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愿与平庸、琐碎、烦忧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

笔记君语: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这些上个世纪鼎鼎大名的美国迷茫一代作家,为世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天使,望故乡》、《永别了,武器》等等等等,他们的伟大以及他们伟大作品的背后,有着一位默默无闻的天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

麦克斯·珀金斯的天才在于,能够与他们这些性格各异的人完成合作,更能激发作家们的灵感,让他们得以写出更好的作品。他暂时被人们忘记了,但他没有被人们遗忘。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天才编辑与天才作家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又是如何与琐碎、平庸为伍的?


终其一生,愿与平庸、琐碎、烦忧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

麦克斯·珀金斯 (1884-1947)

珀金斯出生在1884年9月20日纽约伊丽莎白. 他在新泽西州成长,1907年毕业于哈佛学院。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了一段时间记者,1910年开始在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工作。他曾与多位重量级作家合作,包括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海明威、拉德纳、罗林斯、考德威尔等等。


沃尔夫与珀金斯


终其一生,愿与平庸、琐碎、烦忧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

托马斯·沃尔夫(1900 - 1938)

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代表作有《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一部小说的故事》等等。


1935年1月,托马斯·沃尔夫的皇皇巨著《时间与河流》出版,题词写到:



献给

麦克斯维尔·埃瓦茨·珀金斯

一位杰出的编辑,一个勇敢、诚实的人,他坚持与本书作者共同度过苦涩、无望和疑虑的日子,让作者在绝望之时也不放弃。这部将以"时间与河流"为名的作品就献给他,希望它的一切都值得他忠诚的付出和耐心的关照,作为一个无畏、坚定的朋友,他将这些倾注在它的每一部分,没有这些付出和关照,也就没有这本书。



被题献的伟大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知道事情不好了,尽管他坦承,作为一名编辑,最敬佩的作家把书题献给他会让他无比快乐和骄傲。但他更加深知,作为一名编辑,需要置身事外,多年后的一次分享会上,他说道,"你们必须记住第一件事,是编辑并不能给一本书增添东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


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编辑充其量是在释放能量,他什么也没有创造。珀金斯秉承如此信条。从1910年代直到1940年代,珀金斯用整个职业生涯验证了这一条。


但沃尔夫的题词让他惶恐,在挖掘并见证沃尔夫一步一步成长为伟大作家的过程中,珀金斯已经成了他的密友,正因如此,沃尔夫内心深处的自卑多疑已经不止一次在他面前展现。身高达到两米的沃尔夫写作风格如同他粗狂的外表,随性、粗枝大叶,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身为他的编辑,需要极大的耐心在整箱整箱没有次序的稿件中理出头绪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精力的工作,珀金斯有这样的耐心和毅力完成,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沃尔夫的创作,需要给他理清思路,甚至是设置故事情节,尽管珀金斯十分警惕这样的做法,但是沃尔夫需要这样的帮助。从才华横溢到完成作品,往往需要跨越一条鸿沟,珀金斯适时出现,为沃尔夫搭建了这样的桥梁。


彼时,坊间早有传闻,沃尔夫的书是珀金斯"写"的,并在各种八卦小报上不断加以讽刺,珀金斯看到题词大感不妙,原因也在于此,他知道,这样的题词,会引起轩然大波,而沃尔夫可能在这些谣言中被击溃。


果不其然,《时间与河流》取得了巨大成功,沃尔夫被众多好事记者骚扰,暴躁易怒的他逐渐将一切怪罪于珀金斯,先是离开了珀金斯的出版社,转投其他出版社,以此宣示自己并不需要珀金斯的帮助也能写出好作品来。随后,一次在珀金斯家里吃饭的时候,沃尔夫被珀金斯的另一位客人言语激怒,在客厅要和珀金斯武力解决问题,虽然最后阴差阳错地因为一位沃尔夫女粉丝闯入,没有打起来,但他们的关系算是彻底完了。


那些年,珀金斯不仅照顾着沃尔夫敏感的内心,还为了处理他和伯恩斯坦夫人的关系而被误解,受到了伯恩斯坦夫人的强烈攻击。现在他们分道扬镳了。


1938年9月15日,还不到三十八岁的沃尔夫因病去世。珀金斯无比痛苦,他深信沃尔夫的才华,正如沃尔夫自己想写出一部媲美《尤利西斯》的作品一样,假如他能够多活几十年,并非不可能。"他的书会流传多久,没人说得准,但他所照耀指引的小路已经永远开辟了。"珀金斯相信,美国艺术家们将沿着这条小路继续前进,并拓宽,去表述那些美国人只有在潜意识中知道的事物,向美国人展现美国和美国人。


