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例子?

不才讲史



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打算是国军扫荡式进攻,打掉日军在上海的据点,所以起初国军是进攻的一方。但是八月十一日部队开始向上海前进,十三日到达战场,并已经占领了阵地后,统帅部又突然命令暂停进攻,十四日开始全面进攻,打了一天,又停下了,等到十六日继续进攻,这样就拖延了时机,给日军增兵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到八月二十二日之后,日军不断增兵,上海地区的日军越来越多,国军也逐次增兵,双方都打成了添油战术。这样,国军的态势就逐渐从进攻的一方变成了防守的一方,只能被动的不断从全国各地抽调部队不断增援,但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态势,也就是被动防御的一方。

打到十月上旬的时候,国军统帅部已经认为没有必要再在淞沪会战打下去了,应该逐次后撤,先从大场镇到蕴藻浜和浏河一线后撤,第一步退到苏州河以南,第二步再向事先修筑了国防工事的北起常熟,南到乍浦一线得工事撤退,占领阵地后,依托国防工事再继续抵抗日军。


但这时候担任国军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表示不同意撤退,认为还可以反攻,而他的反攻本钱就是已经接近战场的桂系军队的两个军,六个师,合编为二十一集团军,桂系悍将廖磊为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认为,桂军装备水平比其他军阀部队要好,部队种老兵也多,班长以上都有战斗经验,所以有能力反攻,在淞沪战场就地击败日军。

十月上旬,桂系部队进入上海战场,接替了蕴藻浜一线的国军阵地,准备发动反攻。但是在进入战场发动攻势之前,桂系军队太过托大了,以为不是日军太强,而是国军太差,所以桂系部队一定没有问题。到了战场以后,连组织基层干部勘察战场地形的准备工作都没做,就直接进入了阵地。

当时国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制空权,日军每天上午都升起系留气球观察,发现国军阵地后,就召唤日军以炮兵进攻炮轰。同时,日军派出大量战斗机在战场上进行侦察,发现国军聚集之后就马上召唤大批日军进行低空扫射,国军缺乏防空武器,炮兵火力也被日军完全压制,所以完全没有能力反击,只能被动挨打。

桂系的一个团十二日进入战场后,对敌情完全不了解,一个团集中在一个竹林里,等着团长讲话,准备团长讲完话够就开始发起攻击。团长还没来,就被日军飞机侦察发现了,日军召唤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这个团当即伤亡过半,失去了战斗力。


其他桂系部队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上来对敌人完全不了解,就开始进攻,虽然都很勇敢,但是在日军的优势火力密集攻击之下,却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牺牲。当时国军精锐部队比如胡宗南的第一军进入战场后一般都能支持一周才会被打垮,可是满怀信心的桂系军队的六个师拉上去只有两天,就完全被打垮退下来了,只能由国军其他部队收容。

当时国军普遍是不带钢盔的,只有桂系军队戴着钢盔进入战场,所以再战场上特别显眼,被收容之后更是几百几千的桂军和国军其他部队放在一起,显得也特别显眼。桂系军队之前在历次内战中都表现不错,这次本来白崇禧想着要让桂军露一手,没想到缺丟了大人,白崇禧知道桂系部队只有两天就全线垮下来了,还是胡宗南的部队帮忙恢复了阵地,气得吐血。

所以郭汝瑰总结说,桂军当时的表现就是很业余,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就靠着白崇禧拍脑袋,就直接顶上去了,加上廖磊事先也没有组织部队干部勘察战场形势,了解敌人作战特点,就盲目的下达了攻击命令,以至于桂军本来以为自己能够反杀日军,结果成了整个淞沪战场上垮得最快的部队。


萧武


在中外战争史上,“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例子有许多,因为任何一场战役都有着它的不确定性,战斗状况瞬息万变,一个小小的细节甚至可以完全颠覆整个战役的结果。在中国近代史上,粟裕将军指挥的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是典型这样的战例。

1947年2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近一年来,在全国战场上国民党战局不力,已经被共产党消灭70余万人,面对惨重的代价,蒋介石改变作战方案,决定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山东方面,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一指挥,经过一番调集整编,兵力已达到24个整编师(军)45万人。而此时山东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共10个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兵力27万人。与国民党相比,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国民党这次进攻解放区,吸取了以前分路前进,总是被分割围歼的教训,采取了“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组 成集团队形进攻。

