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的作用有多大?

秦仁鮮果


首先回答問題,毛文龍的作用很大。有他在,東江鎮可以牽制後金,並保住了朝鮮、蒙古作為盟友的可能,再加上遼西寧遠軍,實際上後金是在四線作戰。

崇禎二年袁崇煥矯詔殺死毛文龍之後,因為東江鎮勢大,袁將其分為四鎮,不久後又合成兩鎮。袁崇煥死後,東江鎮歸孫承宗節制,但因缺乏強有力將領統帥,幾年中發生了三次內鬥,勢力受到嚴重影響。

崇禎四年,孫元化任登萊巡撫,認為登州兵少,讓東江鎮的一半軍馬駐紮在登州。同年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戰,朝廷命孫元化的兵馬前去救援,東江鎮在山東的李九成、孔有德帥部出征,走到吳橋鎮發送吳橋兵變,回軍進攻登州,城內耿仲明作為內應,登州失陷,城內火炮、炮兵部隊和海船全部落入孔有德手中。朝廷派兵前去平叛,雙方僵持到崇禎五年二月,隨後孔有德、耿仲明走海路逃離,李九成之前死於萊州之圍,他的兒子隨孔有德逃走,登州之圍解。

在孔有德佔據登州的時候,東江鎮半數兵馬紛紛響應兵變,皮島又發生叛亂,叛軍抓獲了總兵黃龍,後被尚可喜營救。尚帶兵平定遼東諸島異動,前往旅順伏擊孔有德,大勝,李九成子和孔有德從子死,捕獲叛軍家眷數千人。

但即使如此,孔有德、耿仲明仍帶領叛軍11000人,連體火炮、海船,以及成建制的炮兵部隊、海戰部隊投降後金。皇太極出瀋陽十里迎接,封孔有德、耿仲明為王。孔有德建議後金進攻旅順,一戰殺掉東江鎮總兵黃龍,尚可喜投降,與孔有德、耿仲明並稱三順王,東江鎮就此消亡。

東江鎮的消亡,不僅意味著朝鮮失去屏障,徹底淪為後金屬國,更因為孔有德的叛變,帶給了後金大量火器,改變了之後的戰爭進程,大大加快了後金統一全國的步伐。

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開始的。在毛文龍督東江鎮的時候,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龍的義子,都姓毛,比如孔有德叫毛永詩等等,都對毛文龍忠心耿耿,毛文龍也自信可以把控他們。


甲申十七年


毛文龍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戰功累累,但為人驕橫且貪慾心強,被袁崇煥矯詔所殺,最後也成為斬殺袁崇煥的一條重罪。所以說古時一個朝代的覆滅總有各種不合理的因素所構成,今天我們來說毛文龍該不該殺呢?

從毛文龍所進行的戰鬥來看,首先振江大捷,在取得振江大捷後,使後金急為震驚,並在後續戰鬥中使後金蒙受重大損失被迫撤兵。

其後收復金州和旅順使得遼南數百里重歸明朝,並在收復旅順後加強海域管理對後金完成了海上封鎖。使後金糧食等方面急劇緊缺。

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率大軍直搗後金重鎮赫圖阿拉。取得了牛毛寨大捷。

毛文龍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了屹立在敵後方得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可以說牽制了後金大部分兵力,迫使後金不停的與袁崇煥和毛文龍展開角逐殺。

在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時間裡,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刺探情報,擾亂軍心,使明王朝和袁崇煥對後金有一定的瞭解和作戰企圖。

最後毛文龍被袁崇煥以不聽節制等理由所斬殺,如果毛文龍不死後金想在東北搞定明軍,難度要大很多。由於毛文龍的死使這支部隊頓時群龍無首戰鬥力大幅下降。

所以後來努爾哈赤在攻打京城的時候就沒有很大的後顧之憂。



大妮談古今


對毛文龍的評價,明朝一方的人普遍認為他功勞不顯、作用不大,但卻飛揚跋扈、不服節制。清朝一方卻認為毛文龍死得冤,但是對他的評價倒也不都很高。比如努爾哈赤譏諷毛是“看守難逃之人”,乾隆也說毛“剽悍不馴”。

毛文龍跟後金私通款曲一事,可能有,可能沒有。但投降後金,多半是沒有什麼根據的。不過,他剽悍跋扈這一點,則似乎無論明朝一方還是清朝一方都是認同的。袁崇煥殺毛文龍,多半不是因為毛通敵,而是因為毛不聽話。

“奴酋入犯(寧遠),文龍全不知覺,牽制安在,輒敢言功!”

