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裡,兩個謀反案株連最廣,那麼兩案的首惡胡惟庸和藍玉是冤枉的嗎?

飲馬三江

胡惟庸案、藍玉案是明初影響最大的政治案件,當年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受這兩大案的牽連而慘遭屠戮的多達數萬,朝堂幾乎為之一空。縱觀兩案,要說謀反那都是冤案,但胡藍兩人平時飛揚跋扈,作惡多端,也算是罪有應得。

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同鄉,安徽鳳陽人。早年就跟隨朱元璋起兵,很有才幹,比較受朱元璋寵信。在同為老鄉的李善長提攜下,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最後累官至中書省左丞相,節制百官。

胡惟庸此人雖有一定才幹,但為人專權跋扈,專斷獨行。他為相期間,大權獨攬,排斥異己,後來竟連生殺廢黜的大事,都不報告朱元璋便自己決定。各部門呈報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不利於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

胡惟庸在朱元璋身邊多年,朱元璋對他的一舉一動豈能不知?隨著胡惟庸驕橫日盛,對權力慾望極重的朱元璋早已經不能忍受,早就有了除掉他之心。

實際上胡惟庸“謀反”四天前,中丞塗節就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不可能再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也就是說,胡惟庸謀反一事,只是朱元璋為了除掉他捏造出來的。不過胡惟庸專權跋扈,目中無人,也算是罪有應得吧!

藍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十八歲的皇太子朱標病死,這對於已進入晚年的朱元璋來說,打擊極大。他在反覆考慮之後,選定了年僅十六歲的皇太孫朱允炆作為接班人。但是朱允炆尚幼,朱元璋擔心皇太孫勢孤力單,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可能會落入他人之手,於是決心再進行一次大清洗,把可能有威脅的功臣宿將收拾乾淨,首先便拿大將藍玉開刀。

藍玉是名將常遇春的妻弟,因英勇善戰而得到重用,多次統兵出征,立有大功,洪武二十年升為大將軍。由於戰功顯赫,朱元璋待他十分優厚,封其為涼國公。藍玉遂因此日益驕傲起來,他徵元軍回來時,半夜來到喜峰關關門,由於關吏沒有及時開門接納,藍玉縱容士兵毀關而入。除此之外,藍玉還侵佔民田,鞭打御史,廣蓄莊奴,仗勢欺人。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誣告藍玉“謀反”。在嚴刑拷打之下,藍玉承認了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吏部尚書詹徽等人企圖趁朱元璋出宮舉行“藉田”儀式時,發動兵變的陰謀。結果藍玉等人被處死。此後連坐被族誅的人達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軍中勇猛之將。

從保留下來的《逆臣錄》來看藍玉謀反的罪名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裡面有兩個招認說聽到藍玉謀反的人,一個是打漁網戶,一個是染匠。試想藍玉果真想謀反,自然十分謹慎,怎麼會隨便和這些小人物說自己的計劃呢?


慣與長夜

胡惟庸案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牽連甚廣,誅殺者超三萬人,歷時甚長,從洪武十三年一至到洪武二十五年。加上後來的藍玉案,共牽連誅殺超過十萬人。

朱元璋誅殺胡惟庸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胡惟庸確實有不臣之心。

從洪武六年丞相汪廣洋被貶之的,因丞相人選一時難覓,而朱元璋又十分信息胡惟庸,致胡獨斷中書省事務,胡惟庸在朱元璋面前表現得小心謹慎,越加獲得重用,得到朱元璋寵信後,他的權欲開始膨脹,生殺大事也不向朱元璋報告,私自扣留不利於已的奏章,多方拉攏大臣,開成自己的權利圈子。胡惟庸又毒殺劉基、買通徐達門人設計陷害徐達。並勾結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私自招兵買馬,以備起事。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假稱其舊宅井裡湧出醴泉,邀朱元璋觀賞,想借機弒殺之。太監雲奇緊拉韁繩不讓前行,急得說不出話來,朱元璋大怒命衛士把他活活打死,但云奇被打時仍不鬆手,朱元璋始覺有異,趕緊反回,登高而望,見胡惟庸家裡早已伏有甲兵。於是胡惟庸謀反案發,朱元璋處死胡惟庸並大肆株連。

