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之後,中國真的沒有宰相了嗎?

亙古懷念


胡維庸之後,中國再也沒有丞相,但是宰相一直存在。朱元璋廢的了丞相,但是廢不了宰相,只不過明清的宰相權利比前代差得多。

丞相與宰相的區別,胡維庸官職是左丞相

在之前回答的《丞相與宰相的區別》中,已經詳細說明。丞相是官職,比如胡維庸就是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所以胡維庸官職是丞相,也可以俗稱宰相。

宰相併不是具體官職,而是對於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皇帝之下最高行政人員的俗稱,比如,唐宋時期的“同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加封,職同宰相,但是不能喊他們為丞相。

胡維庸因為謀反被朱元璋誅殺後,同時廢除了丞相、中書省各級官員,僅保留下一個中書舍人的位置。

皇帝直管六部百司,設大學士做顧問,可以說這個時候皇權集中到高峰,到了永樂年間,內閣制正式形成,不過這個時候內閣只有議政權,沒有決策權與行政權。

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沒有宰相,因為皇帝一人兼了起來,但是弊端也非常明顯,就是皇帝必須勤政,一旦皇帝懶惰,只能向下放權。

宰相復活:明朝內閣大學士與清朝軍機大臣

永樂後期,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逐漸加重,內閣大學士兼任六部尚書,從此內閣大學士開始逐漸由宰相之實。

到明宣宗時期,三楊輔政,內閣從聽從皇帝指令辦事改變成具有輔佐性質的大臣,稱為“輔臣”,內閣權利與閣臣地位大大提高。內閣大學士開始超宰相化發展。

到後期,明朝皇帝各個奇葩不理政事的情況比較多,內閣的權利也不斷增加。

到嘉靖年間,內閣的班次排在六部尚書之前,說明其地位與權力大大增加,超越六部,但是內閣依然是有票擬權卻沒有決策權,距離前代宰相依然有不少的差距。

直到嚴嵩,利用票擬權處死閣老與諫官,專擅朝政二十多年,內閣已經與前代宰相差不多。

到張居正時期,以內閣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內閣成為朝廷運轉的中樞。張居正不只是宰相,已然是一位權臣。

不過明朝內閣雖然後期有宰相之實,但是還是無法與前代相比,受皇權與司禮監製約比較大。皇帝信任內閣時,內閣能位同宰相,比如楊士奇、夏言、嚴嵩、張居正等,可以說是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的真宰相,但是皇帝不信任內閣時,其職能受到大大的限制。

清朝

清朝內閣大學士的權利也被大大限制,成為名義上的最高官署,雍正設置軍機處後,軍機大臣成為一群有宰相之實的臨時工。不過比之明朝權位還要下降

所以朱元璋雖然廢除了丞相,破壞了宰相制度,但是由於皇帝個人精力限制於勤勞程度,必然還是會產生相應的宰輔之臣,來為皇帝分擔,所以宰相是始終存在而無法廢除


妖鬼雜談錄


胡惟庸之後,明清兩代,雖然沒有宰相之名,卻實際存在宰相之實

宰相制度的終結

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先是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實行三司制度——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這樣一來就解決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很快他就回過頭來就開始處理皇權和相權之爭。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且由“胡案”株連三萬餘人,一眾開國功臣也受牽連被誅。

朱元璋藉此機會,取消中書省,並徹底廢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將隸屬於中書省的各部改為直接對皇帝負責,實行六部治國。而且要求後世繼任者不許再設宰相。

至此,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終結,胡惟庸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名丞相。

明朝內閣制度的建立

取消了宰相之後,皇帝權力得到空前加強,但是面對繁雜的國家政務,皇帝感覺這樣直接處理真的是負擔過重。因此,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設立殿閣大學士,大學士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協助皇帝處理公文。這就是內閣最開始的雛形了,但是這個時期的大學士,其實就是皇帝的秘書,只進行公文處理,並不參與決策,而且官階才正五品。

到了明成祖的時候,命令編修在文淵閣參與機要,稱為內閣,而且加升大學士銜,這才正式開始了內閣的形成,這個時候也還只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還沒有能真正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

