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壽根:金融危機、貨幣危機與經濟危機辨析

經濟危機是指整個經濟體系出現崩潰,生產嚴重過剩,它側重於實體經濟領域的危機和崩潰,即大量實體經濟企業倒閉,失業率猛增。

任壽根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經濟顧問萊斯特·瑟羅指出,市場經濟存在兩個先天的缺點:一是與生俱來的衰退,二是與生俱來的金融危機。從市場經濟發展的軌跡看,它主要的表現是“積極向上”的,但經常會出現運行軌跡偏離主要增長軌道的情況,這就是經濟波動,當經濟波動幅度過大或超出一定的範圍時,就會出現衰退或金融危機。這裡瑟羅是將衰退與金融危機作為兩個不同經濟現象對待。這種區分是正確的,因為衰退可以是正增長的,而金融危機為經濟增長出現斷崖式下跌。

判斷金融危機是否爆發非常重要。如果已經爆發了金融危機,卻未得到確認,則政府救市政策可能會遲緩或力度不對等,該金融危機造成的衝擊就會更巨大。

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指出,金融危機的特徵為投資者出於悲觀預期恐慌式拋售手中的金融資產或不動產,將其換成現金;金融危機爆發時,全部或大部分關鍵金融指標短期內出現急劇的惡化,這些關鍵性金融指標包括證券價格、房地產價格,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企業的破產數。這個定義強調全部或大部分關鍵金融指標的惡化,特別提到了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企業倒閉數。傳統經濟理論將貨幣危機定義為貨幣流通領域的混亂狀態。貨幣危機屬於金融危機的一類。

依據IMF的分類,金融危機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貨幣危機,一國貨幣在短期內大幅貶值;二是銀行危機,大量銀行機構倒閉,出現居民恐慌式擠兌;三是外債危機,一國外債負擔過重,無法歸還。從IMF這個分類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包括了貨幣危機,同時隱含了這樣一個原則,在經濟動盪期間,保持匯率穩定至關重要,而不是貨幣貶值好,可以促進出口,這個時候採取貨幣貶值促進出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時候防止資本外逃比出口更重要,正如克魯格曼所指出的那樣,貨幣貶值會導致資本外逃,進而引發金融危機。其實,金融危機除上述三類之外,還有兩類,股市危機以及樓市危機。樓市危機屬於金融危機是因為,從根本上看,樓市與金融捆綁在一起,樓市與金融關係密切。

經濟危機是指整個經濟體系出現崩潰,生產嚴重過剩,它側重於實體經濟領域的危機和崩潰,即大量實體經濟倒閉,失業率猛增。貨幣危機控制不利,會演變成金融危機,金融危機解決不力,會最終導致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出現之後,又會進一步加劇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所以,當貨幣危機或金融危機出現時,政府應當在第一時間採取緊急措施抑制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石油大戰接著開打,導致全球股市暴跌,出現股市危機,由此可判斷金融危機已經爆發。如果不及時穩定股市,則可能進一步導致銀行以及其他金融領域的危機,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爆發。

國際上建立了三代貨幣危機理論或金融危機理論,第一代理論主要從外匯儲備的耗盡角度解釋貨幣危機以及金融危機的發生,第二代理論主要突出預期的作用,強調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導致危機的出現,第三代理論認為銀行危機導致貨幣危機。三代貨幣危機理論或金融危機理論主要是從貨幣以及金融角度解釋危機發生的原因,現有金融危機理論中缺乏主要從財政稅收角度解釋和觀察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注意到了財政赤字與金融危機的關係,他提出,當一國財政赤字以及外貿赤字大量出現時,該國通常會印鈔票應對,而印鈔票又會使該國貨幣貶值,貨幣貶值會導致資本外流,進而導致一國資產泡沫破裂,出現金融危機。該理論無法解釋次貸危機之前,美國鉅額財政赤字發生後,美國並未發生資本外逃,恰恰相反,是其他國家短期資本大量流向美國。2020年美國股市出現暴跌時,當美國大量供給貨幣時,美元卻是升值的,而且其他國家資金流向美國。所以,克魯格曼注意到了財政赤字與貨幣危機的關係,但他實質上仍是從資本外逃這個金融角度解釋金融危機的。

這裡建立第四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該理論側重於從稅收、財政角度,利用赤字率、債務率、開票率、稅收增長率等角度判斷和解釋金融危機及經濟危機。在一國稅制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一國稅收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大幅下降,財政赤字率猛升,則該國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高。《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強調一國財政赤字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60%,就是注意到了財政與危機的關係。

第四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認為,金融危機本質上是流動性危機,這個危機包括市場流動性危機和政府流動性危機。2020年疫情引發的危機出現後,不少國家第一時間猛降息、實施QE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就是為了緩解流動性缺乏,進而防止金融危機的惡化。從財政角度看,如果在某個時期,市場流動性匱乏或者市場上普遍感覺手中現金不足,加上金融資產泡沫巨大,則此時就存在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但如果此時政府部門或公共部門流動性充裕或擁有大量現金,可以充當投資示範人,穩定市場信心,金融危機有可能不會爆發或被抑制,或者即使爆發,其衝擊力也會被大大減緩。當然,當市場缺乏流動性時,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發行更多的鈔票注入流動性。但這種做法的效果大打折扣,因為大量印鈔會產生滯脹或通貨膨脹,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投資者對經濟缺乏信心,貨幣要麼被囤積,要麼在商業銀行貸不出去,起不到緩解金融危機的作用,甚至會向市場傳遞壞信息,引發市場信心崩潰。所以,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一樣,應注意儲備足夠的流動性。

第四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進一步認為,槓桿率高和債務率高的投資者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受到的衝擊較大,變現能力差的資產在危機中其價格一般會出現下跌,這是因為在危機中,變現能力差的資產難以變現,持有者只能通過不斷降價將其出售,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後、管理學博士後)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