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公共場所“救命儀”被閒置

救命設備閒置

近日,記者在跟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採訪時,在南中環街山西軟件園一樓大廳角落裡,發現了一臺高約1.2米,蒙著厚厚灰塵,外形看上去像是銀行叫號機的設備。

“這是啥東西?”見記者好奇地問,市紅十字會秘書長張玉平走上前仔細察看。“這可是一臺救命用的儀器設備,在太原街頭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據張秘書長介紹,這臺看上去像叫號機的設備,其實是一臺“自助體外除顫儀”,關鍵時刻它的作用可不小,能救人一命。

記者從大樓裡的工作人員處瞭解到,這臺儀器擱置在這裡已有幾年,而且在對面樓裡還有一臺,只是幾年來從沒見人使用過,大家也都不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聽說這臺設備關鍵時刻能救人命,人們立刻來了興致,紛紛湊過來仔細詢問。

關鍵時能救命

記者諮詢120急救中心得知,“自助體外除顫儀”是一種便攜式醫療設備,通常被非專業人員用來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目前,在我市的醫院和急救車上,一般都配備有類似設備,以方便醫護人員及時施救。

“除顫儀操作起來其實就像‘傻瓜相機’一樣簡便。”省紅十字會備災救護中心培訓老師劉建玲介紹說,如果有人因心跳驟停而暈厥,就可在醫院外通過除顫儀和心肺復甦術,來及時搶救病人。在除顫儀上有語音提示功能,只要把兩個電極貼在患者胸口,儀器便會自動監控心跳,一旦找到“可以電擊”的瞬間,便會發出提示,提醒救護者啟動“電擊”功能。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萬餘人死於心臟驟停,75%的猝死者與心臟有關。醫生指出,心臟驟停1分鐘內除顫,生存率可達70%。而除顫每延遲1分鐘,生存率便會降低7%至10%。“經常是急救人員趕到時,已經喪失了搶救時機,真是非常遺憾。如果當地附近有類似設備,便能贏得搶救時間。”急救人員說。

公共場所難覓

昨日,記者前往武宿國際機場,在國內、國際航站樓都沒有看到這種設備的蹤影。而在去年啟用的太原南站,記者發現,候車大廳內有多種人性化設施,並配備了4間醫療室,但都沒有自助除顫機。記者還走訪了太原火車站、迎澤大街長途汽車站以及部分商場、超市、學校等公共場所,也沒看到這樣的設備。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自助體外除顫儀在國外已經十分普及。在我國,一些大城市的機場、車站以及部分體育場館中也都安裝有這種設備。今年4月,上海把它列為學校的“標配”,並在師生中開展培訓,讓大家學會使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為提高心臟驟停院外急救的成功率,急救專家建議,應像重視消防設備一樣,重視能夠“救命”的除顫儀,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在車站、廣場、學校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安裝這種設備,方便緊急時刻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