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如果结盟,他们都会以“互相派遣王室公子为质”来作为结盟的条件,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到了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也越来越大,实力上的不对等也导致了这种结盟条件发生了改变。

“质任”,变成了强国对弱国的欺凌,变成了单方面的胁迫。特别是一家独大的西秦,他们与对方结盟的时候,就往往强制盟友以“太子”为质,而自己却派遣出一位不受重视的王室公子。

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曾经也是因为不受昭襄王重视,所以才被派往赵国邯郸为质;而到秦始皇当政的时候,这位“横扫六合、席卷八荒”的君主,他与燕国结盟的条件就点名要了燕太子丹。

这就是实力不对等的结果。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秦国强势,燕太子丹质于秦)

“储君为质”,虽然也是为了王国利益,但给国家尊严带来了重大打击,举国上下将为此颜面扫地,从此成为储君身上的一个政治污点,就算储君以后能顺利回国,也会因为长期不在国内培植自己势力的原因,他的威望就不足于驾驭臣民。

而且,在那个利字当头的年代里,一旦储君到了他国当质子,国内的王孙权贵们都会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夺取储君位置的最好机会。因此他们会与国内大臣相互勾结,甚至为一己之私利,就可以出卖国家利益,同敌国互相勾结,趁机夺取王位。

总的来说,这背后可以操纵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质任于他国的各王子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的一帆风顺回国成为君主,有的因为联盟破裂而丢了性命,有的被王国抛弃忧郁而终,有的甚至被敌国扣压,反而失去了成为一国君主的机会。


赵国的春平侯,就是这样一位悲催的太子。他为了赵国能与秦国顺利议和,便到了秦国当了质子。但是当他的父亲赵孝成王死了之后,他被咸阳扣留了两年,他的弟弟就趁机夺取了应当属于他的王位。他的弟弟,也就是那历史上受人责骂的赵悼襄王赵偃。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赵王世系部分列表)

第一点:春平侯其人。

春平侯,是赵国国君赵孝成王的儿子,而赵孝成王,则是秦赵爆发“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时在位的那一位赵国君主。

可以在史料中考证出,赵孝成王至少有三个儿子。第一任太子,死于孝成王十年;第二任太子则是春平侯。

史上记载,赵孝成王非常宠爱、器重这位太子,见于《赵世家》:泄钧为之谓文信侯曰:“春平君者(实为侯爵),赵王甚爱之。。。”

并且,为了培养春平侯处理政务的能力,赵孝成王还让他出任了相国(相邦)之位。现在出土文物的赵国“铍”()的铭文上,就明确记刻着春平侯曾经当过赵国的相邦。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右库铍)


第二点:赵太子入秦。

不出意料的话,如果孝成王死了之后,赵国国君理应就是这位春平侯。但是在孝成王十八年的时候(公元前248年),赵国发生了一件紧急的重大事故,当时赵国大军在外与魏国一起攻打燕国的时候,背后的秦国突然发动了对赵战争,夺取了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见于《赵世家》: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而《秦本纪》中对此事也有记录: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也就是说,孝成王十八年(即秦庄襄王二年),秦国趁着赵国大军在外作战的时机,大将蒙骜突然发动了攻击,侵占了赵国的大片土地。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为了赢得调回在外大军的时间,赵国在与燕国议和的同时,同时也向秦国发出了求和信号,后来更是派遣了太子春平侯到了秦国当质子。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秦兵东出,春平侯不得不入秦为质)


第三点:赵孝成王死了之后,秦国扣压了春平侯两年。

赵国派遣太子春平侯到秦国为质,一直到了秦庄襄王死了之后,秦始皇上位后的第四年,春平君才被放归回国。

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四年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

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年,孝成王就去世了。春平侯是赵国的太子,理应回到赵国继承王位,但是秦国却扣压了他两年,一直到了始皇四年才被放归赵国。

两年的时间,可以发生的事情就太多了,而秦国的这一手“扣压”,这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就大条了。


第三点:赵偃已上位,廉颇已叛逃。

当春平侯带着死里逃生的“欣欣然”回到赵国国都之后,他也不出意料地、不足为奇地发现:赵国已经有大王了,而与他交厚的、也理应支持他上位的大将廉颇早就已经逃亡。

秦人真的是居心叵测啊!

在我们的历史印象中,赵国在历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这两场大战之后,呈现出来的应该是一幅日薄西山的萧条画面。然而在事实上,此后的赵国有如回光返照的病人,又如在沉默中崛起的勇士,爆发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廉颇等人的存在!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咸阳设局,竟砍然到了廉颇)

因为有了廉颇,“邯郸大战”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孝成王就已经开始有余力反攻秦国,收复了旧都晋阳,见于《赵世家》:八年,秦围邯郸乃解。。。十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太子死(赵国首任太子逝于此年)。

之后,赵国又打败了前来趁火打劫的60万燕军,名将廉颇、赵将乐乘更是多次攻燕,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见于《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卒。。。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于代。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拔之。

“邯郸之战”之后,成长起来的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乐乘为相国(假相),而战神李牧这个时候也开始得以发挥作用,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挤身于赵国朝堂之上,顿时出现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局面。特别是廉颇这样一位具有丰富军旅经验的人,进入赵国的决策层,可想而知,以后会给秦灭赵带来多大的阻碍!

然而,赵孝成王去世,本应继位的太子此时却远在咸阳,这就给了秦国利用“王统之争”来混乱赵国的朝堂创造了大好机会。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赵孝成王去世)

干涉、利用、推动他国的“王统之争”来混乱他国朝堂,这在春秋战时期,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谋略手段。

赵国先祖的赵武灵王就干过这活。当年秦武王举鼎被砸中膑骨而死,赵武灵王就巧妙地推动了在燕国为质子的“嬴稷”(秦昭襄王)回国当大王。果然,秦国因此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季君之乱”。

所以,当赵孝成王死了之后,秦始皇嬴政、相国吕不韦,也因势设局,他们多扣压了春平侯两年,也间接推动了赵国的朝堂分裂。

春平侯两年不归,国内的野心家们早就蠢蠢欲动。这个时候,那个豁害赵国多次的郭开又出现了,他联合乐乘等人将赵偃推上了王位,一时之间,赵国出现了“保皇派”与“新皇派”两派的全力交锋态势。

当赵偃派遣乐乘前来夺取廉颇兵权的时候,廉颇也知道形势已经不可挽回,一怒之下,率兵打败了乐乘,然后带着一家子逃亡魏国去了。

咸阳扣压了赵国的一个质子,千里之外的廉颇不得不举家逃亡

(廉颇逃亡魏国)

见于《赵世家》: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赵偃)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至此,历经两场大战之后十年的赵国,在赵孝成王与廉颇的努力之下,逐步维持的大好局面立即崩盘。

而秦国放归春平侯的原因也不是见好就收,而是对春平侯可利用价值的极尽压榨。春平侯回国,一旦他与新王争位,那赵国的局面将更为混乱,赵国如果分裂为二,那秦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灭了赵国。

高手设局、谋国之策,果然是步步杀机!

资料来自于《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赵世家》《燕召公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