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潭:“數字經濟公社”就許小年爭議觀點的再探討

引言:”數字經濟公社“微信群的群友嚴挺、龍白滔、程清寰、董曉樂、唐晗、宋保強、餘波、賈良玉等就許小年3月26日閉門會引發的發言,對大基建、區塊鏈技術進步對分配問題的影響、資本與科技的關係、經濟學與模型的關係

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深潭:“數字經濟公社”就許小年爭議觀點的再探討

討論

龍白滔:許小年的深刻洞察和肺腑之言,建議每個人都認真讀一遍。

嚴挺:中國更需要世界。我一直是這個意思。不是悲觀失望,而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龍白滔:嚴挺兄一直在與許小年老師相同的高度審視問題。大基建肥的是銀行和相關產業集團,對民生(普通老百姓和中小企業)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在中國目前的形勢下,消費券確實是一個應該大力被推廣的財政激勵手段。直接發錢很多既得利益部門和資本家可能不樂意,消費券是一個相對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評估各種財政刺激政策的影響,比較好的分析方法是看支付流向什麼地方?

餘波:所以我主張消費碼,而不是消費券,要全部線上流通,可以溯源和審計。

賈良玉:

很多消費卷變成商家的促銷券。


唐晗:為什麼這個時候要國退民進?減稅也沒有辦法拉動經濟,減稅救不了中小企業。沒有人消費,沒有收入,就活不下去,減稅只是毛毛雨,中小企業還是會死一片。關鍵是直接增加支出能力。大危機下,中小企業的命運都不好過,能夠活下來的是巨頭。國進民退挽救不了中小企業,相反會把國企巨頭變成私企巨頭。要警惕在危機中喊國退民進的經濟學家。

龍白滔:減稅有一定效果。當然直接增強其支出能力是最有效的。不要浪費每一次危機。這句話的另外一面,就是少數精英群體,借每一次危機,獲得更大的權力(例如美聯儲等央行),或者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非公平競爭手段)。例如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拿到最大信貸額度的是小米、美團這些公司。他們缺錢麼?

餘波:這些獲得大額信貸額度的公司轉手放貸給其生態中的小公司,吃資金的差價,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資金中介。其實央企國企,一直在吃這種差價。這是公開的秘密,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為什麼我一直呼籲(放貸)從中央銀行直接到個人或者中小企業(注:類似美聯儲這次的救市做法),不要中間商賺差價,就是這個原因。中間商在其他地方的差價已經吃得太多了,如果現在再吃的話,那麼全國全世界都跟著崩潰。美國是華爾街吃這個差價。中國是誰其實大家心裡明白。


唐晗:重要的就是畫餅。但目前是需要畫餅的,大家都在畫餅穩預期。G20的5萬億美元刺激也好,美國的2萬億美元刺激也好。沒有什麼計劃能夠阻止危機的到來,或者帶領我們快速走出危機。國家能做的就是在我們很恐慌的時候拋出一根救命稻草稍微穩定一下預期。許小年提出更好的方法了麼?他畫出了一個更好的餅了麼?

宋保強:許小年能公開這麼說,已經夠坦誠。新基建就是畫餅充飢。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能綁架在一起。恐慌什麼?

唐晗:美股四次熔斷,是在恐慌什麼呢?疫情只是導火索。失業率從18年就開始增加,19年中小企業就哀鴻遍野了。19年的外賣小哥里就有15%是大學生了。

程清寰:希望得有的,尤其是群體意識,民心不能散。

宋保強:如果是流行病本身,需要疫苗解決。

餘波:其實中國有很好的解決辦法,還不至於絕望。

宋保強:核心是不夠吃(生產力),還是分配問題(生產關係),還是工具問題(金融問題)?化肥、農業技術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金融手段已經高級到專業人士都看不懂,我覺得就是生產關係出了問題。一個簡單思想實驗,世界上只有一個公司生產,其他人都是無用人。怎麼解決?

