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實現不了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慈禧和袁世凱嗎?

導讀:1895年,日本逼迫在甲午海戰中失敗的清政府簽訂歷史上最恥辱的《馬關條約》,如果說之前對“西洋人”戰爭一系列失敗是因為他們的船堅炮利還能找點理由,那麼這次甲午海戰的失敗就不是船堅炮利可以推卸責任的了,因為清政府的北洋海軍各方面都優於日本。那麼唯一的不同就是,日本施行了“君主立憲制”。

那麼學習日本的“戊戌變法”開始了。其結果國人都知道,戊戌變法不過百天,就被慈禧太后和袁世凱用陰謀鎮壓。變法領袖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被殺。那麼問題來了,清朝末年的君主立憲失敗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鎮壓嗎?

我的答案是,即便沒有慈禧清朝不可能施行君主立憲制

清朝為什麼實現不了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慈禧和袁世凱嗎?

戊戌六君子

西方君主立憲制的由來

1688年,英國貴族推翻一手遮天的詹姆斯二世並迎接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威廉繼承王位。按中國的傳統說,威廉不過是駙馬,怎麼也不可能繼承王位。但在歐洲的繼承傳統中是有可能的。威廉這個王位可以說是撿來的,也是英國貴族請來的,作為交換。英國貴族提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權利法案》其主要內容是把之前國王獨立擁有的立法、徵收賦稅、徵兵等權利多了一道審核制度,必須經由議會同意才能施行。這從初步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度。可以這樣說,君主立憲制的初衷是外來王位繼承者和英國貴族相互的一次合作妥協。

還有一點和中國不同的是,英國幾千年來的國王都來自一個家族,後世的英國國王都是第一代英格蘭威廉一世的直系子孫。打個比方說,威廉一世就相當於中國人文始祖黃帝,後面繼承的皇帝都是皇帝的子孫,都是合理合法的。即便是後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貴族也是威廉一世的直系後代。那麼說起來,英國的君主立憲只不過是把由國王一個人說了算變成貴族一起說了算(上議院),而由平民組成的下議院最初只是上議院的陪襯而已。

所以說,英國國民尊稱的那個女王是世襲幾千年而讓國民心服口服沒有任何理由反對的女王。

清朝為什麼實現不了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慈禧和袁世凱嗎?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

日本君主立憲制的由來

日本的君主立憲學習的就是英國,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頒佈憲法確定了日本的君主立憲。但不同的是,日本天皇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所謂議會不過類似於中國明朝的內閣。但有一點不同,內閣的提名由議會提名但由天皇任命,內閣總理管理國家,他可以任免其他官職。就像是皇帝任免宰相而宰相管理國家任免其他官職一樣。這時候日本天皇是握有實權的。

康有為、梁啟超提倡的就是這種君主立憲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日本的天皇也是“萬世一系”的。雖然在真實性上不免讓人產生懷疑但最起碼在日本國民的心目中,天皇作為他們的最高統治者是認同的。所以說到了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在美國的軍事威逼下只能無奈的放棄權利,把權利交給議會。但作為日本的最受人尊敬的象徵和血緣。日本的天皇是可以讓日本人信服的。

君主立憲的核心是找一個讓國民信服的家族供起來,設立議會制度。而滿清王朝在這一點上顯然是不合格的。

清朝為什麼實現不了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慈禧和袁世凱嗎?

康有為、梁啟超、光緒

清王朝的血統問題才是君主立憲最大的問題

中國自古就有帝王榜名人的習俗。如果你仔細看史書會發現,開國帝王總會把自己的出身靠上上古時期饒舜禹。其實有時候我也奇怪,怎麼饒舜禹的後代這麼有本事,總是出現帝王一統華夏。那麼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為了名正言順,血緣是最好的方法。但很尷尬的是,清王朝作為少數族裔,實在沒有辦法沿用先前帝王一直用的榜名人法。因為也實在是榜不上。

而且,幾次對外戰爭的失敗和妥協讓國民對清政府失去了信心。

所以對於大部分大清子民來說誰也不願意供著自己不信服的家族。那麼,施行百日的戊戌變法雖然是經過慈禧的打擊而宣告失敗,即便戊戌變法成功其結果也會是掌權的議會用法律的形式廢除清朝的君主。戊戌變法的目標君主立憲制永遠不會在清王朝施行的。

清朝為什麼實現不了君主立憲制?是因為慈禧和袁世凱嗎?

康有為

君主立憲制並不是先進產物,只不過是妥協產物

如果找一個能讓君主放棄權利又能享受特權,而又能讓國民參加國家事務的辦法,這樣兵不血刃,你好我好大家好。那麼君主立憲制是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但君主立憲制始終是妥協產物,而圍繞著國王周圍的貴族始終是特權階級。包括英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在不久的將來必定被國民廢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