二、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歷朝歷代都設的宰相制,加強皇權。

洪武十三年,即誅殺胡惟庸後,朱元璋立即廢除丞相制,從此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並於洪武二十八年下詔後世之君不得再設丞相,詔曰: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三、借胡惟庸案清除功臣,消除功臣對皇權的威脅。

胡案牽連之人甚廣。朱元璋以誅殺功臣著名,這次案件牽連者包括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滎陽侯鄭遇春、豫章侯胡美,江南侯陸聚、宜春侯黃彬、南雄侯趙庸、靖寧侯葉升等大批元勳勳宿將。開國功臣幾乎一網打盡。

再說說藍玉案

藍玉案發生於洪武二十六年,是朱元璋藉口誅殺功臣宿將的又一大案。

相較於胡惟庸,對於藍玉曆史上多有同情者。對於親歷了朱元璋先前誅殺功臣的事,藍玉應該很瞭解朱元璋其人,朱元璋決對是不能容忍大將功高蓋主的,但藍玉的種種表現,似乎是自尋死路。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北征蒙古,立下大功,被封為涼國公,位居大將軍職。藍玉統兵多年,在軍中威信太高,手下將領個個勇猛,本就引起朱元璋忌恨,可藍玉不知謙虛,偏要在老虎嘴裡拔牙,自恃功高,驕橫不法,霸佔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進行走私,甚至不聽君命,強行毀關(一次北征還師,夜裡到達喜峰關,關吏沒有及時接納,藍玉竟然毀關強行進入)。

這一切,使朱元璋對藍玉動了殺心。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藍玉謀反,朱元璋抓住機會,迅速抄其家滅其三族,並株連一萬多人,其中包括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其後又誅殺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等,至此,明朝開國功臣誅殺殆盡矣。

朱元璋本就有誅殺功臣的動機,而胡惟庸、藍玉等位高權重,但位高而不能約束自己,違法亂紀,胡作非為,終還是給了朱元璋誅殺的藉口。


漢唐月微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皇帝亦不能免俗,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肆無忌憚。世界上唯有利益最長久,什麼兄弟情義、君臣之義,統統可以拋棄,只為了皇權穩固,哪管它洪水滔天。

創業時篳路藍縷,可以一路扶持,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圍剿與反圍剿,為了江山和遠方,眼前的種種苟且都可以容忍。朱元璋本身就能征善戰,兼之有眾兄弟的光環加持,很快就登臨絕頂,建立明帝國,接下來就是老套路了,對待老兄弟們很是慷慨,毫不吝嗇加官進爵,榮華富貴,甚至賜予了免死鐵券,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朱元璋的心中一直在下一盤大棋,熟知中國歷史的他,知道宰相的權力猶如一柄雙刃劍,權力過大則會對皇權造成威脅,因此從建國開始就有意削減宰相權力,奈何接連兩任宰相都不能領會他的意圖,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名譽會長,威望甚高,難以撼動,作為繼任者的胡惟庸相對來說就資歷就比較欠缺,是個軟柿子。

胡惟庸其人,處在宰相之位不能戰戰兢兢,不思進取,反而飄飄然,恍恍乎,墮落腐化,貪贓枉法,欺凌百姓,更意欲造反。這下好了,胡惟庸自己作死,天賜機會,老朱焉能放過,毫不留情、堅決的舉起屠刀,這一開殺,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再也回不去了,老朱收不住手了,前後誅殺了3萬餘人。

為太子繼位掃清驕兵悍將,朱元璋為皇位穩固操碎了心,只可惜後來太子朱標意外死亡。時藍玉與朱標感情篤厚,朱標在尚能駕馭,朱標不在,皇太孫如何駕馭住這匹烈馬?老朱為皇位平穩過渡,給皇太孫鋪路,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又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勳貴達1.5萬人。藍玉造反是不是真有其事,除了當事人誰也不知道。是非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若是沒有自知之明,不懂得韜光養晦,就等著事後清算,仁義的可能不會禍及家人,碰到腹黑的直接抄家滅族。躲過了槍林彈雨,卻躲不過彼此的算計。

“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可憐建文在靖難之役中無可用之將,被朱棣打得是節節敗退,最終一場大火不知所蹤,不知老朱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昨日之舉?