————————明·天啟帝聖旨,《明熹宗實錄》卷68。

“毛文龍懸據海上,靡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

————————明·崇禎帝聖旨,《明清史料》甲編冊8,原件藏臺北中研院。

“島帥毛文龍懸軍海上,開鎮有年,動以牽制為名,案驗全無事實。剿降獻捷,欺誑朝廷;器甲芻糧,蠹耗軍國。屢捧移鎮明旨,肆慢罔聞;奏進招降偽書,辭旨驕悖。現且剛愎自用。膽勢滋長,彈劾口口,節制不受,近乃佈署夷漢多兵,泛舟進登,聲言索餉,雄行跋扈,顯著逆形!”

————————明·崇禎帝聖旨,《崇禎長編》卷23。

“(毛文龍)厚南衛之毒,寒朝鮮之膽,奪西河之氣,亂三方並進之本,誤專遣聯絡之成算,目為奇捷,乃奇禍耳!”

————————明·遼東經略熊廷弼,《明熹宗實錄》卷14。

“文龍實不能制奴也”

————————明·薊遼督師孫承宗,《督師紀略》卷4。

“生文龍,國不幸!用文龍,朝廷不幸!”

————————明·右都督何可綱,《崇禎遺錄》。

“毛文龍十大罪:

專閫海外八年,糜費錢糧無算,今日言“恢復”,明日言“搗巢”,試問所“恢”者何地?所“搗”者誰巢?鳳凰城、湯跕等處,若有一人守侯,不致鐵山陷失之慘,罪一;

設文龍於海外,原為牽制不敢西向也,數次過河,屢犯寧錦,全不知覺,牽制安在?罪二;

東偏接境朝鮮,輔車相依,乃日以採參、掘金大肆擾害,鮮寔不堪,致生擕貳,罪三;

鐵山既失,鮮半入敵,傷殘屬國,失律殞師,罪四;

難民來歸,冐充兵數,或任填溝壑,或仍罹鋒鏑,掩敗為功,罪五;

皮島孤懸海中,非用武之地,去歲與內臣合謀,請餉百萬,竭民膏血,以填苦海,罪六;

零星收降,捏報獻俘,假造謾書,欺誑朝廷,罪七;

私通粟帛,易敵參貂,藉是苞苴,為安身之窟,罪八;

通?接濟,事出權宜,坑貨至百餘萬,怨聲載道,死亡相繼,罪九;

島中遼民,總湊應點,不滿三萬,欲冐皇賞,冊開十五萬,從前侵克錢糧,不計其數,罪十;

至如奉旨移鎮,竟若罔聞,奉旨回話,絕無應答,煌煌天語,視如弁髦,此等滔天之罪尚可容於堯舜之世哉!

更有異者,文龍近以漂風為名,突至登州夏家疃上岸,續到多舡,見在登萊沿海窺探,不知意欲何為?”

————————明·右都督山東總兵楊國棟,《崇禎長編》卷12。

“有謂各島兵數自旅順口三山島,男婦二萬兵數僅三分之一,有當軍者六七年不見一文錢,更不知連年火藥銃等物置於何地耶!”

“有謂坑騙客商貨本百萬,致含冤絕島不記其數,稍觸其怒捏做奸細竟行殺戮者!”

“故智將動有成算,勇將所向無敵,未有翱翔海上八年,未復一城一池而可以言智;敵來深慝窮島,敵去仍言牽制而可以言勇!”

————————明·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崇禎新政紀略》卷1。

“(毛文龍)再至萊登則有可異焉,舳舮相望,精甲耀日。”

“(毛文龍)又放兵四掠,嘯聚芒碭,馳驟淄墨。”

“臣,登萊人也,毛文龍兩至登郡,暗窺形勢,登萊將有不測之憂,幸督師談笑誅之,以絕後患。”

————————明·江西道御史毛九華,《崇禎長編》卷25。

“文龍僻處海島,去女真遠甚;揜襲戰功,以罔當寧。恐羽書不合,故急邸報耳。掩飾支吾,久當自敗。”

“毛文龍以么魔小卒,焉可上比鄂王!”

