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情

  讀完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為兩位年輕人為愛殞身感到惋惜的同時,站在理性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愛情,他們為之殞身的是理想中的愛情而不是真正的愛。


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情


  
  在故事之初,高明的莎翁已經告訴我們了:羅密歐的愛情是不牢靠的。莎翁用長長的篇幅寫羅密歐為得不到羅薩蘭的愛失魂落魄。在羅密歐的心中,羅薩蘭的美“自從開天闢地,普照的太陽下平曾見過誰能和他相比”。正當他為羅薩蘭意亂情迷時,在一次晚會遠遠看到了朱麗葉,便又驚歎:“我可曾愛戀過?否認吧,我的眼!真正的美人我今晚才初次相見。”原來對羅薩蘭刻骨銘心的感情,只一瞬間,便又轉到了朱麗葉身上。變化之快讓人瞠目。可以想見,如果羅密歐再遇到一個比朱麗葉更美的“朱美葉”,一樣是會移情別戀的。
  
  再說朱麗葉,她的愛情是盲目的。在遇到羅密歐時還不到十四歲,這樣一個小女孩,懂得什麼是愛情呢?羅密歐英俊的相貌,和三言兩語的挑逗,就將她撤底征服了。在羅密歐和朱麗葉所在的時代,女孩十三、四歲結婚生子是很正常的事,但這在越來越早熟的當代人看來,也實在有些為時過早。因為生理、心理均未發育成熟,又正處在校園學習階段,如果現在有哪個成年的羅密歐去引誘十三、四歲的少女,不僅道德不許可,法律也是不容的。


  
  有人會說了,如果你說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沒有真正的愛情,那麼他們為愛殞身的勇氣又是從何而來呢?
  
  我的解釋:首先是因為二人木已成舟,無路可退。當代“閃婚”的速度也跟不上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發展速度。第一天晚上見面,寥寥數語定情;第二天便偷偷到教堂結婚,並於是夜同居。在那個時代女子是注重貞操的,所以朱麗葉註定無路可通,在乃父強其嫁給當地長官家的親戚、而羅密歐又因為決鬥殺人被流放的情況下,只好選擇了服藥假死以解脫。在見到羅密歐自殺後也跟著自殺。羅密歐是因為決鬥殺人被流放,正自心灰意冷,又知意中人為己殞命,頓感生而無望,傷心而死。從其找到藥材商要買“服下之後即散佈周身血和立即倒斃”,這樣劇毒的藥的情節來看,羅密歐是對死懷有恐懼的。他恐懼的怕不是慢死的疼痛,而是慢死過程中因為懊悔與懷疑產生的心靈痛苦。
  
  然後我們從心理上分析。這一生之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相見時間不超過一天一夜,他們甚至還彼此不相熟悉,為什麼會毫不猶豫地為對方的死而自殺呢。對於羅蜜歐來說,與其說他愛的是一個女人,不如說他愛的是愛情,如果將其中的“女人”一詞改為“男人”,對朱麗葉來說同樣適合。千百年來,我們的文學、文藝作品都將愛情描述的太偉大了,好像為愛情赴死是一件頂頂悲壯、無比神聖、無可指責的事,激勵著不少少年人為愛不顧一切。但不要忘了,愛神丘比特只是個握著弓箭胡亂放射的小屁孩,有時候我們自以為上天派來的愛人或愛情只是假象,我們往往為愛情而愛情。正是這假象迷惑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使他們勇於赴死。

  
  值得一提的是,莎翁儘管一開始就刻意告訴讀者羅密歐家族與朱麗葉家族有世仇,並且在全局貫穿著兩家的相互仇殺,直到將羅密歐也捲入進來,但並未一字提及雙方家長明確反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直到兩人殞身,雙方家長才知道兩人相戀。這更說明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
  
  愛情原本是不成熟、經不起考驗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薩翁的有意安排。
  
  莎翁劇作一出,羅密歐與朱麗葉遂成了愛情的化身,不知感動著後世多少少男少女為愛情做出同樣悲壯的舉動。豈不知,莎翁的本意似乎正好相反,像是在提醒人們不要盲目地獻身所謂的愛情,這會給自己和親人帶來無限痛苦。看看此劇的結尾吧,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家長白髮人送黑髮人,不勝悲傷;羅密歐的母親經不起兒子已死的打擊,於當晚去世。為一場衝動的所謂“愛情”,落得骨肉分離,悽悽慘慘慼戚,這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哀,同樣也是愛情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