唐晗:階級固化和技術進步停滯後看不到經濟增長點的問題。

餘波:分配科技,也是一種重要的科技。或者叫激勵科技。fintech是聚斂之術。有明確的價值體系和目標導向。還得有對應的散財之術,不然平衡被打破,撕裂程度一高,麻煩大了。分配科技,也是科技,而且是很重要的科技。生產、流通、消費、分配。

宋保強:區塊鏈最有用的可能就是解決分配問題。甚至從貨幣定義開始,直接參與。

唐晗:新基建至少涉及到了新一代的技術進步。但沒有解決階級固化,很可能還加劇了階級固化。

程清寰:自然界有春夏秋冬,日月更替,經濟衰退的最根本原因是繁榮,離婚的最大原因是結婚,失業多的根本原因是就業多。經濟學也沒辦法逆人性,只能儘量優化和緩和矛盾。

董曉樂:大基建的共同特徵都是金額大,也就是蛋糕大,分配比例再小,數額也不小。

程清寰:人類進步最底層的是文化的進步,從兩千六百年前文化大爆發,到現在,人類一直在吃老本。在現有的文明高度,快發展到天花板了,很多問題其實都沒有解決,只是在拖延。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帶來了一種新的社會機構,這是它最大的貢獻。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電力突破,會形成新的社會機構的基石。


宋保強:

人類進步最底層是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已經解決生存問題。現在世界面臨的問題是,解決新需求和新的分配方式。財富嚴重分化是傳統分配方式的必然結果。過去是資本駕馭科技,之後是科技引領資本。這次危機是否大到讓系統升級,現在全世界都在觀望。中國只是更早思考這個問題,美國的大學生還在春假狂歡呢。如果發個券,搞個基建就過去了,那這個危機不值得談論。

郭光:這個觀察我們可以做一個延申:過去資本駕馭科技原因在於科技要成為大眾產品需要的資本品(時間,人力,機器)都是需要資本來支持的;而現在科技驅動資本,是因為有許多開源和共享的技術+預期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兌換貨幣資源。按照這個邏輯,【科技信息的可確證性的成本降低】+【可確證的信息的可證券資本化】=》科技驅動資本。大數據+智能+區塊鏈,這些發展是的以上的這個邏輯可以加速改變資本的規模與結構,這個是當下變化最本質的力量。

宋保強:我也在思考,為何資本是科技的助產士,利潤是風險的成本?區塊鏈代表的未來數字世界 風險可以量化,資本重要性退位?

郭光:很好的問題:傳統(金融)資本包含兩種稀缺的資源【稀缺(高利潤)信息(需要快速大規模資金的交易能力)的彙集能力,稀缺(信任)關係(在利潤價值有波動時給與的關鍵支持)的彙集能力】。【信息和信任】對應時空這兩個基本的物理結構。資本的力量就在縮短時空的間距。

宋保強:數字世界已經幹掉空間距離。所以傳統商業中介都被短路了。

郭光:又是一個好觀察,不是幹掉,而是把資本向新的時空結構推動。【信息和信任】=》大數據可以輕易幹掉的是客觀有形(間距小)的時空結構,而時空大的結構就很難幹掉。

宋保強:我們成為數字世界的維度是時間維度,財富都以時間作為度量。“比特幣公司”或許就是這個數字世界的時間提供商,比特幣本身可能就是“公司股份”。

郭光:超級棒!互聯網第一代是Search(Google,Amazon),第二代是Share(Iphone, Facebook), 第三代是S???(???)。這個第三代的 S 和

@宋保強提到的這個概念很接近。找到新的S,時間就有了新的Space來表達它的意義。

宋保強:第三代在經濟形態上最接近我們理解的體系是朱(嘉明)黃(江南)兩位老師提出的觀念經濟學。

郭光:精彩:Perception,Perspective,Prospect=》PS。


宋保強:第二人生這個遊戲是我找到的第一個最粗糙的數字版demo。從人性角度講,人更多是生存的壓力,觀念經濟學更多是自由的動力。某些個體因為壓力作出了某種選擇,而這些選擇導致了變革。但從社會整體上而言,並不是因為壓力而導致了變革。這也是我判斷疫情再嚴重,大家都會應付過去。但如果不是主動追求變革,疫情就像一場昨日夢。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紡織機、蒸汽機、物理學,沒有一樣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這些條件不是因為壓力而誕生的。

郭光:美元力量推動的【資本市場+高新科技】的經濟其實已經在為觀念經濟鑄造客觀基礎。生存壓力來自人類這個存在中的物質客觀性,因為物質客觀存在是在有限時間維度進行表達的,【它】對Factuality (確實性)有自然的訴求;而自由的動力來自人類存在中的精神主觀性,【她】對Fairness(審美性)有本真的追求。人類這個【他】 是在【它】和【她】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人性是最大的一個MY-TH,而語言則包含了所有這個謎裡面的秘密和密碼。

董曉樂:從這個視角,數字經濟是傳統經濟的邊際之外的數字時空延伸,還是新模式的重建呢?還是都有?