————————明·張岱,《石匱書後集》卷11。

“(毛文龍)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身權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

“崇煥斬文龍,上亦甚喜之,褒諭倍至,不嫌其矯詔。”

————————明·夏允彝,《倖存錄》捲上。

“東江偏隅果足懾建虜之魄乎?曰:非也!”

“其言牽制,非也,鞭長不及馬腹也。東江之師,非荒忽苑在,胡馬久蹴之,同鐵山盡矣。”

————————明·談遷,《國榷》卷90。

“遼民苦虐於北,時欲竄歸中朝,歸路甚艱,百計疾走,數日方抵關,文龍必掩殺之,以充虜報功,是其大惡!”

“上以文龍驕悖,命崇煥安心任事,且嘉諭之。”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卷4、5。

“文龍與禽獸無異!”

————————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王實錄》卷19。

“(和議)豈可與看守南逃之人(毛文龍)議之!”

————————清·努爾哈赤,《滿文老檔》太祖檔冊72。

“明寧遠巡撫袁崇煥以文龍與我國私通,殺之。”

————————清·《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4。

“毛帥受朝廷委寄,賜便宜甚重,一旦書生奉政府意,出片言立死軍前。”

————————清·尚可喜,《平南王元功垂範》卷3。

“將軍死以冤,而其事竟白如膽日!”

————————清·孔有德、毛奇齡,《毛總戎墓誌銘》。

“毛文龍雖慓悍不馴,初未顯然跋扈。”

“崇煥輒行誘殺,其專擅之罪較張浚殺曲端為更甚!”

————————清·乾隆帝御批,《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114。

“毛氏開府東江,闢草萊,固邊圉,牽制山海,厥功至偉。袁崇煥矯詔殺之,乃自壞長城!”

“文龍沉冤,終明之世,未嘗一日白!”

————————滿洲國·羅振玉,《東江遺事》跋。




武子傑222


毛文龍是個智勇雙全的將軍,打仗不靠硬拼,講究以智謀取勝,屢次襲擾後金的後方,威脅後金大本營的安全。

努爾哈赤對其極為忌憚,由於毛文龍從不與後金的主力進行大規模決戰,只打游擊戰,努爾哈赤拿他毫無辦法。

天啟元年(1621年),當時擔任遊擊一職的毛文龍,率領一百九十七名士兵,進入後金控制的鎮江一帶活動。

七月十四日,毛文龍探知鎮江城內空虛,便率領人馬趁著夜色,突襲了鎮江,擒獲很多後金官員。

由於這一戰是明朝對後金首次取得的大勝仗,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御史董其昌讚揚毛文龍說:″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

天啟二年,毛文龍派出多人到後金腹地活動,鼓動當地的百姓襲殺後金人,努爾哈赤不得已下令,部下必須十人以上方可結伴出行。

努爾哈赤派皇太極和大將阿敏率大軍撲向鎮江,毛文龍避其鋒芒,帶領軍隊退入朝鮮與其周旋。

經過數次惡戰,雙方互有傷亡。孤軍作戰的毛文龍審時度勢,退入皮島。招募逃難的老百姓,把身體強壯的編入部隊,老弱之人則從事耕作。發展壯大隊伍,待機而動。

天啟三年(1623年)夏,毛文龍出兵收復了金州、旅順等地。

當年九月毛文龍又在牛毛寨和烏雞關大勝後金軍。迫使正在集結軍隊,準備進攻山海關的努爾哈赤不得不回師救援。

天啟三年十月,毛文龍又相繼收復復州和永寧。

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毛文龍隨即派出軍隊,奔襲海州和瀋陽,努爾哈赤無奈,只得匆忙回援,又一次無功而返。