面对敌军的大兵压境,陈毅粟裕指挥华野部队采取机动灵活、避实击虚的作战策略与敌人周旋,并从中寻找战机。

5月初,经中央军委指示,陈毅粟裕决定将华野主力后撤,诱敌深入。国民党果然误判形势,开始全面推进,整编74师作为攻击先锋,逐渐与大集团拉开一定距离。

粟裕经过反复斟酌考虑,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置两翼敌军于不顾,直接切断对我方威胁最大的位于中路的74 师与其友军的联系,将它干净彻底消灭。

在获得陈毅支持并上报中央同意后,粟裕开始调兵遣将,他以5个纵队担任围歼任务,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1947年5月13日黄昏,华野部队全面出击,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起初满不在乎,认为自己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华野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但一天后,他发现情况不对,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回撤的孟良崮一带,打算坚守待援,牵制华野主力,然后绝地反击,以优势兵力实施反包围,里应外合彻底将华野歼灭,并请电告蒋介石派兵增援。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也认为,整编74 师战斗力强悍,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地势,附近有大批强援,正是全歼山东华野主力的好机会,于是电告张灵甫坚决固守待援,随后调集附近部队对华野实施反包围。

就在蒋介石调兵遣将之时,我六纵王必成部接到粟裕命令,以48小时120公里的急行军,抢占孟良崮背后的垛庄,切断了张灵甫唯一的退路,这回张灵甫想走也走不了了。与此同时,一纵叶飞部,八纵王建安部,四纵陶勇部,九纵许世友部,各自出击,到达指定位置,5个纵队把74师团团包围孟良崮地区。

国民党方面,已调动10个整编师(军),向孟良崮方向集结,近的不足10公里,远的只需一两天行程,战场形势十分严峻。粟裕电令各阻援部队必须完成阻击任务,同时命令主攻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要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歼灭74师。


5月15日,华野主攻各部对整编74师发起总攻,经过残酷的浴血奋战,至16日,将74师压缩在孟良崮一狭小区域内。

张灵甫频频对友军进行呼救,但国民党李天霞的63师,虽然与张灵甫近在咫尺,但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隔阂,只是派出一个连,象征性的进行救援。25师师长黄百韬,倒是拼死相救,也打到了距张灵甫只有几公里的范围内,但始终也没有突破华野阻援部队的最后防线,只能无功而返。

至16日下午18时,战斗基本结束,国民党整编74师3.2万余人被全歼,其中俘虏2万余人,我军伤亡1.2万人,蒋介石的“御林军”被彻底消灭。


整编74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战绩最辉煌的部队,有“抗日铁军”之称,师长张灵甫黄埔4期毕业,抗日名将,也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在败回台湾后,蒋介石在“军人魂”祠堂把张灵甫排为“烈士”第一人。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是有机会突出重围的,但他甘为诱饵吸引华野主力,想用重兵对华野合而围之,已达到里应外合消灭华野的目的,随后战局的发展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我军各部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势不可挡,而国民党军队。虽然有拼死相救的,但也有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张灵甫心有不甘而亡。

对于我军而言,其实这场战役也是凶险万分,稍有纰漏,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李天霞全力救援,或张灵甫再多坚持一段时间,或我军阻援不力,那战争的最后结局或许真不一样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对国民党是沉重的一击,改变了山东敌我双方的战局,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最后的胜利。


历史微点


要说这种“我能反杀”的战例,头铁的日本人估计多的不可计数,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二战太平洋战场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冲绳岛战役。



1945年3月,取得莱特湾海战全胜的美军已经越来越逼近日本本土,经过硫磺岛战役以后,冲绳成为撬开日本国门的最后一道屏障。按照小日本的设想,由陆军中将牛岛满率十万大军镇守冲绳岛,将美军陆战队放上岛内,逐次消耗,待海军中将伊藤整一率包括最大战列舰“大和号”在内的日本全部海军主力、海军中将宇恒缠率领的“神风”自杀式空军特攻队,歼灭进入冲绳岛周边的美军海军主力,岛上的陆军主力再来一轮大反攻,便可以挫败美军这次进攻。



想法固然是美好的,此时正值二战尾声,日本帝国主义日薄西山,这样的反攻显得毫无意义。并且美军也不是傻子,在登陆冲绳以前,美军便对日本本岛的各大空军基地进行了一次空袭,以损失116架舰载机的代价击毁了日军机528架,还没开打,日军就丧失了未来三周内发动有效空袭的资本。同时,美军含16艘快速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8艘巡洋舰和56艘驱逐舰在内的超大型海军编队把冲绳岛围得水泄不通,还顺便扫灭了日本残余海军联合舰队,号称永不沉没的“大和”号葬身海底。