郭光:數+字是包含宇宙的【自然與人文】兩個對立面的統合存在,數字經濟是傳統經濟外面的那個 NUTSHELL。宇宙=》由於+兩個 NUT SHELL (寶蓋頭)。

宋保強:現在互聯網經濟更多是補充角色,新數字經濟是充當核心角色。現在互聯網是消費互聯網,新數字經濟可能是生產互聯網,消費一體了。

董曉樂:看來經濟的本質是生命的形態,無論是軀體的還是意識的,傳統和數字也就是經濟的外在顯現。


郭光:中國傳統是在文【字】上下了大功夫的,而【數】理是一種隱性的意識和實踐存在,沒有在思想理論體系構築堅實的基盤;而現代化把【數】以顯性的方式帶進了中國的文明建設。經濟是包含【經和濟】,經就是經營(效率),濟就是慈濟(公平),經濟對應的生命形態有【個體獨立性】和【群體社會性】兩個對立的層面。中國傳統經濟重在後者的褒揚,而現代中國經濟則開始傾向前者的激勵。數字經濟的核心價值是效率與公平的自然統合,這是融入世界新秩序的中國文化與文明自然的訴求。

董曉樂:階段性認識和公眾現象,有這些描述。但有很多沒有被大量或者說高頻使用的存在,或者說在經濟領域沒如此使用。

郭光:ECO-NO-MY。經濟和政治是一對雙胞胎,偉大的文明這兩點都一定會同時做好,美國已經給出了一個非常高的目標,這也是DARK AGE(注:歐洲的黑暗時代,公元476-1000年) 積壓良久後的西方文明報復性成長的結果;而中國也因為這個報復性的發展得到了驚醒,自我的脫胎換骨也是刻不容緩。

董曉樂:經濟和政治互相關聯,經濟在執行邏輯,政治則不需要邏輯,話題打住。

程清寰:經濟和政治背後是文化在默默影響,伊斯蘭世界還是在默罕默德的思想文化裡,西方在耶穌基督裡文化裡,東方在孔孟老子的創造的文化裡。現在的世界都在2600年前塑造的格局裡優化迭代,科技越先進,駕馭起來越困難。

郭光:

@董曉樂西方邏輯學的鼻祖亞里士多德就專門有一本【Politics】的論著,Poli-tics , Mathema-tics, Statis-tics,都有-tics這個後綴的,都和邏輯有本質的關聯,因為 tic(k)s 就是時間的滴答聲,而時間包含東西就一定是由邏輯來推動的;而政治的邏輯相對我們看到的數理工程的邏輯,是一種更宏觀和辯證的邏輯,它是要把事物的【對立性和統一性】在有限時空進行同時實現的一種超維度的邏輯。所以你說【沒邏輯】沒有錯,因為這個邏輯是形而上的一種邏輯。

@程清寰Culture-Nature都有同一個後綴-ture;所以你說的文化的影響是一個和自然力量在【時空維度層面】等價與同量的事物存在。另外,你說的2600年的時空結構我同意一半,對於中國是這個結構,對於西方並不是,西方的邏輯文明是線性遞進的,從亞里士多德…=》牛頓…=》愛因斯坦…。MOTION ALONG A RIGHT LINE而中國則是AT REST;(牛頓第一定律的描述)。