毛文龍給後金施加了強大的壓力,有效的牽制了努爾哈赤的大量兵力,讓努爾哈赤感覺如芒刺在背,時刻不得安穩。

毛文龍與漢朝的開國名將彭越極為相似,都是以襲擾敵人的後方為主要任務。

劉邦是在″飛鳥盡",天下形容大定的情況下,才決定"良弓藏",除掉了彭越。

而毛文龍卻是在後金與大明朝相持不下的關鍵階段被誅殺,這相當於幫助努爾哈赤卸下了身上的千斤重擔,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從此再也無人能夠阻擋住後金的鐵蹄。

由於袁崇煥忽視了毛文龍在抗金大局中的關鍵作用,擅自誘殺了毛文龍。從而間接幫了後金的大忙。

導致抗金形勢急轉直下,從此大明朝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大河橋下流


毛文龍,東江軍鎮的開創者,天啟元年,率197勇士沿遼東沿海襲擊後金,收復沿海島嶼,後撤退到皮島。

皮島在鴨綠江口以東,深入大海,東西15裡,南北10裡,寸草不生。毛文龍在這裡招兵開荒,把皮島建成了一個軍鎮,毛文龍也因此高升,天啟六年,授總兵官,賜尚方寶劍,左都督,官居一品。

皮島地理位置很重要,距後金海路80裡,背靠朝鮮,當時朝鮮是大明藩屬國,所以,當後金軍隊南下時,毛文龍軍可騷擾襲擊後金大本營,所以後金不敢大舉南下。

當袁崇煥矯1629年矯詔殺了毛文龍以後,後金無後顧之憂,不到半年,皇太極大軍繞道逼進北京,把崇禎驚了一身冷汗。

毛文龍死後,皮島一片散沙,後來手下大將孔有德、耿仲明降清,成了反明的主要力量。

隨著毛文龍被殺,袁崇煥自己也因此被株連,第二年八月被凌遲,加速了明朝滅亡。


金烏木木


鎮江大捷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遊擊佟養真(清帝康熙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4]”,“歸順之民,繩繩而來[5]”,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心。朝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2]”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他說:“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6]”御史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復,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2]”

  開鎮東江

  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面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朝鮮。朝鮮節度使鄭遵、樸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3]”,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徵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出,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一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制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2]”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7]” 天啟皇帝曾下詔書給毛文龍,肯定了東江鎮的作用。他說:“念爾海外孤軍,尤關犄角,數年以來,奴未大創,然亦屢經挫衄,實爾設奇制勝之功,朕甚嘉焉。茲特賜敕諭,爾其益鼓忠義,悉殫方略,廣偵精間,先事伐謀,多方牽制,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2]”

  收復金州和旅順

  天啟三年(1623年)夏季,努爾哈赤下令屠戮後金佔領區內的遼民。為了解救百姓,毛文龍遣軍四出攻打後金:命朱家龍從千家莊進軍,命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命易承惠從滿浦進軍,復遣大將張盤,率部從麻洋島登岸,相機規取金州、旅順一帶。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予以策應。 張盤上岸後,他按照毛文龍所佈置的方略,將解救百姓作為首要任務,用戰船將金州一帶倖存的遼東百姓接渡到安全的地方,先後接濟“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5]”,這些虎口餘生的百姓,以青壯年居多,苦大仇深,紛紛要求參軍攻打後金。張盤見民心可用,遂將這些壯丁編成隊伍,共計有三十五隊。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並繳獲後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藥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2]”,隨後,又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數百里之土地,重歸於明朝。 毛文龍遣將收復金州和旅順等地,開闢了遼東戰場的新局面。使得登萊、旅順、皮島、寬靉連為一線,解除了後金所佔領的旅順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令明朝的二千里海疆得到鞏固,並完成了對後金的海上封鎖,加重了後金統治區內糧食緊張的局面。

