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无症状”传播又起,统计可否公开?

肺炎日记|3月29日:“无症状”传播又起,统计可否公开?

图/人民视觉

  【财新网】(记者 黄蕙昭 综合)一例因“无症状感染者”引发的本土传播再引争议。当前,国内无症状感染者不算作确诊病例,目前其规模未向社会公开;但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传播案例已多次出现。舆论呼吁,无症状感染者统计数据应公开透明,从而提高民众警觉,增进疫情发展认识,并及时扑灭疫情复燃的火花。

  2020年3月28日0时-24时,国内新增确诊病例45例,新增死亡病例5例,新增疑似病例28例。新增45例确诊病例中,44例为境外输入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

  这一新增的本土病例来自河南。据河南省卫健委网站消息,该新增病例于3月28日确诊,患者曾在平顶山市郏县接触过当地医院的一名张姓医生。后该医生与其一名同事被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另一名同事为单阳性。不过,因该医生曾出现“有点感冒”的症状,对于医生是否属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需要纳入确诊病例上报,民间不乏质疑。

  当前,舆论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最大担忧有二:其一,国内无症状感染者数据尚未公开披露,民众无法得知其规模和传播趋势,这是否会让民众降低警觉疏于必要防护,或引发过度恐慌助长谣言传播?其二,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不计入确诊病例,是否会出现地方为保持“清零”,将确诊或疑似患者纳入无症状人群的瞒报行为?

  为此,评论者呼吁,无症状感染者人群数字有必要及时尽快公开,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提高公众认知和警觉。同时,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确诊统计,也与当前国际普遍做法接轨,有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一体化协作。而在湖北逐步“解禁”之时,有专家建议,考虑到武汉前期感染人数众多,为摸清无症状感染者规模,应尽快在武汉开展血清学回溯筛查,防止解封后疫情反弹。

  新冠疫情之下,疾控的重要意义再度凸显。对于本次疫情中疾控工作所暴露的问题和隐忧,应进行哪些改革和调整?为此,卫健委专家组郑雪倩律师接受了财新记者专访,讨论疾控改革的未来道路。郑雪倩主张,在维持现有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应该增加疾控机构部分职能,同时疫情信息公布上为其“留一条缝”,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公布疾情。

  国际疫情蔓延,让全球呼吸机告急。刚刚经历过国内疫情考验的呼吸机厂商,如今再度接到蜂拥而至的海外订单。不过,不同于口罩和防护服,医用呼吸机扩产难度更大:其上游供应商规模有限,而现在原材料的价格已经上涨,中国厂商的部分零部件还依赖进口,“材料”成为生产最主要的障碍。此外,如何运输、如何周转,同样为厂商驰援海外带来考验。包括呼吸机运输在内,本次新冠疫情也暴露了国内航空货运方面专业化缺失的短板。

  新冠疫情期间的恶性事件引人忧虑。据北京检方3月28日通报,3月14日,在北京东城区一家超市内,因提醒摘下口罩的郭某某佩戴口罩,72岁老人段某某遭到殴打。六天后,老人因颅脑损伤救治无效死亡。多个信源称,凶手郭某某也是北京本地人,上大学期间因杀害女朋友被判无期徒刑。值得注意的是,早有舆论呼吁注意疫情下变相增长的“罪恶”——包括家暴、虐待等,在特殊时期,弱势群体的处境更需要加倍警惕和关注。

  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仍在持续深入。率先全球公开新冠基因序列的张永振团队在《细胞》上刊文,概述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数据,并讨论了其出现、传播及未来进化的可能。文章指出,冠状病毒具有跨越物种、适应新宿主的能力,目前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在被正视前,早已出现在人群中,逐渐变异并完全适应人类的可能。新冠病毒很可能成为人类第5种人际常见冠状病毒。

  另一方面,面对新冠病毒“常态化”的可能,一项新科技引发关注:3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宣布,已研发出可吸附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纳米功能材料,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新材料具有直接吸附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灭活效率达到96.5%至99.9%。该技术能否用于感染防护实践,或可期待。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发布于今日头条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实时全面深入的疫情报道,请点击下载财新App阅读

更多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