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一段歷史,總要有個背景;一個故事,總要有個主角。歷史的車輪緩緩碾過,留下的是那些功過是非,讓後人評說。書雲:"有清一代之女後,前有孝莊,後有孝欽,皆以才色聞,而孝欽尤過之。"孝欽,就是慈禧。我們常常稱這個女人為慈禧。其實,慈禧並不是她本來的名字,而是她貴為皇太后時加在徽號上的兩個字。這是在她的六歲皇子載淳繼承皇位時所上的徽號,那一年,她二十七歲。徽號,在史料中記載,就是尊號的別名,這是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稱號。古書《爾雅·釋佑》中解釋為: "徽,善也。"那也就是說,徽號就是一種榮耀的稱號。自古以來,皇帝和嬪妃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有人歌功頌德,這就是徽號的由來。最初的徽號,就是皇帝妃嬪們為了讓自己的美名流傳千古。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私慾的膨脹,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死後的功名,而希望生前就能得到臣子百姓的頌揚。於是,上尊號的做法也就變得越來越獨特了,上尊號的儀式和典禮也就變得越來越隆重和複雜。

慈禧的徽號,是她在做皇太后的時候所上的,以後但凡有慶典都要累加,在她的一生中,一共加了八次,共計十六個字:"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這些字眼其實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只是代表著祥和、瑞慶、榮耀的溢美之詞。慈禧去世後,清朝追封她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孝"是所有皇后諡號的第一個字,只要在諡號中有"孝"字,那麼她就是皇后;"欽"是對慈禧的一生、性情、為人所做的評價和概括,是說慈禧為人神明莊嚴、德才兼備; "欽"字後面的字眼,都是她生前的徽號和死後追加的尊號; "顯"是咸豐帝的諡號,這表明她和咸豐帝的夫妻關係。因此,提起"孝欽顯皇后",就是慈禧。在垂簾聽政時,因為慈安在東,慈禧在西,所以慈禧又被稱為"西太后"。

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慈禧的出生時間是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但是她的身世,卻是歷來為眾人所猜疑的;她的一生,就是由諸多謎團所包裹,她走入了歷史,卻在身後留下幾多疑案。關於她的出生,歷史的畫卷上幾乎全是空白,也許,當年在她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除了增添了她生身父母的一絲喜悅以外,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因為,誰也不知道二十七年之後,這樣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能夠在紫禁城裡興起一場風浪。

歷史的這一段空白,引起了無數後人的猜想和疑惑。自清朝起,關於她的出生和家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清代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金梁的《四朝佚聞》中就有關於慈禧身世的記載,雖然兩部書中記述慈禧的經歷不甚相同,但是有三個基本脈絡都是一樣的:惠徵是慈禧的父親、慈禧以秀女的身份入宮、慈禧入宮之前家境貧困。經過更多的史料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慈禧的這一段經歷確實是真實的。

然而,幾百年以來,流傳於山西長治縣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帶的傳說,又變成了另外一個版本。在這個傳說裡,慈禧變成了漢人,是長治縣西坡村村民王增昌的女兒,名為王小慊。因為家境貧寒,年幼喪母,四歲時就被父親賣到了宋家,取名為宋齡娥。齡娥聰明伶俐,天資聰慧,從小就嗓音極好,愛唱小曲,七歲讀書,九歲就寫得一手好字。但是好景不長,十一歲時,宋家遭難,他們無力再撫養這個女孩,輾轉把她送給了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奴婢。一次,她在給知府夫人富察氏洗腳的時候,被夫人無意發現她的兩腳各有一個瘊子。夫人認為這是大富大貴的徵兆,遂認齡娥做了乾女兒,改姓葉赫那拉,名為蘭兒。又請人教蘭兒讀書識字,學習滿文。聰明如她,很快就精通詩詞歌賦,通讀史籍。人們還為這個傳說找到了大量的物證:慈禧愛吃長治縣地方的食物,如黃小米、蘿蔔菜、玉米麵;愛聽地方戲;愛唱山西民歌等等。在西坡村的王氏家譜上,還有"王小慊成為慈禧太后"的記錄。還在王氏墳冢中發現了慈禧給家裡寫過的信件。但是,這種說法,被許多專家學者所質疑;那些物證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在一些清史專著中的記載,就屬於正史說了。雖然具體表述不同,但是她的身世脈絡,已經逐漸清晰了:西太后葉赫那拉氏,是葉赫國的後裔。葉赫國是滿洲最古老的部落,居長白山麓,為滿洲各部的盟長。