1945年4月1日美军登陆冲绳岛,牛岛满放弃海滩决战的策略,改为放虎入山,因此美军的抢滩登陆可谓异常轻松,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美军毫不客气地向岛内推进,主要兵力驻扎在冲绳岛南部的日军任由美军占领岛屿中部,上岛一周以后美军才遭遇日军的顽强抵抗,花了大概十天基本肃清北部的日军。真正的挑战在悬崖峭壁林立的南部地区,日军沿冲绳岛首府那霸和首里修筑了大量隐蔽工事,近十万日军躲藏于其中,逼迫美军一个山洞、一个碉堡地推进,每天前进速度甚至只有几米、几尺。



4月13日罗斯福的夫人去世,美军上下均感悲痛,日军大本营却以为这是绝佳的反攻机会,要求躲在山洞里的牛岛满主动反击,本土残余的“神风”特攻队和舰艇将会给牛岛满的陆军做支撑。深知队友不靠谱的牛岛满并没有彻底执行反攻命令,但还是派出了部分兵力对嘉数高地的美军进行疯狂反扑。日军大本营显然已经狂热到丧失理智,他们满心欢喜地以为用这种自杀式的攻击可以让美军知难而退,取得这场国门之战的胜利,但他们显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因为就算反扑成功,以美军的工业实力,航母、飞机、大炮要多少有多少,而日军呢,资源匮乏得快啥都造不出来了。



于是,冲绳岛上的日军敢死队通过怀抱炸药的自杀攻击方式奔向美军坦克,再奔向失去掩护的美军步兵企图同归于尽,美军因此阵亡了近五千人,但是这些越过工事的日军也全部“玉碎”在美军重炮和舰炮的轰击下。最要命的是,这次反击大量消耗了日军的弹药储备,在人员大量伤亡无法补充的状况下,源源不断的美军使用新型喷火坦克和重型坦克开道,彻底碾压了岛上残余的日军。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巴克纳中将在视察中被日军冷不丁的一记炮弹送上西天。而日军指挥官牛岛满也在山洞里绝望地自杀。此战美日双方伤亡惨重,小日本的疯狂在不久将得到报应——1945年8月两颗原子弹光临日本,当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春秋正义


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一次认为自己能反杀美国,结果却被美国差点儿连根铲除的例子。

首先偷袭珍珠港,的确是日本胜利,但如果把当时的日本“南下战略”延伸到整场二战的胜败来看,偷袭珍珠港其实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因为在战争初期,美国的海军实力完全无法和日本海军相提并论,但美国有着极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所以当日军偷袭珍珠港得手,将美国拖入二战战场以后,美国的工业基础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军工生产,无数的战舰大炮与飞机坦克被一批又一批的制造出来,继而推向战争前线。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美国向日本正式宣战,也标志着美国正式加入二战,由此针对日本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堪称毁灭性质的打击,最终导致了日本的自取灭亡。

那么肯定有人会问,题目里说的是有哪些“我能反杀,但最后却失败”的例子,那日本偷袭珍珠港,和这个问题的逻辑,貌似也没关系啊?

其实不然,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早期,实际上日本所仰仗的石油能源,主要来源于进口,而等到二战中期,希特勒拟定了著名的“海狮计划”,准备针对英国展开一番战略打击,同时希特勒也要求日本方面清除英国在亚洲战区的军事力量与政治利益,于是日本方面将在华的英国侨胞全部赶出了中国,这就使得英国在中国耕耘多年的政治利益,全部落入日本手中,此举不仅导致英国的利益遭到损害,也影响了英美之间在亚洲的联合利益。

再加上1941年以后,日军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疯狂扩张,引起了在该地区主要强国的强烈不满,其中就有美国,所以为了警告日本,驻扎在夏威夷的美军战舰,就封锁了日本进口高辛烷石油的海上运输线,导致日本赖以生存的能源进口被掐断。

日本方面没了石油,战舰自然就完全失去了作用,对外扩张的步伐因此放缓,可以说美国此举不仅警告了日本,也顺便紧紧掐住了日本的军事命脉,众所周知没了石油,不仅是战舰开不了,坦克也没法前进,汽车更是无法发动。

因此这个时期的日本,实际上就被美军封锁了能源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是急于寻找突破口的,尽早摆脱美国的能源封锁,才能使对外侵略的脚步重归正常。