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觀點。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三藏說史

胡惟庸和藍玉都沒有什麼可冤枉的!不侃紅樓的君箋雅給大家聊聊這兩個倒黴蛋!


胡惟庸案到底是君權和相權之爭的犧牲品,還是確有謀反嫌疑,這個根本說不清楚。不但現在說不清楚,就連明朝時期也說不清楚。

這裡邊的焦點是雲奇告密事件到底是否屬實?明末王世貞和錢謙益都認為不實。但我覺的胡惟庸死的並不冤枉,冤枉的是那些被株連而死的三萬多人!

胡惟庸和朱元璋最大的矛盾就是劉基的那句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這裡劉基明顯有點誇大其詞。胡惟庸不聽話是真的,但要說謀反(僨轅),實在有點說不通。那時代蒙人那麼多,胡惟庸一個文官算個渣渣?!


但朱元璋最忌憚的是元朝的末年丞相勢大的亡國之像,所以胡惟庸的不聽話難免讓朱元璋警惕甚至懷疑厭惡,最終直接悲劇了。胡惟庸腳上的泡自己捻的。成了中國曆上最後一個宰相。並由此引發了長達十年的胡惟庸案。並牽連李善長、陸仲亨等一公二十五侯獲罪。作《昭示奸黨錄》頒佈天下,株連三萬餘人。

胡惟庸案很撲所迷離,但藍玉案就清清楚楚了。

藍玉死就死在“志滿氣溢”,《明史》關於藍玉的記載只這四個字說的準確。藍玉就是死於這一點。

藍玉完全沒有汲取胡惟庸案的教訓,逞一介匹夫之勇。在太子朱標在的時候,朱元璋覺的他會是朱標的左膀右臂,因為朱標能轄制他。但朱標死了。曾經準備的豪華武將太子保駕團,就徹底成了皇孫朱允炆的大害。朱元璋可不認為朱允炆會鬥得過這些桀驁不馴的匹夫。


藍玉那種受御史彈劾將御史趕走,喜峰關開門晚了就縱兵毀關;當了太子太傅還顯小的行為就是徹徹底底的被豬油蒙了心!朱元璋不殺他殺誰?為了能給朱允炆一個太平的天下。朱元璋直接將當初的豪華太子武將團來了一個團滅。

“藍玉案”殺的只有“胡惟庸案”一半不到,但也一萬五千多人。但下場就是這些老傢伙死的差不多了。朱元璋一起,燕王朱老四造反後,連個能打的都沒有。朱元璋算計了一輩子,最終也沒有涉及到自己千防萬防,竟然忘了防自己的兒子!

綜上,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我認為起因都在於兩個人盲目自大,忘了自我去挑戰朱元璋的權威,被朱元璋順水推舟來了個團滅。所謂造反之時不可信。但兩個人的死也絕對不冤枉。冤枉的是那些受株連的人。


君箋雅侃紅樓

空印案” “郭桓案”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稱為洪武四大案。是明太祖或為整頓吏治或為加強集權而策劃的四大案件,因四案而死者至少十萬人。

胡惟庸與藍玉案件又稱“胡藍之獄”,是明太祖大殺開國功臣的政治案件

胡惟庸案,廢丞相加強中央集權

胡惟庸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此後,中國封建王朝“丞相”職位徹底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後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胡惟庸被動地改變了中國歷史。關於其是否謀反,有學者持反對態度,有學者懷疑,明史亦有自相矛盾之處!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




胡惟庸案發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指洪武帝誅殺宰相胡惟庸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從此中國再無宰相一職。胡案的癥結在於——他為人過於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明太祖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明太祖,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胡惟庸被殺後,此案並未了結,乘機又殺了幾十家的權臣勳貴。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元勳皇親。




藍玉案 ,功高震主,為繼任者清除隱患!