  牛毛寨大捷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龍佈置在後金統治區的細作飛報,努爾哈赤準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後金,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直搗後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後金在赫圖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佔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後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後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後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努爾哈赤聞得後方生變,不得不放棄西征打算,率四萬大軍來救。考慮到孤軍深入,師老兵疲,而牽制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毛文龍遂決定主動撤出戰鬥。 “牛毛寨大捷”之後不久,毛文龍又再次重創後金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 兩次大捷,明軍“先後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婦五名……據有札付符驗,一併驗確。[2]”按明朝以首級為實功,實際殲敵數往往遠多於斬首數,著名的“寧遠之戰”明軍僅僅“上首俘二百六十有九[7]”,“寧錦大捷”更是“斬獲無幾”、“止有丁自雄於馬上斬一級[2]”,而毛文龍此二次大捷,數倍過之,尤為難得。 當時的遼東督師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後,欣喜異常,上奏稱讚說:“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差令中軍官集將士於衙門外,三炮三爵。臣時在寧遠,適春賞夷人,虎酋等部俱到。特令各官解其首虜,經各賞夷部落,乃抵寧遠。不獨風示邊人,抑亦見天下尚有殺賊之人,賊自有可滅之日!一時人心,殊覺感動。因念文龍以孤劍臨豺狼之穴,飄泊於風濤波浪之中,力能結屬國,總離人,且屯且戰,以屢挫梟賊,且其志欲從臣之請,牽其尾,搗其巢,世人巽懦觀望,惴惴於自守不能者,獨以為可擒也,真足以激發天下英雄之義膽,頓令縮項斂足者愧死無地矣。[8]”

  收復復州和永寧

  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初五,毛文龍覆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當時,後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四處擄掠百姓。張盤利用遼民對後金軍的痛恨,乘夜襲城,大破之。後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於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後金軍,“斬獲無數”,後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2]”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後金利用海水結凍,以萬餘騎兵繞襲旅順,想報上次失敗之仇。張盤死守城池,火藥用盡,猶堅守不降。後金軍無計可施,遣使議和,張盤立斬于軍前,復於旅順城外設埋伏,大敗後金軍。後金軍只得撤走。

  對遼西戰場的支援

  毛文龍所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屹立在敵人後方的堅固堡壘,使得後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即便有所行動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撤走。關內萬家生靈的安寧幸福,皆賴於東江鎮的存在。故而當時有人寫詩稱讚毛文龍說:“手挽東隅半壁安,漂流百戰虜烽闌。” 如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毛文龍即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瀋陽,並且行動極為迅速,“東兵之進而搗瀋陽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歸者,已先奴一日而發,亦綦神速矣[5]”。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僅僅呆了兩天(正月二十六日——正月二十七日),就不得不還救根本。 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2]”對此,兵部尚書王在晉曾說:“‘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2]”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後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毛文龍在時,後金對明朝軍事行都很短暫,也不敢走遠。而毛文龍被殺後,後金欣喜異常,彈冠相慶,史載“清主大喜,置酒高會[9]”,後金首領皇太極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後金(清)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兗州、高陽、固安、良鄉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毛文龍的作用,但為時已晚。 《三朝遼事實錄》無比沉痛地評價道:“崇煥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誘,先殺毛文龍除奴肘腋之患。己巳,虜遂從薊鎮深入薄都城,舍山海而以薊、宣為屢犯之孔道。向使崇煥不使吊通奴,西夷必不叛,夷不叛則西路不可行,不殺島帥,則奴顧巢穴必不敢長驅而入犯![2]”

  丁卯之役

  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託,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決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7]”朝鮮認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5]”,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 隨後,後金鐵騎乘冬季冰堅,進攻與鐵山僅三里之隔的雲從島。毛文龍率部英勇反擊,派部將毛有見、尤景和等逆襲後金軍。雙方在冰面上展開激烈戰鬥。東江健兒面對武器、裝備和人數都佔絕對優勢的後金軍,毫無懼色,浴血奮戰,雙方互有殺傷,後金軍強攻多日,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後金主帥阿敏見部隊傷亡太大,佔不到半點便宜,遂遷怒於朝鮮人,轉而進攻朝鮮義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開殺戒。得手後,又率大軍移向朝鮮首都王京,準備滅掉朝鮮稱王,朝鮮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嚮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認為朝鮮雖然協助後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2]”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自身糧餉短缺,毅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後金大軍。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5]”,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雙方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覆拉鋸,而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戰事逐漸向有利東江軍的方面轉變。隨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漸依靠朝鮮境內的大小河流,把以騎兵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7]”,隨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戰,“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三、牛鹿八人,斬六千餘級。[3]”阿敏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打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10]”,東江軍取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後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對此,登來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毛帥之功於是不可著乎![7]”、繼任者孫國禎(收復澎湖列島的民族英雄)也認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撲面,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系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五、六年以來,大小几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器械、馬匹累百,近日續報者不與焉。[2]” “丁卯之役”是萬曆壬辰之役以來,大明雄師又一次幫助朝鮮免於亡國的軍事行動。參戰明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下,全憑一念忠赤,一腔熱血,以死屍為食,衣無寸縷地戰鬥在冰天雪地中!設伏出奇,力挫強敵,在華夏兒女抵禦外侮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職惟知盡忠報國,絕不肯偷身自免![5]”——東江主帥毛文龍戰時如是說,他親冒矢石,身中數箭,猶死戰不退!在毛文龍的激勵下,東江健兒人人奮勇,與後金軍捨身搏鬥,鮮血染盡三千里江山。就連在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向歐洲人介紹說:“此次戰役之激烈為中國所未曾見。[10]”,並說:“抗拒韃靼人最有力的要數英勇蓋世的大將毛文龍。[10]” 朝鮮史料則認為是朝鮮民間的義軍打敗了後金大軍,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