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滿清太祖努爾哈赤崛興之後,住在赫圖阿拉城,與葉赫國相距不遠,互相抵制抗衡。努爾哈赤部落的實力漸強,就興兵攻打葉赫國。葉赫國糾合九部聯軍,浩浩蕩蕩地攻打赫圖阿拉城,不料努爾哈赤早已作好準備,把葉赫殺得落花流水。葉赫不得已,易戰為和,把宗女獻給努爾哈赤作為妃子,暫時以和親作為完結。但是努爾哈赤始終想要把葉赫國消滅掉,免留後患。葉赫國也深知努爾哈赤不懷好意,就派遣使者進貢明朝廷,希望得到庇護。無奈明朝廷也是自顧不暇,文恬武嬉,如何還有精力保護葉赫?但是兩國還是聯手出擊,希望馬到功成,卻沒有料到努爾哈赤用兵如神,聲東擊西,幾下就打敗了兩國的聯軍。

葉赫貝勒金臺石獨力難支,束手就擒。努爾哈赤也不念舊情,直將金臺石推出去斬首。臨刑前,金臺石厲聲發誓: "我生前不能保住葉赫部落;我死後,若老天有知,一定不要讓葉赫絕種,無論傳下或男或女,都要為葉赫部落報仇。"誓言慷慨有聲,悲壯激昂。但是努爾哈赤卻不甚在意。葉赫國被滅之後,立自己的妃子葉赫那拉氏為後,親王代善、太子皇太極,均為那拉氏所出。後來努爾啥赤逝世,皇太極嗣立,因為血緣關係,不忍葉赫一族絕滅,格外施恩,。因此,那拉氏一脈得以相存。

西太后葉赫那拉氏,小名喚作蘭兒,有史料記載:在她出生的那一天,風和氣清,所以她父親給她取名為蘭兒。當然,當時生下女兒的人家並沒有那麼多講究,女孩的名字一般都是娟秀的,用來昭示著女孩子的溫婉。蘭兒的父親惠徵,曾為安徽候補道員。為人十分忠厚老實,不肯趨炎附勢,只得空守著一個小小候補道員的職務,得著一點微薄的月俸,家道也就這樣漸漸地衰落了。當時,惠徵的同僚中有一名漢臣,姓吳名棠,他念在同僚之間的情誼,不忍心看見惠徵及其家人忍飢挨餓,時常拿出一些銀兩解囊相助。這讓惠徵一家非常感動,惠徵也總是對家人說: "將來有朝一日咱們家要是飛黃騰達,千萬不要忘記吳先生的恩德!"小小的蘭兒就將父親的話記在了心裡,這也為日後蘭兒的性格鍛造埋下了一個伏筆。