于是就有了偷袭珍珠港,这可看作是日本为了突破美国的能源封锁,而发动的一次“反杀行动”,目的就是将美国在珍珠港的舰队摧毁,从而冲破美国海军形成的封锁力量,再次使得石油运输线路回归正常。

可是日本的孤注一掷,却换来了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换来了美国宣布加入二战战场,更换来了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美国,短时间内将全部工业生产都转化为军事生产的狂热后果,以此引发的太平洋战役,进一步导致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重重受困,不仅在侵华战争中频频失利,又因为得罪了美国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各种打击与阻碍,最终等到两枚原子弹从天而降,日本只得无奈接受了全面战败的事实。

所以说到“反杀却失败”,偷袭珍珠港其实也可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一开始日本之所以偷袭,就是因为美国封锁了日本能源运输的线路,导致日本能源短缺陷入了对外扩张不力的困局,为了寻求突破,日军决定“反杀”当时海军实力并不如自己强大的美国海军,从而再次获得顺畅的能源进口线路,而偷袭珍珠港成功,其实只是日本在战术上的胜利,可是在战略上,日本从此多了一个最强大也是最难缠的对手,最后导致了自身的全面失败,纵观这段历史,完全是日本自取灭亡。


钱品聚


这里说一个,孟良崮战役,这就是典型的“能反杀但失败”的例子。

孟良崮战役

本人不太喜欢讲内战,毕竟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死的也都是自己人,说起来更多的是悲痛,国人因何至此?!不管什么时期,内战绝对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战争本就是阴谋家们斗争的结果,却要让万千大众用生命为他们买单,悲哉,痛哉。

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企图在这里歼灭我军主力,5月11日,国军整编74师在师长张灵甫的率领下自垛庄进攻坦埠,黄百韬的整编25师,李天霞的整编83师在其两翼配合行动,但张灵甫被我4,9纵击退,而1,8纵向74师两翼迂回行动,占领天马山,桃花山等据点,切断了74师与83师,25师的联系。

14日,进攻受挫的张灵甫敏锐的察觉到74师有被围歼的危险,于是决定向垛庄撤退,但垛庄于15日被6纵一部占领,74师的退路理论上被切断,虽然包围之势已成,但张灵甫认为决战的时机也到了,他认为自己的整编74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自内战爆发后曾与我军数次交战不落下风,是我军的心腹大患,张灵甫坚信以自己为诱饵,一定会引来我军主力的围攻(事实上我军为了歼灭张灵甫一部也确实调动了主力前来),如果能凭险据守,坚守待援,那么只要周围援军一到,自己立即展开突围,就会达到对我军反包围的态势,到时候中心开花,剧情反转,那就是我军主力被围歼了。

于是张灵甫上了山,很多人认为张灵甫当时最好的选择是集中一处实行突围,不过这也是基于后来的结果而言的,认真的讲,如果张灵甫当时选择不上山而是突围,单凭整编74师的实力是不难的,而他执意上山就是出于对自己实力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纸上谈兵而来的自信,是几年战场经验积累下来的,后来我军部署了十万大军围攻整编74师,而张灵甫也坚守了三天,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整编74师的实力绝对不俗。

当时的形势是,我军十万围攻张灵甫,而距离张灵甫百公里以内有国军各部40万,尤其是李天霞,黄百韬,距离他不过十几二十里,转眼便到,如果这40万国军在张灵甫坚守的三天以内对十万我军形成反包围,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反杀了,我军将没有任何办法,张灵甫很自信他们一定能到,蒋介石也明白张灵甫上山的意图,他兴奋的说:“抓住山东(我)军主力,实为难得之良机,务必奏奇功于一役”,并一再催促他们进军去救援张灵甫,而且从距离上看,反包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我军这边,陈毅,粟裕也深知反包围形成后我军将陷入巨大危机之中,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猛攻孟良崮,粟裕下达了:“任何人不得言撤退”的命令,而陈毅更狠,直接就是“撤退者撤职、查办、杀头”,孟良崮战役异常惨烈,双方都是杀红了眼,但张灵甫还是坚守了近三天,可惜这三天孟良崮周围都没有出现援军的身影,于是张灵甫没办法了。

从孟良崮战役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军当时指挥协调能力要远高于国军,国军指挥混乱,将领之间矛盾重重,各部心怀鬼胎无法达成统一行动,这是造成张灵甫葬身孟良崮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