  薩爾滸大捷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復派和碩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副總兵劉興祚等率2萬大軍進攻東江,被毛文龍擊敗,“降者二千人[9]”,劉興祚率400騎兵於陣上投誠,成為後金立國以來,歸正明朝的最高級別將領,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震動。 劉興祚歸正以後,向毛文龍獻計:其兄弟親族等人都在薩爾滸城中,可約為內應,襲而破之。薩爾滸位於後金大後方,是屯積糧草之所。毛文龍即遣大將耿仲明、曲承恩等,率軍千里奔襲,晝伏夜行,遇到後金哨兵,即行掩殺,於十月初八日抵達薩爾滸城下,派細作入城,暗通城中劉興祚之弟劉興賢、劉興治等,裡應外合,一舉攻破城池。耿仲明等入城後,對城中八旗軍民,大開殺戒,“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3]”,與劉氏兄弟等勝利還師。 後金叛明以來,攻取明朝城池,大多依靠細作內應,入城之後往往屠城。至東江軍“薩爾滸大捷”,則反而以內應攻破後金要塞,屠城以歸。

  對後金的反間

  毛文龍開鎮東江八年間,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後金統治地區刺探情報,擾亂人心,鼓舞遼民反抗,“將軍之細作,時達遼瀋,飛書遍投[11]”,使得後金方面“疑懼益甚,凜凜終日,日惟追殺毛兵奸細[11]”,甚至專門制定了法律,對於“毛文龍所遣來之奸細[12]”檢舉者重賞,包庇者嚴懲。 毛文龍還常投書於後金官員、將領,又故意洩露之,以造成後金的猜忌、殺戮,借敵之手以滅敵。史載後金“大帥名阿骨者,極驍勇,善用兵……毛將軍用間以離之,奴竟殺阿骨。[11]”天啟三年十二月,毛文龍再次“因疑用疑,使其自相魚肉[5]”,用反間計除去後金大將柯汝棟、戴一位。 崇禎元年,皇太極因“丁卯之役”不勝,遣使往東江議和。毛文龍將計就計,要皇太極派重要官員來談判。他為了剖明心跡,將通書奏明朝廷,“謹將其求款原文投遞輔臣[5]”,並奏陳自己的誘敵之計是“放還來韃,誘彼要人。[5]”皇太極果然上當,派遣“汗之愛將[13]”固山額真可可及三名牛錄往東江,毛文龍即將來人綁送京師。皇太極聞訊氣急敗壞,致書毛文龍大罵:“以虛言誘致差人幾名,有何好處?[14]”此後,毛文龍又多次以歸順後金為餌,挑逗、誘騙皇太極派遣使臣,但皇太極都不再回信。後金使者也對朝鮮人說:“與毛相通果有之,而非與貴國以信相和,彼欲覘我也。[13]”說明後金終於意識到了毛文龍的欺騙。 毛文龍的用間手段,使得後金方面寢食難安,手足相殘,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首領都被其玩弄於股掌之上,展現了非凡的才智與謀略。 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老師則認為毛文龍與後金書信往來,是真通敵賣國,被袁崇煥斬是死有餘辜。