好在,他们在沃尔夫离世前和解了,没有留下更多的遗憾。沃尔夫得病后,珀金斯给沃尔夫写信,回忆那些美好的过往,有几年时间,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甚至让珀金斯的妻子都嫉妒。


沃尔夫在病重中看到珀金斯的来信,深深被打动,同时他也有种预感,在回信里说出了很多还来得及说的话,"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我永远都会想你,怀念你。"一语成谶,两人阴阳相隔。


沃尔夫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过一句对珀金斯说的话,这句话从未寄出:在遇到你之前,我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


是的,珀金斯真正算得上沃尔夫的朋友,在沃尔夫离世后,他的遗作,散布在各种笔记本、纸张上的片段,珀金斯花了几个月时间带着几位编辑整理比对,最终出版。以此告慰天堂上的沃尔夫。


菲茨杰拉德与珀金斯

终其一生,愿与平庸、琐碎、烦忧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1919年,一战随着美国的加入,盟国取得了胜利,美国本土笼罩在胜利的狂欢中,此时的珀金斯已经是美国出版界冉冉升起的编辑新秀。这一年,他收到了一篇来稿,作者是一位年轻的中尉菲茨杰拉德,正面临着退伍后所带来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菲茨杰拉德那时正在追求阿拉巴马州高等法院大法官的女儿泽尔达·赛尔,泽尔达爱他,但保持着距离,能否在一起,取决于菲茨杰拉德能否凭借才华赚够金钱,以使他们过上奢华生活。


珀金斯与菲茨杰拉德见面了,肯定了作品中的朝气,但他提出需要重写小说,并给出了许多建议,菲茨杰拉德同意了,并熬了四个多月,完成重写的小说初稿,珀金斯看到稿件后,告诉菲茨杰拉德,他认为他能够取得成功,定稿后的小说取名《人间天堂》,珀金斯在出版社的编辑部会议上据理力争,让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决定出版这部小说,此时的菲茨杰拉德才年满二十三。


他们都没想到,菲茨杰拉德最终会引领一个潮流,成为"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珀金斯十分关注这位年轻的作家,尽一切可能帮助他,珀金斯十分喜爱和推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不仅自己终其一生都在反复阅读,而且会将送这本书给每一位跟他合作的作家,期盼这些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汲取灵感。事实上他做到了,沃尔夫、菲茨杰拉德,包括海明威,都深爱着这部伟大作品。


相比于沃尔夫,在作品上的建议,菲茨杰拉德要比沃尔夫容易得多,菲茨杰拉德对作品极度追求完美,但他对批评十分敏感,这让珀金斯不得不注意把握好建议的度。实际上,在菲茨杰拉德完成自己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力求完美的性格显露无疑。


这部作品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三部长篇小说,1924年开始创作,彼时他在法国,在寄送稿件的信里写到,"我终于写出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但'我自己的东西'究竟有多好,还得等着瞧。"


这部小说最初的名字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后来他决定取名《西卵的特里马尔乔》,珀金斯建议他换个书名,请他孤立地判断书名的价值,菲茨杰拉德一遍修改稿件,一遍想着书名,后来他觉得应该叫《特里马尔乔》,或者就叫《盖茨比》,如此反复,最终,他改回了最初的那个书名,也是珀金斯最喜欢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既有足够的耐心又能够十分客观地琢磨自己的字句,一遍又一遍,删去瑕疵,修饰文句,直到作品臻于完美,《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的诞生的,珀金斯在其中给出了作为读者和编辑的完美建议。


相较于作品上的编辑,珀金斯给予菲茨杰拉德的帮助更多的是生活上的,菲茨杰拉德与泽尔达·赛尔都十分热衷于奢侈生活,疯狂购买奢侈品,纸醉金迷,很快便入不敷出,经常找珀金斯预支稿酬、版税,有时珀金斯无法说服出版社,为了让菲茨杰拉德安心创作,甚至自掏腰包借钱给菲茨杰拉德。