等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的時候,內閣的地位大大提升,以前不兼任何職務的殿閣大學士才正五品,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時候就被提升到了正三品。而且,內閣的閣臣擁有了一項直接掌握並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利——票擬。

內閣的閣臣可以草擬各項奏章的意見,然後經由皇帝決定後進行御筆批出,加上明朝後期多數皇帝懶政,直接導致閣臣的權力變大,特別是最受皇帝信任和資歷最深的內閣首輔,比如張居正、嚴嵩、徐階等長期把持朝政,雖然沒有宰相的名字,卻是事實上的真宰相。

這一制度貫穿整個明朝中後期,直至滅亡。

清朝中樞機構的演變

清朝從邊疆割據政權,入關之後定鼎中原,一統天下,其中樞核心機構也是不斷隨著情況變化而變化。

入關之前,清朝的前身後金實行“國議”制度,設立八大議政王和八大議政大臣,進行全國政務的議定,這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隨著清朝入關之後,清朝沿襲明朝制度,把原來的內三院改為內閣,為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設立。不過清朝皇帝實行的是“乾綱獨斷”,皇帝獨攬大權,內閣也只是擁有對皇帝的建議權,不參與國家重要事務的決策。加上後來,皇帝為了分散內閣權利又先後設立了南書房和軍機處,使得內閣大學士處於位高權輕的地位。

隨著戰事的繁重,在用兵青海期間,雍正皇帝設立了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最開始這一機構只是臨時性的辦事機構,只是為了提高皇帝處理戰事的效率臨時設置。只不過到了後來,軍機處負責的事務從軍務擴展到了國家各項政務,權力漸重。

軍機處比較特殊,其成員主要從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中甄選擔任,且無定員,屬於兼任職務。負責的大臣為軍機大臣,以及屬官軍機章京。軍機處很快就取代了內閣,成為實際上處理全國政務的核心中樞機構。

明清“宰相”的特點

明朝自朱元璋廢相之後,經過演變,內閣首輔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但是沒有固定的官稱。而清朝從內閣大學士再到軍機大臣,主任官員都是從其他各部院大臣中兼任。明清兩代的內閣首輔和軍機大臣,實際上也在行使部分“宰相”大權,但是和前代相比,從地位和權力上看,早已經無法相提並論,不能同日而語。


本文為原創作品,我是善發,愛發歷史說,原創不易,請支持的朋友們關注我的頭條號@善發歷史說,喜歡的話趕緊點贊、轉發和收藏吧,並歡迎朋友們評論指正,感謝大家


善發歷史說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所謂封建社會以來,一直有宰相(丞相),宰相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為百官之首,單獨開府,有一套完整的運轉體系。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宰相肚裡能撐船,都是講宰相官大,宰相治理國家,公務繁忙,要包羅萬象。天下是皇帝的,治權是宰相的。皇權不能為所欲為,宰相治國理政,與皇帝相互制衡。

歷史上皇權與相權之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發生了無數次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推翻皇帝的事情。

到了朱元璋的中後期,丞相胡惟庸專權,駕空皇帝朱元璋。還綁架老丞相李善長,密謀造反,被朱元璋徹底滅掉。朱元璋藉此機會規定,以後不再設立丞相職位,改之以內閣代替,即內閣集體向皇帝負責。

朱元璋剛廢丞相時,自己兼丞相。時間一長,累的受不了了。便找了幾個年富力強,品級低的進士組成內閣。實際為皇帝的秘書長、秘書。朱元璋的初衷是以小制大,用這些年輕人去平衡皇帝與六部老臣們的關係。後期經過演變,成為了完善的內閣制。即內閣成員一般為位極人臣的大學士,德高望重,稱為閣老。在內閣中設首輔一人,次輔閣老一至三人。這個內閣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有事先集體討論出意見,以票擬(書面報告)的形式向皇帝提出建議,皇帝批准後交六部執行。

清承明制,清朝除了太監少,太監不專權外,其治國理政體制幾乎與明朝相同。所以直到大清滅亡,封建制度結束時,一直沒有了宰相(丞相)這個職位。

沒有丞相,但丞相的活確要有人幹。大明朝丞相的活由內閣完成,大清由大學士和軍機處完成。大多數時候,首輔相當於宰相,但由於個人專斷改為了集體負責,首輔又有別於宰相。明朝朱元璋以後五百多年,宰相專權,甚至篡權的事,基本上沒有了,相權被皇權徹底幹扒下了。