又過了幾年,蘭兒已經是十幾歲的年紀了,垂髫覆額,若眼橫波,早生就了幾分風韻。她還有一個妹妹,面貌與蘭兒相仿,體態骨骼,只是沒有蘭兒的嬌小柔弱之感。蘭兒的性情生得特別,不似尋常女兒家,喜愛女紅,平時只愛看書寫字、讀史吟詩。書中的西子、飛燕、太真等等,都讓她著迷。那些傳奇的史段,她也早已熟讀於心。她還喜歡和父親談論古今,父親時常被她難倒。蘭兒見父親答不上自己的問題,說道得更加熱切。父親有時聽得不耐煩了,就會訓斥蘭兒: "一個女孩子家,會認得幾個字就行了,按照本朝的舊例,只有男子才能博學鴻詞;你只是一介女流,懂得的道理再多,也無用武之地啊!"蘭兒卻偏偏不服,她對父親說: "父親說的話,女兒不認同,史上的西子和太真都是女流之輩,但是她們都青史留名、光宗耀祖。雖然我年紀小,但是您怎麼就知道我將來不能成大器呢?也許下一個皇妃就是我呢!"惠徵驚異於女兒的話鋒,同時也為女兒的志向感到欣慰,他發現自己的女兒似乎變得很不一樣了。

蘭兒所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再加上她天生頭腦聰敏、思維活躍,那些書籍上的知識都被她掌握得很牢固。除了看書,蘭兒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繪畫,並以此為樂;除此之外,她還學習漢語和滿語,等到十幾歲的時候,她已經能用漢語和滿語熟讀四書五經了,並且她還通曉二十四史。毋庸置疑的是,正是這種對知識的渴求,才賦予了蘭兒無窮的智慧,讓她在日後的權力之爭中,崢嶸顯露。一直聽鼓撫轅的惠徵,依然沒有升遷的消息,久鬱成疾,再加上本來就體虛氣弱,很快就病倒了。只是因為家道中落,早已四壁空空,全家人連飯食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為惠徵請醫生了。儘管有蘭兒在床前盡心服侍,忍飢挨餓,衣不解帶,但是沒有醫藥的供應,惠徵的病情還是一天不如一天。

這一天,病重的惠徵叫來蘭兒,灑淚囑託: "為父眼見時日無多了,只是苦了你了。日後,家裡實在過不下去的話,就去投奔吳先生,也許他念在舊情分上,還能賙濟一些。唉,可惜他給咱家的恩惠,我生前無以為報,死後還要留下孤兒寡母託與他,真是慚愧啊!"蘭兒哭著說: "爹爹不要說這樣的話,蘭兒還沒有好好報答爹爹呢!"惠徵說:"你是個要強的孩子,這一家子的人,就託於你照看了!你要擔起養家的責任了!"蘭兒含淚點頭,泣不成聲。惠徵欣慰地點點頭,忽然一陣急火攻心,痰喘交作,一口氣沒喘上來,就這樣去了。頓時全家上下,哭聲一片。蘭兒的母親經受不住打擊,早已昏死過去。妹子年紀小,只知道哭個不停;幼弟桂祥,剛剛斷奶,尚在襁褓之中,全然不知是怎麼一回事。只有蘭兒強打起精神料理父親的身後事,無奈家中貧困,連一副棺材都不能為父親置辦。蘭兒左思右想,拼了臉面,到旗中各家奔走,哀求賻儀。各旗員見她可憐,湊得幾兩銀子,買了一副薄棺,裝殮回籍。

