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殺毛文龍真的像如當年明月所說,是看毛文龍不順眼嗎?還是另有原因?

風亂語


袁崇煥殺毛文龍被後世引為遺憾,認為這是英明神武的袁都督一時失誤,導致後來的一系列不良後果:東江鎮軍心渙散,甚至大量叛逃後金,大明失去一個抗擊後金的橋頭堡。

毛文龍最初以兩百人攻佔後金將領把守的鎮江,擒拿反賊向大明朝廷獻功,“不費朝廷一把鐵、一束草、一斗糧”,在明末可謂是奇功一件,而且後來他又從無到有建立東江鎮這座軍鎮,在東江鎮抗擊後金又屢立大功,所以官職爵位一路升遷,直到最後居功自傲又天高皇帝遠,成為東江鎮的土皇帝。

所以到了袁崇煥上任的時候,囂張跋扈慣了的毛文龍沒有給到他應有的尊重,這是所謂袁崇煥看不慣毛文龍最初的原因。

但是袁崇煥後來殺毛文龍僅僅因為看不慣嗎?

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在明代武將的地位是相當低的,二品武將甚至被五品文官呼來喚去。

無論是朝廷上,還是九邊作戰,都是以文御武。

可是到了毛文龍這裡卻行不通了,因為要倚仗毛文龍的戰功,前面的歷任督撫熊廷弼、王化貞、袁可立都對他放任不管,只要能殺敵立功,就順著他,而毛文龍自己又是個潑皮性子,從小不愛讀書,所以養成了後面的一系列壞毛病。

但是袁崇煥可不能容忍毛文龍的這種行為,他到遼東來是想建立不世功勳的,而不是指著毛文龍時不時地立點小功,況且當時的武將普遍有謊報軍功的臭毛病,有時候甚至殺良冒功。

所以,無論是出於鞏固自己權威樹立威信,還是肅貪整治麾下文武官員吏治,袁崇煥都需要殺雞儆猴,毛文龍必死無疑。

雖然他在請出尚方寶劍殺死毛文龍的第二天,又在軍中故作姿態設靈堂悼念毛文龍,但東江鎮上下誰會買賬?即便毛文龍的兒子以及部將都繼續得到任用,但沒有人敢信任袁崇煥這樣可怕的文官儒帥。

只是眾人敢怒不敢言,其後又上書崇禎請罪,說自己擅自越權斬殺大將有罪,而且皇帝為了倚仗袁崇煥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還下旨昭告天下列舉毛文龍的罪狀,幫袁崇煥善後。

但是在後來袁崇煥被殺的時候,崇禎列舉的兩條罪狀之一就是擅殺大將毛文龍。


歷史痴


至少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崇禎元年的平臺召會後,即便面對朝中幾乎一邊倒的怨懟,袁崇煥也並沒有決定殺掉毛文龍,而是採取觀察之後酌情而定的策略,毛文龍最終被殺是因為各自的現實原因擊穿了對方的談判底線,沒有調和的可能。

袁崇煥和毛文龍沒有私人恩怨,毛文龍治下均屬自家勢力,性命和皮島都是僥倖撿來的,靠自力更生起家,發展到當時的規模很不容易,所以從自身利益來講,毛文龍肯定不想交權。

更嚴重的是,自魏忠賢畏罪投繯之後,毛文龍在朝堂的地位岌岌可危,滿朝文武“無不以為慮”,這時候毛文龍要是做個乖寶寶,等待他的恐怕就是調任然後赴死,這和後來祖大壽不敢去京師是一個道理,自身淪為明廷的忌憚,甚至欲除之而後快,毛文龍朝中有眼線,這些消息他當然知道,而且他又不傻,怎麼會看不透局勢,這種條件和環境下,皮島和手下官兵就是自己的保命手段,怎麼會交權呢。

袁崇煥初時朝中安慰大家說:此事稍緩,慢慢來。這茬才暫時遮過去,其實袁崇煥當時就已經有了打算,只不過沒在朝堂上說而已,一是人多口雜怕驚了毛文龍,二是當時並沒有打定主意必殺毛文龍。