關外灬郎


毛文龍是明末殲滅後金(清)軍數量最多的軍事統帥,被譽為“海上長城”,是後金的心腹之患。

天啟三年(1623年)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後金故都赫圖阿拉的外圍要塞,先後取得了“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十月,再命張盤收復復州、永寧。

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取得“分水嶺大捷”。

天啟五年(1625年)一月,派部將林茂春收復旋城、傳鐵峪城。

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皇太極即位,為解除心腹之患,派遣貝勒阿敏、濟爾哈朗等率大軍攻打毛文龍和朝鮮,史稱“丁卯之役”。毛文龍“五戰而五勝”,重創後金擔任進攻主力的鑲藍旗。

崇禎元年(1628年)十月,說服後金大將劉興祚歸正,派部將耿仲明、曲承恩等懸師千里,深入後金要塞薩爾滸,“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大勝而歸。


香洲謝霆鋒


明朝末年,東江鎮毛文龍在抗清過程中的作用如下:毛文龍是明末殲滅後金軍數量最多的軍事統帥,被譽為“海上長城”,是後金的心腹之患。毛文龍在東江鎮戰役中展示出過人謀略和軍事實力,在遼東戰場屢戰屢敗、人心惶惶之際給予遼東軍士極大的士氣提升,同時也給朝廷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天啟三年,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後金故都赫圖阿拉的外圍要塞,先後取得大捷,十月,再命張盤收復復州、永寧;天啟四年七月,取得“分水嶺大捷”。天啟五年一月,派部將林茂春收復旋城、傳鐵峪城;天啟七年,後金皇太極即位,為解除心腹之患,派遣貝勒阿敏、濟爾哈朗等率大軍攻打毛文龍和朝鮮,史稱“丁卯之役”;毛文龍“五戰而五勝”,重創後金擔任進攻主力的鑲藍旗;崇禎元年十月,說服後金大將劉興祚歸正,派部將耿仲明、曲承恩等懸師千里,深入後金要塞薩爾滸,“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大勝而歸。





緣禦寒


姜曰廣活了六十六歲,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一家三十餘口跳塘殉國,是明末歷史上值得一說的人物。

今天只講他一生三件大事。

第一件,準確判斷毛文龍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毛文龍被袁崇煥以不聽節制等理由殺了。後來袁崇煥的一條罪名就是擅殺大將。還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毛文龍不死,後金兵想在東北搞定明軍,難度要大得多。

在毛文龍死前三年,天啟六年(1626),姜曰廣出使朝鮮,奉旨到皮島調查情況。回京之後,他上書先知自己瞭解到的情況——

他說,毛文龍確實是豪傑。率兩百人入鎮江,最終變成十萬之眾。但若讓他跟後金在野外對陣,別說我不信他能贏,就是毛文龍,也沒那個自信。但如果養一支精銳部隊,設伏用間,出其不意,必定使後金有所顧忌。所以朝廷應該認清毛文龍那裡的形勢,既不能使他的作用無法發揮,也“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

一句話,不能不要他,也不能把希望寄託在他一人身上。

這無疑是很有見地的。

第二件,他跟馬士英的衝突。

福王朱由崧即位,弘光朝廷建立,姜曰廣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他跟史可法等人本來是想擁立潞王的,馬士英為了權力,利用此點攻擊姜曰廣。年歲已高,不願再趟這灘渾水的姜曰廣,請求退休。回鄉之前,朝會之上,他說,“臣觸忤權奸,自分萬死,上恩寬大,猶許歸田。臣歸後,願陛下以國事為重。”

馬士英也不是吃素的,反唇相譏,如果我是權奸,你就是老賊。

朱由崧見狀,立馬打圓場,說你們都是我的好大臣,別吵了。

退朝之後,兩人還吵了一架才散。

第三件,起兵反清

三年之後的永曆二年,因為清廷未給的官未達到降將金聲桓的要求,他在江西反清歸明。當時,已經辭官數年、閒居家中的姜曰廣被金聲桓請出來作盟主,以他的名氣號召各路豪傑反清。

金聲桓以及之後廣東李成棟的反正,使得南明恢復兩省之地,形勢一度大好。然因南明內部紛爭不斷,最終金聲桓據守的贛州城被攻破,姜曰廣一家三十餘口自沉池塘,壯烈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