書華36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關於宰相職責,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宰相最早設置於春秋時期,在這之後的歷朝歷代,實際行使宰相職能的官職種類繁多,有時候,皇帝為了限制或制衡權力,甚至未必宰相的職能都集中在一人之手,如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都算是宰相。鑑於篇幅有限,有關宰相歷朝歷代的分類劃分大家可以自行查閱有關資料。到了明朝,朱元璋設立中書省,分左右丞相。明朝初年的“四大血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當時擔任左丞相(實際百官之首)的胡惟庸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廢除了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同時還廢除了中書省,大權均集中於皇帝,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皇權得到極大加強。

朱元璋精力充沛,可以勝任繁重的國政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後面的皇帝有這樣的執掌國政的能力和意願,因此,為了分擔皇帝的日常工作任務,明朝後來設置了內閣制,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設有內閣大臣數名,為首的內閣大臣即首輔,就是實際上的宰相。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清朝的官制,清朝不存在宰相這種官職。大家常說的清朝宰相,大概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假宰相,也就是隻是軍機處大臣沒有大學士頭銜;另一種是真宰相,既是軍機處大臣,又有大學士頭銜,比如著名的大貪官和珅同志。


滄海拾遺錄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官職設置中,清朝基本上保留了歷朝的制度,主要由六部掌管職權: 一、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記,資格的審查,成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轉調,俸給,獎恤等事的審查 二、戶部——主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 三、禮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 四、刑部——主管國家的法律刑罰。 五、工部——主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

宰相的職位權利太大,皇家就不設立這個職位了,清明兩代還是施行中央集權制,不放權與某人。跟做皇上出處有很大關係,想法沒有那種大氣磅礴的氣勢。明代帝王都是勤儉節約修身養家,才為後代打好了幾百年基礎。清代和元代差不多,都是少數民族當家做主。做任何事情很小心謹慎,等國家穩定了才大展宏圖。


鮑鮑和大人


就這個問題,記得田澍先生曾在某篇論文中有過闡述。誠然,宰相本身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稱,而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統稱。在不同的朝代,宰相曾有過不同的具體名稱,但它們都有著一個共性,那就是擁有獨立的相權,以及能夠貫徹相權的配套執行機構。以胡惟庸為例,作為丞相,他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葵首,丞相本身不但官階最高,更能夠直接指揮六部主官。因此,胡惟庸當時所擁有的相權,不但是皇權的助手和補充,其本身對於皇權是有一定的制衡作用,這在明代以前多有歷史事件予以證實。

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及中書省後,六部百官直接聽命於皇帝。從此,皇權再也沒有制衡,專制集權達到高峰。之後由於皇帝精力有限,不得不設立了皇帝私人的諮詢機構——內閣。然而,無論是明代的內閣首輔,還是清代的首席軍機大臣,他們與之前的宰相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內閣也好、軍機處也好,都不是最高行政執法機關,而只是皇帝的諮詢機構。內閣、軍機處都無權指揮六部行事。其次,明代內閣大學士、清代軍機大臣自身並不是顯赫的官階,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如果要成為群臣尊重的對象,他們必然都兼著其它的高級官位,否則根本無從辦事。其三,既然僅僅是充作諮詢的機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皇帝理清思路、草擬聖旨,而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下發任何指令。且往往因為替皇帝背鍋,高頻率地被撤換成為常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在中國歷史上,胡惟庸是最後一個宰相級的行政官員,他被誅殺後,中國再無宰相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宰相還有,內閣大臣都是宰相,只是沒有丞相。丞相只有一人,宰相可以有多人。明代的官職情況,《大明權力場》一書有詳細介紹。



阮景東


宰相職位有,而宰相之實秦統一華夏以後,中央集權誕生,宰相之權就已變質。


奔跑的小家雀


當然是有的,比方說張居正,徐階,只不過是換了個馬甲而已


易與道合


名義上沒有了 實際上主少國疑或者大臣足夠強悍的年代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