郭光:我一直就是一個建模師,Modeler。這裡談的比較宏觀,但也是一種頭腦風暴。真的能改變事物的是具體的操作,例如,代碼、公式和數據結果等,數字說了算。

郭強:世界已經複雜到需要數字的模型去理解,古典時代越來越遠去了。

龍白滔:不是的。過去幾十年學界過於追求用精巧的數學模型去描述經濟的運行,現在有開始反思和批判。再精巧的數學模型,也沒能阻止金融危機週期性地發生,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數學模型對現實世界做了很多不合理的假設和簡化。這些假設和簡化看似科學,實則體現了利益集團的遊說。(餘波:利益集團的遊說是免不了的,我們要正視。同時應該組織更多的利益集團,互相制衡。自媒體朋友圈,是目前增長最快的傳播利益集團。)金融利益集團非常喜歡學界用精巧的數學模型去描述經濟系統的運行,這樣就能更加合理地聲稱,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實際上呢?(董曉樂:實際上是社會工具。)索羅斯新經濟思想學會開設了一系列的課程,發展經濟學、道德與經濟學、經濟學是科學麼等等?建議大家有空看看。都是大師的作品和講座,比看自媒體和朋友圈有益多了。該學會課程的一個核心就是,讓大家重新認識現實世界。我的書很多基本原理很簡單,例如貨幣起源於信貸,商業銀行通過貸款創造貨幣等,這些原理不需要複雜的數學解釋。但大家隨便翻一本貨幣金融教科書,看看裡面用了多少數學公式來解釋貨幣乘數理論。這還只是最簡單的數學。貨幣乘數理論就是典型的虛假理論,用了很精確的數學公式。此外就是市場均衡理論,用了大量數學去描述和證明。索羅斯講,傳統經濟學有兩個根本性的錯誤,

完美市場理性參與者。這種“根本性錯誤”背後的最主要的理論依據就是均衡理論。現實經濟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市場不存在均衡,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場裡,配額起決定性的力量。這簡單到不需要數學。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收看新經濟思想學會的網絡課程,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郭光:@龍白滔 您說得對的,經濟是一種混沌邏輯,均衡狀態是一種穩定狀態,也就沒有了經和濟的意義了。和政治是一樣的。

董曉樂:@龍白滔經濟學和科學一樣,都有階段性,不斷修正迭代。

郭光:牛頓不到100個字的三大定律的文字描述把現代物理學未解決的疑難都包括了。歐幾里得的10個公理(5個Postulate和5個Common Notion)也是同理。中國人所說的微言大義都精確和精緻地被這些經典所體現。所以,用中國人提倡的‘色香味’俱全的理念來建設理論和發展體系是一個公共的行為特徵。西方是在數理層面,而中國是在文哲層面,這兩個學派最終是可以自然會師的。

程清寰:@郭光你說的我認同,準確的說,我從數量最大普通人的群體意識的角度在觀察,也是每一個人普通人的潛意識,潛意識決顯意識。這次的事情,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群體意識。進而更好的推動數字經濟。重塑不準確,到不了這個程度。意識的現代化和科技的現代化要達成平衡。

郭光:@程清寰COMMON SENSE (常【識】)。對的。文化決定了常識,而常識決定了最基礎的推動力。我的理解是不是重塑,而是把更不可動搖的意識用現代的形式顯性化。

郭光:@董曉樂 我自己是計量經濟學背景(博士),這麼多年的經歷,給我的一個明確的提示是:經濟學邏輯是一種思維方式,你可以放在腦子裡,用來分析事物,決定框架性的東西,但是你把他用在實際操作上,用來決定一週/月/季/年的行動內容,是基本無用的。


郭強:但是,我依然認為現在用於忽悠的數學模型,其數據非常不可靠,最多是一個模擬系統。看看現在股市的這些披露,財務數據,都是模擬系統。很多模型的底層都是不可靠的人為假設。和區塊鏈的預言機的問題一樣。

郭光:不是數據不可靠,而是真實世界中數據只是在時空碎片上的實現,影響它產生的背後的邏輯關聯是一種‘不存在’的事物。

董曉樂:@郭光本質是跟不上現實的速度。『不存在』存在,需要改變認識方法論。

郭光:是的;但這種方法論能幫到你的就是要用混沌的技術方法去建設模型和追求實效,但這個大家都已經在做了,特別是在中國。大多數聰明人從來不醉心精巧的理論和邏輯建設,而是實際效用。

程清寰:道德經裡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看得見的受看不見的影響,而現在很多的分析都是基於看得見的部分去預測後面看得見的部分,這從根本邏輯上就錯了。

郭強:因果關係是沒有意義的,算法上更是有問題。

郭光:

是的,我最近3年專心投入理解機器學習和傳統建模的結構性關聯,得到許多過去15年沒有理解的東西,真實數據的結構是不能用SIMULATION(給定的數學關係)來複現的,這是我目前的心得。所以這也是理論建設和現實脫鉤的一個顯性表達。真的要完成新的經濟模式的建設和升級,底層還是要用實踐錘鍊出來的工程技術和算法實現來推動。大方向清楚了,實錘是要拿得出比別人更牛的技術和系統。

郭強:為什麼那本書真是值得反覆的讀,貝葉斯之父老爺子一輩子的困惑啊,我承認我沒看懂。你的結論和老爺子一樣。

郭光:我的計量導師是反貝葉斯的。我們並不能用Adaptive的方式逼近真實。要麼從一開始就用一個正確的方式在正確位置做正確的事,要麼就永遠在錯誤中打轉轉。這是我對這個理論內涵的理解。

郭強:這是非常牛的洞見

郭光:現實也是如此,所以眾生誰也沒有資格說誰對誰錯,大家都是做同樣的錯事。平等就是這樣產生的,沉默是金,戴好口罩,才能預防病毒。

郭銘:@郭光 @郭強 @龍白滔 實際上如果對現代數學(20世紀之後)和現代物理學(1950年之後)有了解的話,就知道模擬方法的侷限性。因為模擬方法(數學方程)不能有效應對高維空間,例如:現代物理學的超炫理論是滿足了所有理論優美想象的精妙理論,但是其模擬的空間在10^500這個量級,所以最後大家都明白,這個非常優美的理論沒辦法給我們任何可以證實或證偽的理論預測(對於我們現存的宇宙),等同於無用。現代經濟學理論的數學也差不多是一個道理,但是比起物理學要弱多了。從人工智能最近的發展來看,未來只有靠“接力探照燈”式的算法來理解高維空間,模擬方程式將來會成為“科學化石”。

郭光:看到【超弦】就忍不住說一句:這個理論和不斷在一個平面用方塊逼近圓的那個做法很接近(在時空存在構造一個比看得見的結構更高維的存在用來解釋問題),而它的問題就是一直在同一個平面(視角)去做圓;而當你發現還有圓規這樣一個工具時,逼近的問題就一下子解決了;但圓規被發現的前提是人的思維可以跳到與原來那個平面完全垂直的空間(重力場),而這個躍遷不是接力方法可以直接完成的,但【接力】這種Brutal Force 是把人類逼到絕路和死角後閉眼縱身一躍的前提。所以,快乾猛幹雖然不是最終目的,但確實時把大的飛躍逼出來的必要手段。

郭銘:所以現在是工程走在理論的前面,原因是我們有了數字計算機這個超級工程工具

龍白滔:這確實是很值得研究的題目,最近時不時和朋友討論都會提到(這個高級工程工具對國家治理、經濟和金融的作用)

程清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只要不斷逼近,就一定會突破。@郭光

郭光:對,生之前一定會有死的感覺,這是新生的前兆。很難,但這個代價是必須的。創業的難就在於此。是的,人是如此,但來去之間的那個是【人和他負載的DUST】,把灰塵掃去就是人生的內容。

程清寰:明白自然規律可以更好的理解經濟問題。


討論人簡介

郭光

,經濟學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曾在美國穆迪分析、巴克萊全球投資者與布萊德等金融研究和資產管理機構任職,從事全球金融和信用風險研究工作,目前專注研發適合中國金融與資本市場信用風險管理使用的新型機器和深度學習技術。

龍白滔,計算機博士,清華大學。在金融科技領域有20年工程、技術、諮詢、投資和創業經歷。曾在中金甲子投資基金、通聯數據、埃森哲、IBM等機構任職,曾代表埃森哲擔任上交所交易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本數字貨幣理論專著作者。

餘波,筆名貓叔,創業、投資和傳媒老兵,數字經濟全球化實踐與推動者。

程清寰,數字經濟學愛好者,國學愛好者,中國安全產業協會安全玻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董曉樂,德道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和CEO,TOGAF架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國際易學聯合會易學應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宋保強,納什合約發起人之一。納什合約是一個基於信任空間的智能合約網絡。

唐晗,《碳鏈價值》主編。

嚴挺,眾享比特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