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蘭兒用剩下的銀子僱了一隻小舟,帶著母親和弟妹,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當時正是晚秋時節,所見之處都是草木凋零,崖壁蕭瑟,野曠天高,猿啼雁鳴,一派悽慘的景象,讓蘭兒不由得觸景生情,哀愁難敘。一連走了幾天,船家停留在清江浦,這裡是由南往北的要道,市井繁榮,人多物稠,往來船隻都在此交易歇息,好不熱鬧。蘭兒拿出身上不多的銀兩,囑咐船家添購一些廉價的食品備用。等了好一會兒,船家也沒有回來,蘭兒就打開船簾向外張望。遠遠看見一個差人模樣的人,向船隻走來,手中還有一個包,費力地提著。到了岸邊,差人朗聲問道: "哪一隻船是從安徽奔喪而來的?"蘭兒聽了這話,心中有些疑惑,但還是應答說:"我家就是!"差人說:"我們吳老爺差我來送賻儀三百兩!"蘭兒猛然想起了吳先生,就問他: "莫非是吳棠吳老爺?"差人說:"正是!"蘭兒道:"多謝吳老爺費心!家父生前就多虧吳老爺厚惠,今天又蒙賜!真是不敢當!"差人下船將賻儀交與蘭兒,並向老太太請了安。惠夫人回了禮,命蘭兒將賻儀收下。蘭兒收下賻儀,拿出幾兩碎銀子打點了差人,並說: "為我拜謝你家老爺,我本應該親自登門拜謝,但是小女有重孝在身,實在不方便見面!煩您代為致謝!"說罷取來紙筆,寫了回帖交與差人。差人謝禮而去。惠夫人因得了賻儀,就想要再買一些用品,就派遣剛回船的舟子再去添置物品。逗留了一些時候,舟子回來正要開船時,岸上有人大喊: "請留步!"蘭兒定睛一瞧,原來是剛才送賻儀的差人,就停船上岸,詢問緣由。差人滿頭大汗,著急地說:"我們老爺說我送錯了賻儀,這可如何是好?"蘭兒也吃了一驚,問道: "為何說是送錯了?"差人說:"老爺看了你的回帖就說我送錯了!幸虧是師爺在旁邊勸解,命令我再來查問!"蘭兒想了想說:"貴老爺可是姓吳,單名棠字?"差人說:"正是!"蘭兒笑著說:"你不要著急,我再寫一張紙條,包管無大礙!"差人半信半疑地問:"你可不要騙我,搪塞我離開,就馬上開船走了!"蘭兒說: "我們不是騙子,要不,我們不是早就開船走了嗎?你要是還不信,我讓舟子跟您同去,這樣可行?"差人連連說:"好,好!"當下,蘭兒就寫了一個條子,讓差人帶回去覆命。

慈禧——傳奇一生,身世謎團眾說紛紜

原來,這位吳老爺就是吳棠。只是,他時任清江,距離安徽城也有好幾百裡地,惠徵的死訊,他還沒有聽聞。只是當時有一安徽的副將也死在了任上,喪船也路過清江浦,吳棠聽說了,特備下三百兩賻儀致意。因為兩人素來交好,吳棠的官職都是這位副將暗中打點的,感德生前,報恩死後,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陰差陽錯,差人錯將賻儀送到了蘭兒的船中。吳棠看見了回帖,就知道差人把賻儀送錯了,但是他還不知道送到了蘭兒那裡,便發了一頓怒火,打發差人去要回來。正巧他的師爺聽聞這件事,趕來問個仔細,差人說明了情況,師爺想了想說:"老爺不必動怒。從回帖上看,這是一個姑娘所寫,名帖上有名無姓,應該是個旗人。看這字跡娟秀,應該是個大家閨秀,將來肯定非富即貴。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何決定,還要請老爺三思啊!"吳棠覺得師爺說得有理,就遣差人去問個仔細。差人見到蘭兒,細說了原委,便拿了條子回來覆命。吳棠才知道惠徵已經去世了,他不由得暗自思忖: "惠徵在世的時候,我尚且對他施以恩惠,如今贈與他三百兩賻儀,雖然有些多,但是也算一片心意了。何不好人做到底,將來他的家人也會記住這份恩德。至於副將那邊,再送一份就是了!"主意打定,便下船弔唁,與蘭兒一家敘舊家常,感慨人世短暫。他還親自送蘭兒一家登船回鄉,相約日後再聚。告別了吳棠之後,蘭兒一家到京安葬父親,忙碌了幾天。蘭兒還對弟妹們說: "將來我們三個人中,哪怕有一個人得志,也不要忘記吳大人的恩德!

這就是慈禧,小小年紀,卻已懂得人情世故,恩德相報。後來,慈禧發跡,貴為太后時,吳棠的官職也一路升遷,最後升到了四川總督,死在了任上。關於她的身世,儘管眾說紛紜,但是,這只是她人生的一個前奏,真正的榮華和富貴,即將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