藍玉統兵多年,在軍中頗有威望;麾下驍將十餘員,個個勇猛善戰。而藍玉卻自恃功高勢大,驕橫不法。在軍中,他進止自專,甚至不聽君命。這一舉動顯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在明朝統治穩定下來之後,朝廷內部的肅清行動也正式展開,藍玉作為影響統治的主要人物,首當其中。朱標意外逝世,年幼無從政經驗的皇太孫繼位,朱元璋為了肅清障礙和威脅,所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誅殺之。



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了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達摩院一姐

藍玉和胡惟庸這兩人不說,如果你研究這兩個人該不該殺,死的冤枉不冤枉,就中了皇帝的圈套了。

這兩個大案除這兩個人以外,還有數萬人被殺,這些人有多大過錯呢?這些被殺的人,和藍玉胡惟庸一樣,是一個一個鮮活的個體

不過是皇帝想殺人了,挑兩個有毛病的人,把明朝功臣良將和其家人清洗乾淨而已。

小百姓生如螻蟻,那些表面風光的大臣們何嘗不生如螻蟻,一個不大相干的人驕橫,就算謀反吧,自己也莫名其妙跟在後面掉腦袋,家族中男丁被殺,女眷為奴,生不如死


書劍漂零

明史是滿族人修的,為了證明他們有道,肯定要把明朝編的無道。首先就要從太祖朱元璋開始,極盡抹黑之能事,大明王朝的歷代皇帝都非常有氣節,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邊疆,最後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那個皇帝不殺人,朱元璋對劉伯溫,徐達,沐英,湯和都沒有動,各個都是善終,殺的都是貪汙腐化欺壓百姓謀反篡逆的人,因為太祖是平民出身,痛恨這些人,手段雖然殘酷一些,但無可厚非。


江河彤明月

胡惟庸和藍玉一點不冤枉:他們一個是丞相,一個是功高震主的武將。所謂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正應了兩人。他們兩人的存在,嚴重威脅到皇權,而兩人又無自知之明不知急流勇退。睡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自古伴君如伴虎,胡藍獄案應該是合情合理必然發生的。換句話說,他們有無謀反之心,都是做為一個皇帝老兒必須除之而後快的。歷史驚人的相似,權臣能將就是用來殺的!說冤枉的話,數萬無辜受牽連者真是太冤了!這數萬無辜者,也是最好的佐證,皇權容不得一星半點的威脅!寧可錯殺一萬,絕不留半點隱患。各位看官,你們說胡藍二人冤嗎?


神話10315762

不是也是。說不是冤枉的,他們兩個確實有不法之事。胡惟庸專權,黨同伐異,專門清洗非同黨一個人,就算是劉伯溫也沒有跑了。藍玉居功自傲,橫行無忌,擁兵自重。這些都是明史上寫的很清楚的。說他們是冤枉的,除非瘋了,兩個人怎麼可能謀反如日中天的朱元璋?就算是謀反,也得等到朱元璋年老體衰,諸王奪嫡的時候。胡惟庸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宰相,位高權重,大權在握;藍玉作為淮西舊部二十六將的最後的元勳領袖,功高震主,手握重兵,這才是兩個人的取死之道。朱元璋對功臣進行大清洗,藍玉和胡惟庸先是刀,利用藍玉鎮壓淮西舊部的反心,利用胡惟庸對所有有可能影響朱元璋帝位交替的文臣大將進行大清洗。等到了清洗的差不多了,就藉口謀反,把兩個人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撥亂反正,文臣大將不是東西,皇帝英明神武。可憐兩個人都是一代人傑,被朱元璋當猴子耍了卻不知道,這就是他們的取死之道。


用戶55995989010

這倆,很可能有冤情!縱觀歷史數千年,死於帝王之手的重臣,大部分都是因為帝王擔心自己或者後代的地位受到威脅,大部分都是謀反罪名,反正歷史是按照帝王旨意寫的,他們怎麼說都行,我們這些後人看不到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