泽尔达·赛尔在1930年代患有眼中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疗养,费用高昂,菲茨杰拉德几乎无法创作,珀金斯始终保持着与他联系,为他排忧解难,鼓励他找回创作的感觉。菲茨杰拉德有很长一段时间为生活所迫,去好莱坞写剧本,那里报酬丰厚,但这样的计件活显然是在耗费作家的生命,珀金斯让菲茨杰拉德保持警惕。


那几年,菲茨杰拉德在好莱坞赚了很多钱,与富豪名流推杯至盏,但他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人,是被文学界遗弃的过气作家,此时距离他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好莱坞的梦想破灭了,他决定回归。


1940年12月20日,他还在创作一本描写好莱坞的小说,他同挚友说,这将是一本好书,也许能让我赚到足够多的钱离开好莱坞,不曾想,第二天菲茨杰拉德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位美国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带着满满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的日记里有一段自白:


我想写一些令人惊恐、无法模仿的场景。我不可不想像欧内斯特这样的同时代作家那样简单易懂,格特鲁德·斯泰因说他注定要进博物馆。我领先足够多,如果能保持健康,就能略有不朽之成就。


海明威与珀金斯

终其一生,愿与平庸、琐碎、烦忧为伍,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等。


菲茨杰拉德日记里提到的欧内斯特,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同样是美国"迷茫一代"的领军人物。海明威进入珀金斯视野,来自于菲茨杰拉德的举荐。


1924年,菲茨杰拉德在法国寄送《了不起的盖茨比》初稿时,随信推荐了海明威给珀金斯,让他重点关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写作者,推荐信上甚至连海明威的姓名都拼错。海明威为人粗鲁,不拘小节,但同样热情洋溢,十分真诚。


他和菲茨杰拉德成在欧洲游历时成为挚友,互相欣赏,在发现菲茨杰拉德为了金钱发愁时,他甚至与珀金斯研究将自己的版税收益转让给菲茨杰拉德。但海明威同时也十分争强好胜,终其一生,他都将菲茨杰拉德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努力在才华和作品上胜过他。


或许在通俗意义上讲,他确实胜过了菲茨杰拉德。珀金斯编辑海明威的作品,费心处并非要提出多少创作建议,毕竟海明威对自己的作品高度自信,他曾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一个小细节处改了四十多次。真正让珀金斯头疼的是如何说服海明威放弃使用一些脏话,同时转过头来让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接受那些粗鲁的词汇。


海明威热爱海钓,每年都想着让忙碌的珀金斯离开办公室,跟着他一起度假冒险,出海打渔。性格张扬的海明威不能接受批评,有一次一位评论家影射他阳痿,他暴跳如雷,精力旺盛的他前后经历了四次婚姻,一向以硬汉著称,这样的影射让他无法接受。后来有一次两人在珀金斯的办公室偶遇了,海明威当场脱了衣服,在那位评论家面前展示胸毛,言语冲突后直接在办公室殴打起来,拉架的珀金斯眼角被误伤。


海明威热衷于冒险,曾在非洲狩猎数月,曾前往西班牙参加内战,作品中反叛精神恰恰是美国"迷茫一代"的典型特征,迷茫一代是从一战到到二战间出现的美国作家,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应战后的社会现实,现实残酷让他们迷失了,他们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珀金斯赶上了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涌现出来的作家和作品,都在反映着社会的变动,现实世界变动引起人们内心精神的转变,有多大的张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


这种撕裂的疼痛感表现在作品,成了生命力,经久不衰。


1947年,珀金斯走完了一生。那一年,海明威的多位朋友离世,他对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老板查尔斯·斯克里伯纳说到,"天国之父也许是在摊出底牌。"五年之后,珀金斯至死没见到的《老人与海》出版了,海明威将题词献给了珀金斯。


"评价麦克斯·珀金斯这样一位编辑的成就还为时尚早。"1950年的时候,接任珀金斯岗位的编辑惠洛克在《编辑致作者》书中如此写到。有些天才的一生,都在单调的重复工作中度过,终其一生也不起波澜,但他所做的工作,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我们可以说,沃尔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影响了一代人,《时间与河流》、《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老人与海》影响了几代人。但时代似乎忘记了珀金斯曾经在这些作品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符合珀金斯终其一生所秉持的信念,最好的编辑就是让人们忘记他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