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唐朝有浩如煙海的詩歌,在這些唐詩中較為典型的就是運用寄情於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方式或者也被我們稱為寫作技巧。藉助意象,可以更好地詠歎社會,記錄所見所聞,表達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在唐代的意象詩中,我們發現,涉及到"琴"這個意象的詩中,大多數都少不了"鶴"與其相伴。通過研究發現,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鶴"與"琴"有著特殊的關聯。所以"琴"與"鶴"這兩個本不屬於同一性質的物質,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含義。

在唐初的時候,有關於這兩者的詩作較少,直到中晚唐時期,琴鶴詩作開始大量湧現,風靡一時。它的內涵也不斷深化,這與中晚唐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琴鶴詩開始融入時代背景。社會危機不斷浮現,動亂成為常態等等。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在此基礎上,詩人藉助琴與鶴這一整體意象,創作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詩篇,也由此來抒發自己複雜的情感。在本文中,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前期空前繁榮,後期命途多舛的唐代,對"琴鶴"這一整體意象的由來、發展及其背後的含義一探究竟。

一、 "琴鶴"意象合為一體的由來

"琴"又喚作古琴,七絃琴。據說在遠古時代由伏羲氏發明了五絃琴,稱為瑤琴。後來由周文王在此基礎上,改成了七絃琴,"琴"不僅是一種藝術工具,漸漸地被提升到了修養層次。所以"琴"在文人的手中被賦予了許多內涵。作為一種帶有高雅氣質的意象,承載了詩人滿滿的情感。

"鶴"這個意象往往也被認為是一種高尚節操的象徵,因為古人把"鶴"賦予了飄飄欲仙的色彩,認為鶴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可以讀懂人的情感。認為在撫琴奏樂的時候,會有與其相似特性的生物來聆聽,就像古人經常說的"美妙之聲,為萬物而奏"。

後來,越來越多的詩人願意把"琴鶴"看成一種密不可分的意象,廣泛的運用到詩詞中去。唐代的古詩中有許多都把這二者相結合起來,比如在 這首詩中,就藉著為送別司馬先生而奏的琴樂通過"鶴"聽到後的悲傷來襯托出詩人自己的離別傷情。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還有在《藝文類局》中,寫到因為高妙的琴樂,所以引來了鶴的翩然起舞。表達了詩人絕妙的琴技,還有對知音的嚮往,因為在此處,鶴就是詩人的知音,彷彿可以讀懂詩人所彈奏的樂曲。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在《訪友人幽居》中,寫到琴與詩人與鶴,彷彿成為了三個知音,鶴同樣被看作是知音,在詩人的眼中,所奏的琴聲可以得到鶴的聆聽,也是一件很風雅的事。

同時也在另一個方面指出詩人也有高雅的情操。總之,鶴與琴被人們認同後,就頻繁地出現在唐詩中,反覆地被人們所讚頌,可以看出他們對高尚情操的嚮往,對琴德的崇尚,對知音難覓的渴求,很自然的流露在詩的一字一句中。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琴鶴"詩詞的發展。

二、"琴鶴"詩詞閃閃發光的內在

有關"琴鶴"意象的唐詩,可謂是數不勝數,每首詩的背後都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在眾多的詩詞中作為所謂的複合意象,它更具有代表性的象徵意義。通過查閱詩詞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象徵意義。首先,主要展現高妙的技巧和對奏琴者的美妙琴音的讚頌。

在《張山人彈琴》中就有提到"西峰彈玉琴和玄鶴下澄空……"。從此種足以看出鼓琴者技藝的精湛與高超,能讓鶴為此而來去飛回。還有在《贈彈琴衡山道士》裡面的"一拊二拊玄鶴舞",實在是妙哉妙哉,把琴技的高超描寫的淋漓盡致,奏琴者以翻指扣弦竟然能引來鶴的"欣賞",可見彈奏者的技術高妙。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其他的內涵,白居易的《自喜》中,自己歷經官場失意但是並不在乎外在的名利,他認為有家人的融洽合了相處,有琴鶴的陪伴,便頓時舒心萬分,財富一切都是浮雲,在此處表達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

在《言懷》中也有提到,白鶴是不隨群的,就像"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把自己比作白鶴,藉此表達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具有高傲的節操,高潔傲岸的人格特點,這一類用來表達志向和讚美品德。