毛文龍雖然在能力方面難比李成梁,但二人的苦衷卻頗為相似,想活命就只能耍些手段,比如養寇自重,如果毛文龍想對得起明廷,忠貞愛國愛名節,那很容易,把脖子洗乾淨伸過去就行了,被言官們彈來彈去的,腦袋自然很快搬家,罪名自然不缺,人乾的事沒有挑不出毛病來的,更何況毛文龍又不是聖人,和袁崇煥一樣,某些事幹得確實欠妥。

袁崇煥與毛文龍沒有個人恩怨,袁崇煥動殺機的唯一原因就是海陸一盤棋的統籌思想,用袁崇煥的話講,毛文龍可用則用,不可用則殺之,這是初次平臺召會袁崇煥回府邸後和兵部尚書錢龍錫吐露的計劃。

真正的起始要從兩個人講起,其一自然是袁崇煥,其二就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澎湖列島,迫令荷蘭海軍司令投降的孫國幀。孫國幀以此戰功攥拔登萊巡撫,卻被《明史》暗喻巴結閹黨上位,其實那時候滿朝文武都是人在矮簷下的狀態,有人巴結閹黨是因為謀求高就,有的則只是要保命安安穩穩活著而已,目的不大一樣。這就好比戚繼光巴結張居正,胡林翼違心巴結官文一樣,都是為了一展抱負乾點正事。《明史》中講的是袁崇煥要革去登萊巡撫官職,其實孫國幀是因為“袒護”毛文龍才被彈劾罷官的,毛文龍有些不著調,做為“軍區司令”,沒有申請的情況下,擅自帶兵40船登陸登州索餉,估計皇帝想想就後怕,所以一經言官彈劾,崇禎立刻就把孫國幀拿下。

這個責任在御史毛九華而非袁崇煥,袁崇煥的意思是正好遼東巡撫畢自肅死掉,順便把已缺巡撫的登萊改為協鎮,做為皮島的依託或說大後方,主要就是通過鉗制,達到事權從一的目的,只是倒黴了王廷試剛上任就被革職了。

有什麼好處呢?對登萊施行海禁,以便核查東江錢糧,其實該多少還多少,只不過因為路線的改變,袁崇煥在資源上可以控制皮島,以前是登萊直達,袁崇煥則建議由山海關到覺華島船運至旅順最終達到皮島,再設東江餉司進一步核算實際耗用和費用合理性,其實說白了就是通過錢糧掐住毛文龍的脖子。

至於朝鮮,自後進貢路線避開皮島,走覺華島遼西一線等等,這樣一來達到了控制資源的目的,使皮島成為絕島,毛文龍面臨兩條路,急流勇退或者負隅頑抗,其實兩條路的最後結局是一樣的,只要毛文龍放權,必死無疑。

連當時的朝鮮人都分析出來了,這是袁崇煥想對毛文龍不利。

毛文龍的意思是:

“我知道袁崇煥懷疑我不受節制(其實是皇帝和袁督嫌棄靡費太多,戰功太少,相對來說不划算),我覺得節制東江是好主意,但是對皮島補給頗為不利,以前登州到旅順半天就夠了,即便這樣我也覺得慢,走山海關一線的話需要藉助東南西北各種風,算沒算過要等多少天才行,運到皮島的話,按時間算,一年僅能運送一次,10萬糧食只能剩下六七萬,我還得照10萬簽收才行,否則明年的糧食沒人給送了。”

袁崇煥不大厚道的是還想讓毛文龍以遼東鎮江(丹東)為陸基,直面後金兵鋒,為什麼說不厚道呢,和送死沒區別,不同於己巳之變的依城反擊,真正大規模長期野戰無論毛文龍還是袁崇煥都沒戲。

早在天啟元年毛文龍就曾有過所謂的“鎮江大捷”,但那是偷襲而已,後金部隊一反擊,毛文龍立刻就跑到朝鮮去了,真心打不過,如果毛文龍按袁崇煥的計劃去做,必死無疑,打打不過,真正被包圍逃逃不出,被圍死沒人有能力來救,逃皮島逃朝鮮?打一次跑一次呀,開玩笑。

