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不小!許昌多個老舊小區懸掛“新門牌”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

不少居民選擇網購,

很多超市提供了送貨上門服務,

但一些老舊小區因沒有明確的名字或門牌,

導致快遞小哥送包裹時頗費周折。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個別小區藉助老舊小區提升改造,

或在居民的協商下給小區取名並懸掛門牌,

讓生活更方便。

那麼,

無名小區命名並懸掛新門牌有哪些講究?

變化不小!許昌多個老舊小區懸掛“新門牌”


多個老舊小區

懸掛了“新門牌”


市區湖濱路與華佗路交會處向南約20米路西,是原市五中家屬院。隨著市五中與其他學校合併,該家屬院成為無主管庭院。


在該庭院居住的熱心居民翟移民義務管理小區已有8年。“小區只有大門沒有門牌,親朋好友來訪。或郵寄快遞都非常不方便。”魏都區西湖社區黨委書記寇苣平說,在徵得大多數居民同意後,翟移民給小區取了個新名字——“五中佳苑”,並製作了一個牌子固定在小區大門上方。


變化不小!許昌多個老舊小區懸掛“新門牌”

(湖濱路原市五中家屬院懸掛新門牌“五中佳苑”)

建安區許由街道辦事處翡翠社區轄區內,在建安區三高對面有一個無主管庭院,一棟樓牆面上的“建築工程竣工標誌牌”上顯示最初是由“槍桿劉居委會”建設的。在周邊區域,多個小區均是如此。為了便於區分和管理,翡翠社區在徵求居民意見後,給小區製作一個“昭通小區”的門牌懸掛在小區入口處。


許由街道辦事處文翰社區黨支部書記韓強冉說,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該社區有4個老舊小區懸掛了新門牌,原來的萬利達服裝廠家屬院懸掛了“萬利達小區”的牌子。


在魏都區北大街道辦事處西湖社區,位於西湖北街的原區委、區政府家屬院在老舊小區“四改一增”提升改造中,分別懸掛了“區委25號院”“西湖北街22號院”的新門牌。


記者注意到,隨著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和庭院居民自治,個別沒有醒目門牌的小區開始懸掛新門牌,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變化不小!許昌多個老舊小區懸掛“新門牌”

命名地名

應到民政部門備案


3月25日,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李軍麗表示,目前,我市在地名命名方面主要遵循2013年10月15日開始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


“《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規定,地名的命名、更名應當尊重地名的歷史和現狀,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李軍麗說,在小區命名方面,居民應注意儘量保留小區承載的原有文化,在名稱上不能與其他小區存在重名等現象。另外,小區名稱應具有明晰的辨別性,具有專名和通名兩部分,不能單獨使用通名或將通名疊加使用。比如,上文提到的“五中佳苑”,專名是“五中”,通名是“佳苑”。僅用“佳苑”,很容易與其他小區產生混淆。


李軍麗提醒,根據《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地名命名應當遵循以下幾點規定:(一)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國家領導人名字、外國人名和外國地名作地名;(三)同一縣(市、區)內的鄉、鎮名稱,同一鄉、鎮內的自然村名稱,同一城市和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道路(街、巷)、公園、公共廣場名稱,不應重名,並避免同音;(四)專業設施名稱應當與所在地名稱相一致;(五)用字準確、規範,避免使用生僻字,不得使用繁體字、異體字等不規範文字;(六)地名應當包括專名和通名兩部分,不得單獨使用通名作為地名,地名中的通名不得疊加使用;(七)城市和鄉、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道路(街、巷)應當按照層次化、序列化、規範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需要命名的老舊小區,相關人員可以到許昌市民之家民政窗口進行諮詢和辦理備案。”李軍麗提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