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疫”後城市建設 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成立

中國未來現代化建設呼喚可持續發展研究,新冠疫情強化了這樣的需求。立足上海樣本講好中國故事,並致力於服務後疫情時代上海、長三角和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昨日上海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在滬成立。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建設自由貿易區、打造科創版以及每年召開國際進出口博覽會等,都是疫情之後上海發展的中長期、戰略性任務,要實現這些任務需要進行多學科綜合性研究。首任會長、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介紹,研究會將打造成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性、跨學科、綜合性智庫,希望立足上海樣本,凝練上海智慧,講好中國故事,為國家實現現代化全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當前社會,不確定性和風險越來越常態化,城市發展要學會與風險共舞,而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風險管理中獲得進步的新發展理念。”首任會長、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舉例說,經歷這場疫情再來看上海2035新一輪總體規劃中提到的“韌性城市”概念,除了要包含城市生態風險、重大災害發生時的應急管理,更要考慮傳染病等公共衛生風險,強調城市治理中的事先預防。上海近年的可持續發展有不少亮點,從中國或全球維度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超大城市案例。

據悉,研究會中已有許多成員參與上海可持續發展工作,包括一江一河城市重大更新項目、編制《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相關可持續發展藍皮書、國際認可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制定等。研究會將在總結上海已有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案例上,做一些集成性、整合性的工作,將“散落珍珠串聯”,集成有意義的上海樣本、中國故事和國際經驗。(易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