這一系列作為讓毛文龍直接撕破臉,帶著40船士兵到登州索餉,其實誰都不敢給,毛文龍也知道,他只是示威而已,氣急之下說的也很過分,又是拿下朝鮮,又是拿下南京的,在那年代,這話論個死罪很正常。眼看毛文龍“翻坑”,這個節骨眼上袁崇煥雖耿耿於懷,但卻不敢直接彈壓,只能盡力籌措糧餉,實則當時已動殺機,因為不光如此,在見面會上二人也是不歡而散,袁崇煥想大權獨攬,但有毛文龍在至少東鎮是別想了,而且毛文龍雖然牽制作用極大,但拿得出手戰功太少,和他靡費的錢糧相比不成比例,至少當時的崇禎和袁崇煥是這麼想的。

後來袁崇煥雙島之行,二人再生嫌隙,毛文龍早就因為袁崇煥的掣肘而不滿,在飯局上直接抱怨小人作祟,若是一切軍備物資能夠到位的話,讓他出力並不困難,到了晚上的酒局,袁崇煥誇崇禎,毛文龍誇天啟,袁崇煥說收復遼東,而毛文龍說寧遠都是廢物,東江將士幾千人就能燒了東夷。以後幾次交談,甚至聊到深更半夜也都是無果而終,最終袁崇煥勸退毛文龍,讓他去西湖養老,毛文龍不從,因為這是必死之路,但袁崇煥卻說朝廷自有替代你的人,結果還是不歡而散。對於袁崇煥要求毛文龍接受自己節制、整肅軍營核查人數、設立餉司的要求,毛文龍一口答應,但是沒想到袁崇煥真的想直接架空他,馬上反悔,袁崇煥又退一步以旅順為界,各行政令,並說自己馬上要返回寧遠,毛文龍聽後大喜,以為最終還是個不了了之的結局。

毛文龍所沒有想到的是,袁崇煥又是賞銀十萬,又是分界自治,又是要回寧遠,其實只是讓毛文龍降低警惕,看到一切均以奏效,所以邀請毛文龍島山一行,結果毛文龍進了袁崇煥官兵的包圍圈,自己人並擋在營外,袁崇煥歷數毛文龍十二罪狀,毛文龍不願認罪伏誅,但袁崇煥則說不殺你,這東江便不是皇帝的土地,遂令部下將毛文龍斬首。

這是過程,由字面來看,毛文龍主要是不肯放權,而且拒絕監管,包括核查兵員等等,前文講過,毛文龍放權的話只能一死,說是杭州養老,其實回到內地滿朝文武彈劾之下,崇禎也抗不住,更何況崇禎也早就看毛文龍不順眼了。袁崇煥看毛文龍不順眼主要是因為毛文龍對自己海陸集權的掣肘,聽調不聽宣的模式無論崇禎還是袁崇煥都無法接受,毛文龍掣肘後金的作用毋庸置疑,否則皇太極不會聽說死訊後行祭祖大禮,但是毛文龍尤其在收復失土的作用方面,崇禎和袁崇煥都認為其發揮的不夠,而在東江消耗的財力、物力卻實在驚人。

袁崇煥以往的承諾自己也開始懷疑是否能達成,而那時的崇禎也不再相信袁崇煥了,只是不想自打耳光而已,己巳之變的發生讓崇禎及時止損,不再一味奉行所謂的築城推進計劃,一是沒有能力在後金強兵之下再行修築之事,二是按當時的明廷財政來看,根本支撐不起,最終被棄用的袁崇煥,他的大罪中也多了一個謀款斬帥,算是一命還一命吧。

可惜袁督和毛帥生在那個年代,又遇上崇禎這種皇帝,所以下場可想而知,用人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信什麼,恨不得跪下磕一個,短時間內反覆後,則恨不得生食其肉,屬於抽搐型性格,仨人都是時代的悲劇,但說實話,死得都不冤,一點都不冤,那個年代有那個年代的規則和法律,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這是死罪毫無爭議,別的罪名甭提,一條就夠了。毛文龍別的罪名不提,聽調不聽宣就夠死罪,也不用提別的,所以單按罪名來說,死的都不冤,崇禎帝,真懶得說,他不死就沒天理了。至於權衡之道的爭論,正反兩方是一輩子都掰扯不清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