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在FT中文網發表了一篇長文,主題是2008年金融危機十週年,並且藉此來反思宏觀經濟政策。

首先,在金融危機的成因上,許小年認為,危機的源頭要追溯到2000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納斯達克暴跌,因為擔心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緊急降息,然後把低利率一直延續到2005年。結果,資金避實就虛,大量資本湧入房地產行業,推高房價。美聯儲在2005年意識到通脹的危險,開始加息。加息的結果是,貸款買房的家庭還貸壓力變大,不到兩年的時間裡,17次加息,使得家庭償還貸款的月供增加了50%到100%不等,然後導致了大面積的債務違約,進而造成房地產價格崩盤。

而在此之前,美國金融機構圍繞著按揭貸款進行了很多金融創新。大量貸款債務違約,導致重倉這些房貸金融產品的機構,比如雷曼兄弟、貝爾斯登、花旗銀行等陷入困境,或是被收購、或是破產、或是接受政府救援。

在許小年看來,對金融危機原因的解釋中,創新過度和監管不力被誇大了,美聯儲低利率的貨幣政策,是更重要的原因。低利率扭曲了資金的價格,結果導致資金的錯配,表現形式就是過度借債產生的虛假需求和高房價。

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其次,為什麼美國經濟的恢復要比歐洲好?許小年認為,答案不是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是,美國的去槓桿更為堅決。許小年2012年曾到美國考察,看到不少空置房屋,原來的房主因為還不上貸款,房子被銀行收走,臨走時破壞了門鎖、洗手間、吊燈等,“其憤怒和絕望之情可見一斑。然而正是通過這種冷酷的去槓桿,銀行清理了壞賬,家庭降低了負債率”。

因此,要反思金融危機,首先要反思的就是貨幣政策。

許小年引用了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概念“流動性陷阱”。當利率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時,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利率,都很難再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貨幣政策失效,除了流動性陷阱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實體經濟中很難找到回報穩定、風險可控的投資項目。

對應到中國,許小年認為,以2008年為轉折點,“2008年之前經濟增長速度已經放慢,很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意味著資本積累,因而實體投資已無太大需求”。

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其次要反思的是去槓桿的策略,去槓桿必須堅決。

在許小年看來,去槓桿很難和風細雨,“縱觀現代金融史,沒有一次去槓桿不是採取疾風暴雨的形式,從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稍後的亞洲金融危機,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哪一次不是付出慘重的代價,換來資產負債表的重新平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去槓桿一定會帶來經濟的劇痛,人人都舒服就不可能去槓桿,今天的小痛是為了避免以後的大痛。”

然後,要分清楚有效需求和想象的需求。

許小年不認為通過貨幣政策,比如增發貨幣、降低利率,就能夠增加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指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與之對應的是沒有支付能力的、想象的需求。

“需求不足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如果是指想象的需求或慾望,沒有一家公司不想做大,因此對投資的需求是無止境的;沒有一個消費者會說自己已經滿意了,購買的慾望是無窮的。真正不足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如,企業想做大,必須進行投資,但投資的資金來自利潤;個人消費慾望無窮,但是花的錢必須自己賺。“沒錢的需求都是假的。”真的想拉動需求,就必須想辦法提高企業和員工的效率,讓大家都有更多的錢。

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最後,今天我們能夠從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中學到什麼教訓呢?許小年給出了三點。

第一,必須保持資產負債表的健康,“要像警惕瘟疫一樣,警惕債務的無節制增加”,對於國家經濟、企業和家庭都是如此。要保證國家、企業或家庭的現金收入能夠覆蓋還本付息的現金流出。同時,如果發現負債已經過高,那麼就要堅決地去槓桿,以陣痛來避免之後更大的代價。

第二,央行貨幣政策要慎之又慎。即使是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這樣被奉之為貨幣大師的人,也會犯下錯誤。因此,許小年贊成要立法制定貨幣政策規則,來管理央行。

第三,經濟增長靠的是企業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政策刺激。許小年說:“危害最大者莫過於相信經濟增長的關鍵是需求,而拉動需求的有效方法是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許小年:金融危機十年,我們能學到什麼?

科技有溫度,點擊下方,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