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為何成為大明最後一任丞相?

劉楚王


許多學明史的同學認為,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在容忍宰相胡惟庸,欲使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目的是等胡惟庸過度膨脹,到時好打倒胡惟庸並順帶廢除宰相制度。其實,事情遠遠不是這樣複雜。大權在手的朱元璋如果要廢除宰相制度,不必通過放縱胡惟庸為非作歹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做的改革的事情多了。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不要說文官出身的胡惟庸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就是那些功勳卓著的驕兵悍將,哪一個在朱元璋面前不是隻有引頸就戮的份?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沒有必要用如此曲折的手法。在那個時代,你說玩人心,誰玩得過朱元璋?玩權謀,誰又玩得過朱元璋?

宰相這個職務,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首,萬人之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以來,這個職務與皇帝的關係都處理不好,但是宰相又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好的宰相,可以不但為皇帝排憂解難,關鍵時候還能幫助皇帝鞏固政權;而一個有野心的宰相,足以把才智平庸的皇帝當成玩偶,甚至取而代之,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已屢見不鮮。

朱元璋的第一個正式宰相是李善長,這個人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不幾年便自覺退休了,但是最後還是不得善終。因為退而不休,手伸得太長。

朱元璋的第二任正式宰相是老好人汪廣洋,幹了一段時間,也讓朱元璋覺得不爽,王廣洋先是被下放到廣東,最後還是被朱元璋處死。第三位正式宰相就是胡惟庸,朱元璋對胡惟庸一開始比較信任,也比較放手。胡惟庸是文官出身,起先人品和口碑都不錯,是個小心謹慎的人。

朱元璋為什麼選這樣的老實人胡惟庸當宰相?表面上看,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的,實際上呢?朱元璋就是想試試,放手讓老實人當宰相,看看老實人會把宰相當成什麼個樣子?

當上宰相的胡惟庸一開始那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是當宰相的日子久了,加上皇帝不怎麼管,胡惟庸就開始霸道起來,小事敢欺騙朱元璋,對下級報送的公文選擇性的報給朱元璋,對自己不利的公務就私下扣押不報。不但如此,胡惟庸還開始拉幫結派,企圖結成利益共同體,保護既得的權力和利益。這一切,哪裡能逃過朱元璋的眼睛?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自始自終全都看在眼裡。

1380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家的馬伕伺候胡惟庸的兒子騎馬,結果胡惟庸的兒子不小心摔下來死了,胡惟庸大怒,擅自處死了馬伕。朱元璋最痛恨欺壓百姓的官員,得知這個事情後,朱元璋把胡惟庸叫來問話,問胡惟庸怎麼善後?胡惟庸很害怕,說賠錢,賠多少都可以。

朱元璋說,錢能抵命嗎?這樣做我們還有必要驅逐韃虜嗎?如此草菅人命,和元朝有什麼區別?昔日漢高祖劉邦進長安時,約法三章,是怎麼說的?第一條就是殺人者死,所以你必須抵命。朱元璋後來說胡惟庸結黨謀反,無非是株連方便一點,藉此機會把不好對付的茬一併收拾乾淨。

朱元璋經過對3位宰相的觀察和實踐,發現宰相這個職務的確對皇權有巨大威脅。聰明人李善長、老好人汪廣洋、老實人胡惟庸,三個個性的人當宰相都沒當好,特別是連當初老實巴交的胡惟庸,當宰相當久了都會變成魔鬼,若是政治強人當宰相,兒孫們今後如何控制和駕馭得了?朱元璋自己雄韜偉略,駕馭這些似人似鬼的宰相其實不難,但是朱元璋的後世子孫不可能都有朱元璋這樣的本領,如果不廢除宰相制度,明朝難免會出現漢獻帝。

所以,朱元璋在反覆觀察、慎重研究、通盤考慮後,堅決廢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認為這樣才穩當。有大臣上疏說,皇上,廢除了宰相皇帝會很累的,朱元璋說,我知道這樣會很累,但是皇帝累一點沒有關係,只要大家盡心輔佐,也能應付過來。

實踐證明,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是比較正確的,後來清朝也沒有宰相。在封建社會必須有皇帝,但是最好不能有宰相;必須有老大,但是最好不要有老二。哪怕這個老二是太子,時間久了都容易和皇帝出現糾葛,都都難以長期和皇帝保持良好關係。

