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地坛是坐落于北京的一座古代建筑。地坛占地近三十八公顷,和日坛、月坛、天坛等同为明清两朝帝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所修建的祭祀“皇地袛神”的场所,

由于古人信奉“天圆地方”、“天南地北” 、“乾坤”等传统观念,所以地坛的整体布局与建筑构造皆是依此为依据设计的。作为祭祀场地,地坛是神圣的、庄严的场所,平时很少会有人在此逗留。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史铁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最主要的功能,当日坛、天坛等经过修缮变成人们参观游览的热闹场所后,来到地坛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使得这里冷冷清清、寂寥无人,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当地坛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沧桑之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在与地坛朝夕相伴的这段日子里,感悟出了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人生哲理与情感。而这位客人,就是史铁生。

一、对于苦难生命的深切体会

史铁生是被国人所熟知的一位作家,尽管他的双腿瘫痪,却依旧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几乎每一篇作品中,读者都能感受到史铁生对于不幸与苦难的豁达,对于生命的思索,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畏生活的艰辛奋力前行。《我与地坛》讲述了在史铁生在历经磨难和困苦对于爱的沉思,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是对自己的反省,是作者十五年来对生存和生命这两个主题的思索,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感受其中的哲理与智慧。

史铁生所处的特殊年代注定他要在生活中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磨难,由于政策的指导与整体氛围的影响下,他在本该尽情释放青春气息的美好年华中,被安排到西部的偏远地区成为了一名“知青”。尽管如此,上天仿佛也不愿意放过一丝捉弄他的机会。1969年史铁生患上了腰痛病,而且并且越来越严重,1972年在北京接受了一年半的治疗,治疗结束之日便是他与轮椅相伴的开始之日。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他在《我与地坛》中也说道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将他放逐在普通人生活之外的荒凉之地。可是命运还是想和作者开个玩笑,在失去双腿的前两年里,他找不到工作,这时的史铁生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压得喘不过气,内心充满绝望,满怀死志来到了“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的地坛。他每天都会摇着轮椅到地坛里,看着园子里的四季更替,尽管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但也在追问死的同时“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生活的磨难在拼尽全力击倒作者的过程中,促使他开始思考,使他存在。但厄运之神并不想就这么放过身处泥潭的这位苦命人,在他开始感悟生命的真谛,寻找生命的灿烂时,四十九岁的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这对他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毕竟给予了自己生命的母亲是自己活下去的支柱,是失去双腿后继续生存的唯一理由:“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

于是作者又开始回忆母亲在他处于低谷时的一点一滴,体会母亲的苦难,作者自己的苦难对于自己来说只有一份,可是对于生命之源的母亲,在承受自己的苦难的同时,还要承受孩子的苦难,这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数学问题——“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不仅是母亲的离开触动了他的心神,在地坛遇见的那对不畏风雪也要去散步的夫妻、那位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豪爽的饮酒老人、那个率真捕鸟的汉子、还有那朴素并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那个总是差一点点运气的长跑朋友和那让人怜惜的漂亮却智商低的姑娘,他们的生活也令作者体会到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真,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生命的爱。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悟出一条人生哲理:若没有爱何来的恨,若没有愚钝怎么体现机智,若没有丑陋美丽也将不复存在,恶劣和卑下的消失使得善良与高尚失去了意义,“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二、对从生存到生活的深刻反省

在地坛进行激烈地思想斗争的日子里,作家想通了关于生存与死亡的问题,选择继续活下去。但是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开始困惑着他,怎么活下去,或者说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作者一想就是十五年。

起初作家为了让自己也能在芸芸众生中获得一席之地,有那么一点存在感,摆脱在园子中颓废的状态,他选择了写作,选择了为写作而活。但是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时,突然觉得自己“中了魔了”,活的像个“人质”,像被绑架了似的,陷入迷茫之中的作者开始反思自己,反思写作的与活下去的目的。在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认为人都是有欲望的,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人活着就应该得到点什么。他明白自己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活着”,也就是说人活着不是为了欲望,而是一种肯定人存在着的方式。

人是永远不会从“人质”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因为消除恐惧就是消除欲望,而消除欲望就是消除人性,一旦消除了恐惧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冷漠无情。所以他发觉“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我与地坛

从《我的地坛》中可以发现,史铁生在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时,不仅自己的经历给予了启示,还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首先是作者的母亲,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讲述了他与母亲在地坛生活的日子,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她很清楚儿子心中的痛苦,她知道应该让儿子自己单独的待一会,即使很担心孩子在园子里胡思乱想,也没有去主动提出要跟随儿子一起去。

她不光背负着自己的痛苦,还要承担着孩子的痛苦,“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她宁愿自己去死而让孩子活下来,却又害怕儿子活的如行尸走肉一般,不能让他仅仅是活着而已,还要活得幸福,可是又找不到一定会让儿子幸福的道路...这段描述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而母亲的博爱,不只是给读者立了一个“活着”的榜样,也使得史铁生获得了重生,鼓励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通往幸福的道路,给与他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其次是园子里遇到的其他人,比如那对散步的夫妻、那位练歌的小伙子、还有那捕鸟汉子、女工程师、练长跑的朋友,让他从起初的专心致志的想死,通过这些人传递给他的爱情、执着、亲情,让自己反省并彻底悔悟,逐渐转变成一个思考者,使他的生命不再是单调的生存,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三、对生命永恒不懈探寻

在作者的思想开始转变之后,他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更加积极地去感悟生命。他发现“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在受到日升日落,花开花败,生命不停地轮回的启发后,他明白了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平静的感悟生命。

作者在文中的最后一节描述了生命的三种状态:一个没有玩够且有些心急的孩子;在离开与不离开之间抉择的一对恋人;一位无可质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生命就是这么的短暂,这么经不起计量。他觉得自己“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在感受到生命的永恒的美丽所吸引时,他不停地追问自己“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至此,在历经了这么多的磨难与困苦后,作者终于从当初那个能为了想死而思考几个小时的人,成长为了探寻生命真谛、领悟生命永恒的智者。

《我与地坛》有什么内蕴?读懂史铁生对“生命”和“生存”的沉思

四、结语

史铁生用亲身的经历,为读者讲述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他并没有用“千万不要灰心”,“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等苍白无力的话语来劝解,

而是通过地坛这个能够洗涤人心的神圣之地,用哲学家的思想,诗人的情调,普通人的话语,把自己用生命所感悟到的宝贵财富传递给读者,展示了生命的意义与真谛,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

看淡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不要为了昨日的不幸而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希望。正如史铁生本人所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