一个孩子时,我们便发誓要好好爱他,给他所有的爱。而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孩子开始变得任性不听话,掌握新知识不够快,学习成绩不够好,唱歌跳舞不如别人家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开始加上了附加条件。

生活中,细细观察,不难发现,父母或明或暗的告诉孩子:我们给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你的表现符合我们的条件、期望,我们才爱你才喜欢你才要你,否则,我就把爱收回。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比如遇到这些情况,很多爸妈都会这样跟孩子说:

儿子坐在商场地板上哭。

妈妈:不许哭!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再哭就不要你了!

当儿子在幼儿园获得表扬了。

爸爸:真不愧是我儿子,太棒了!

当儿子被隔壁邻居投诉打人。

爸爸:我怎么有你这种儿子?整天惹事生非!你别叫我爸爸!

这些表达乍一听没多大问题,但仔细琢磨会发现,这些话语下父母所给予的爱是有条件的,所谓有条件的爱是指只有在它的客体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况下才存在。

而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贬低自我价值,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原来爸爸妈妈并不是真心爱我,他们爱的是我“好的行为和好的表现,我只是满足父母期望的工具。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也许很多父母会觉得冤枉:“我当然是全心全意地爱孩子,我就是随口说说而已,就是希望他能好好听我的!”

可你知道吗?父母的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那是和空气、水和食物一样重要的东西!年幼的孩子天然就喜欢亲近父母,渴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温暖,所以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会努力迎合爸妈,去听话顺从,不给我们添麻烦……

孩子看似听话乖巧,但那是他为了获得我们的爱而伪装出的自我。而时常担心父母不爱他的孩子,只能压抑内心真实的想法,讨好父母,形成讨好型人格。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当孩子自小就“习惯”了和父母间的这种相处模式,这种模式会延续到长大以后,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变得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不敢轻易与人发生冲突。

我身边的朋友连颖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男友说下班后要马上回家,于是各种朋友同学聚会上再没有她的身影;

男友说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于是她锁起满柜子的T恤和裤子;

……

她以为委曲求全能换来对方的“好”,未曾想在一年后,却遭受了对方的分手。

她哭着说“为什么我怎么做都无法得到想要的爱?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2

给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的“不含诱惑的深情”,是不带威胁的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对于无条件的爱给出了如下定义:无条件的爱是指坚定地爱和接受某个人,而不取决于当时的条件。

换句话说,无条件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亲近感,是发自内心的,无关其他任何条件。父母既不会只关注孩子的优点或缺点,也不会按照某种模式培养孩子。

看到这,可能某些家长会有疑问:“难道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也要一样爱他?那不是纵容、溺爱他吗?”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心理学也认为“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回应和要求应该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和孩子的交流永远是用温暖、耐心的回应方式。

父母这种无条件的爱会帮助孩子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即使我做错事了,即使我成绩不够好,即使我长得不好看,我都知道我很好,我值得被爱。这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感受到自身的独特性和自我价值,让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会被困难打败。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3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如此重要,我们如何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1)无条件的爱孩子,就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孩子的真实体验。

当孩子打其他小朋友了,我们是即刻训斥孩子还是先关注孩子打人的真实原因?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是马上训斥孩子乱发脾气还是关注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哭闹不止,我们是立刻满足孩子的条件还是会看到孩子寻求父母关注的需求?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生活中,相信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的打人、哭泣、乱发脾气的样子,都会有一股无名之火腾地窜起。但越是这样,我们越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会这么生气?”

会不会是我虚荣心在作祟?孩子表现不好,我就觉得丢人,把自己的羞耻心和受挫感转移到孩子身上?

会不会我有什么心理需求没有满足?也许是我小时候成绩太差,所以就把期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没有做到,就把对自己的不满转移到他身上?

会不会是我不接纳自己的个性,所以当孩子身上表现出跟我一样的特点时,就把这种不接纳迁怒到孩子身上?

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育儿,却极少在养育孩子时,静心觉察自己在发火动怒时的感受。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心理学重视“体验”,体验按字面理解即是“身体的感觉、感受”。一个人的“体验”背后往往是自己与原生家庭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育儿的真谛,正是通过抚育孩子,觉察自己,让自己不断成长。

自我觉察后,关注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看见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无条件接纳孩子并能走进孩子的心,真正理解他,我想这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心理养分

2)无条件的爱是接纳孩子,爱他本来的样子。

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时,爱的是这个人的原本样子,简而言之,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无论他做了什么,都要让他相信:你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做的事。

曾在一篇上看过一位初三妈妈的自白。作为一名母亲,这位妈妈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孩子很聪明,很了不起。

然而,当孩子上初中后,发现儿子不仅是一个普通孩子,而且因为比其他孩子小一岁,要笨得多。初一初二时,语文阅读题几乎得不到分,既读不懂文章,也表达不出仅有的一点点感受。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面对儿子的情况,妈妈说:那时候,她只有承认他真的不是个有悟性的孩子,才不会把自己气疯;我最终承认接纳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的事实,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虽如此,妈妈也没有放弃儿子,而是带着儿子做了如下努力: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描摹地理书上的重要地图让儿子进行填图练习;

每周末抽查题单,遇到易混淆的难题时,和儿子交流如何区分理解,如何表达感受;

和儿子各自完成学校老师发的复习题单,然后互相订正答案,完成改错。

有了妈妈真正的接纳、深深的理解及所付出的努力,三次模拟考试,儿子的生物和地理成绩,都排在班级前五名。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在孩子符合我们期望的时候才产生,而是无论你表现得怎么样我都爱你,尽管成绩垫底也不放弃,正如这位妈妈所说,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接纳了孩子的不完美。这位妈妈正是用这样无条件的爱陪伴孩子,孩子的内心才始终有成长的力量。

3)最好的教养方式,是无条件爱着孩子的同时规范他的行为。

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母,节衣缩食满足老二苏明成物质上的无度索取,在苏明成与妹妹的争吵中更是不问是非曲直、不分青红皂白的偏袒……

苏母确实给了苏明成无关美丑,无关成绩,无关聪明愚笨的无条件的“爱”,但这种爱却是盲目的溺爱,这种溺爱直接造成了苏明成理直气壮的啃老,使他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不思上进。


想让孩子自信乐观有规则,你爱孩子的方式对了吗?


真正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无底线无原则溺爱孩子,不意味着包容孩子的一切行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是需要孩子遵守一定的规则,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

无条件的爱孩子,说难也难,因为几千年传统教养方式的影响,让我们近乎本能的用“爱”胁迫孩子;但我们是否有勇气审视自己的内心,切断这千百年来的社会传承,给孩子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