漢武帝劉徹、康熙帝玄燁和太子的故事就是明證。更別說這個老二是外人了,明朝的張居正鞠躬盡瘁,最後還是被他的學生兼老闆萬曆皇帝秋後算賬。沒有宰相,皇帝個人的能力無論優劣,都可以睡個安穩覺,不用擔心被人架空,不擔心會成為傀儡,甚至被人害死。

這就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真正初衷。經過三人的試驗,在朱元璋看來,誰當宰相都不合適,既然如此,那就是制度出了問題,廢除宰相制度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胡惟庸只不過是朱元璋觀察宰相和皇帝關係的最後一個試驗品。試到這裡,不用再試了。


坐看東南了


胡惟庸(14世紀-1380年),安徽定遠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龍鳳元年(1355年)投朱元璋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不久轉任宣使,又任寧國縣主簿,進升知縣,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廣行省僉事。吳元年(1367年),任太常寺少卿,再進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為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取代汪廣洋任左丞。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選難覓,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不設丞相。胡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被任為右丞相。

自從楊憲被殺後,明太祖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惟庸也自覺奮進,曾以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明太祖歡心,進一步獲得明太祖的寵信。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明太祖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徐達對他極其厭惡,密報明太祖;胡惟庸於是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御史中丞劉基也曾說過他的短處,認為胡好比劣馬,叫它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後來劉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帶醫生探視,胡惟庸便對劉基下毒。劉基死後,他更加無所顧忌。

淮西集團是明初朝中的第一大派,而宰相李善長也百官之首,也是淮西集團的首領。胡惟庸為了巴結李善長,將哥哥的女兒嫁太師李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學士吳伯宗彈劾胡惟庸,差點大禍臨頭。此後,他權勢更盛。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


雜談小部落


劉基,字伯溫,堪稱百年不遇的奇才,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兵法謀略瞭然於胸,與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齊名。在識人用人方面,他有著極為犀利的眼光,這一點連明太祖朱元璋都自愧不如。劉伯溫一眼就看透胡惟庸的為人,死前對他做出8個字的評價,準確的讓人難以置信。

胡惟庸是元末濠州定遠人,與朱元璋的老家距離很近,算是半個老鄉。正是由於這層關係,加上胡惟庸能力還算不錯,在投奔起義軍後,逐漸得到了賞識和重用,先後歷任寧國主簿、吉安通判、湖廣僉事等官職。

作為明朝開國功臣的胡惟庸,於公元1370年晉升為中書省參知政事,三年後被提拔為右丞相,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和左丞相李善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治國之才,對他越來越寵信,胡惟庸也抓住機會,極力討好皇帝,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心腹謀臣。

公元1377年,胡惟庸取代了李善長,成為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達到了仕途上的巔峰。仗著明太祖朱元璋的寵信,胡惟庸開始飄飄然,膽子越來越大,對於一些官員的罷免和廢黜,甚至不上報皇帝。更猖狂的是,他居然敢提前閱覽官員的奏章,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直接銷燬。

其實,早在胡惟庸被任命為左丞相之前,朱元璋曾召見過劉伯溫,君臣之間有一場推心置腹的交談。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越來越不滿,就想把他換掉,讓胡惟庸代替大的位置。雖然劉伯溫與李善長政見不同,且曾受到他的排擠,但劉伯溫對他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的。

這一次,劉伯溫沒有拐彎抹角,而是開門見山說道:“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也就是說,他不建議撤掉李善長。朱元璋並沒有立馬錶態,隨後又問道:“胡惟庸如何。”他本以為劉伯溫會稱讚胡惟庸的才華,令朱元璋意外的是,劉伯溫毫不猶豫的給出了8個字的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意思也很簡單,在劉伯溫看來,胡惟庸就像是一匹烈馬,一旦讓他得勢,早晚會出問題。胡惟庸大權在握後的所作所為,驗證了劉伯溫的預言,他也因意圖謀反之罪被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處死,並牽連了不少文武大臣。從此之後,朱元璋就下令廢除丞相這一職位,胡惟庸也成了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


阡陌有序


胡惟庸(?~1380),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

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知縣、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奏其奸行時,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處死。

胡惟庸死後,其謀反“罪狀”陸續被揭發,如派林賢下海招倭;派封績稱臣於元嗣君,請出兵為外應;令李存義、楊文裕說李善長謀逆;毒死劉基;收納亡命等事連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等。朱元璋大怒,為肅清“逆黨”,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前後延續達十年之久,朱元璋並做《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除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