第三個層面,借"琴鶴"表達了世外桃源的嚮往,對歸隱的嚮往。"琴鶴"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感覺到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所以這也與唐代的世俗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唐詩中所寫的琴鶴大多也與休養之道有關,所謂有仙氣的人的喜好是不同尋常的,借"琴鶴"這一意象,表達了作者對官場黑暗的厭惡,對隱居山林的嚮往,就像鶴一樣超然脫俗。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最後一個方面,運用這個意象也是為了依依惜別,表達不捨之情和悲情。《聽妻彈別鶴操》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情感上的痛苦,讓讀者在字裡行間也能感受到悲傷的情緒,體會到詩人的情感。"今日別君如別鶴,聲容長在楚弦中"借"琴鶴"寫出了友人之間依依惜別,難捨難分的真情實感。

三、 唐代不同時期"琴鶴"意象

"琴鶴"意象,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唐代初期的時候,這類形式的詩詞雖然出現了,但是數量上與中晚唐時期的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唐初時候的"琴鶴"詩詞內涵還是浮於表面,沒有那麼深入。根據統計,唐初時候的"琴鶴"詩詞總共只有18首,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呀。

而中晚唐時期,增加到了132首。在初期的時候,這類詩詞多用來表達詩人的離別傷感之情和一種修養境界,比如"別鶴棲琴裡,離猿啼峽中"等等,以"別鶴"把自己的傷感之情寄託於其中。還有《仙鶴篇》中借仙鶴表達了詩人對仙界的嚮往,對修養的崇尚。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但是大多數都沒有太多的蘊含,單單作為一種場景的烘托背景或者又可以說是一種陪襯的作用。在不同情形下,以該意向表達情緒。所以說,"琴鶴"意象的豐富主要是得益於中晚唐時期的造就。中晚唐時期,詩人們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又更全面地融匯到了詩詞中,進行反反覆覆地吟詠。

你們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琴鶴"詩詞的內涵會在中晚唐時期得到拓展?

答案當然是顯然的,因為唐朝歷經了由盛轉衰的局面,當下有著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社會相對動亂,所以處於這個時代的詩人們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思想情感,在詩詞中,就演化成了人文思想。唐初,這是一個萬國來朝的盛世,歷經安史之亂後,國家的經濟,政治實力急劇下滑,國內也動亂不安,邊境問題也日益凸顯。

這就讓許多空有一身報國之志的詩人產生了萬分感慨,於是他們只能藉助自己手中的紙筆來書寫自己的憤慨之情和愛國之情。所以,在此時此刻,"琴鶴"意象就由此被提升到了另一種境界。用"琴鶴"意象來抒發內心的憂國憂民和壯志難酬,成為了一種精神載體。再者說,"琴鶴"意象的深化與當時的思想文化也有著密切關係。

儒家,釋家和道家三者並存,所以這個富有神秘色彩的意象也得到了充分肯定。作為一種複合意象,在中晚唐時期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感。

最高潔的相遇,琴與鶴在唐代詩歌背後的深刻文化底蘊

那麼還有什麼其他的因素成為內涵被豐富的原因呢?

那就是"琴""鶴"與道家的關係。鶴與道家的仙學文化還是有一定的淵源的,道家仙學裡還有"鯤""鹿"之類的靈性生物。他們認為鶴是神仙的化身,而只有古琴才能與其相匹配。與天地同休,在當時的唐朝人們也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道家的價值觀中,社會動亂時期更加促進了人們對逍遙的仙界的嚮往。

所以有很多"琴鶴"意象的詩人也是修道之人。"琴鶴"成為唐詩中詩人表達情感的有效載體,對後世"琴鶴"詩詞的繼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文化氛圍和時代背景都會影響詩詞的創作。"琴鶴"意象成為唐代詩詞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大量湧現的"琴鶴"詩詞,抒發了那個時代人們最真實的情感和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琴"與"鶴"自遠古時代被人們聯繫在一起,到了唐朝,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人文色彩。

在本文中我們淺談了"琴鶴"意象的由來和內涵的深化,不得不說古人在文學上的研究與發掘,的確讓我們自愧不如。唐詩中的"琴鶴"意象的詩詞仔細研究起來,也發現別有一番韻味。唐朝的"琴鶴"詩詞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且傳於後世,不斷髮揚……

參考文獻:《送司馬先生》、《仙鶴篇》、《藝文類局》、《聽妻彈別鶴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