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未來五年,在中國最賺錢的不是股市、房地產,而是……

許小年:未來五年,在中國最賺錢的不是股市、房地產,而是……

將來的投資,你就是找這一些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別管大小,只要有創新能力就可以投。誰有創新能力我就投誰,規模大小無所謂。

環境永遠是在不斷的變化,但是也有不變的,不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要打造和提升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變的是你要為客戶不斷的去創造價值。

許小年:未來五年,在中國最賺錢的不是股市、房地產,而是……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年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機10週年,我們好像又碰到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局面,國內國外的經濟形勢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我們企業金融機構如何應對,這是我和大家交流的主要內容。

關於經濟形勢的變化,我想談這幾個方面,雖然這幾個方面僅僅是我們目前所面臨挑戰中的幾項,但是我認為這幾項是對於今後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影響比較大的方面。

第一個是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現在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後工業化時代經濟運行的規律如果有任何規律的話,它和工業化時代有著根本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我們做金融的,更是在第一線感受到這個衝擊。

第二項就是國家正在進行的去槓桿,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在去槓桿。

第一項,是一個長期的變化

許小年:未來五年,在中國最賺錢的不是股市、房地產,而是……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經過改革開放的40年,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紀念日。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已經從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中等發達的工業國。這個變化是我們今後在思考國家經濟發展、企業經營、企業未來方向必須認識到的一個轉折。

在後工業化時期,他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經營模式都和工業化時期有著根本的不同。我現在看到了一些企業,感到在經營上碰到一些困難,我認為主要是我們企業的經營思路還沒有發生轉變,還沒有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來加以調整,還是用舊的思路來思考面臨的新問題。所以這就造成了我們企業在發展道路上的一些困惑,造成了他們經營方面的一些困難。

後工業時期和工業化時期,有什麼樣的本質區別呢?

工業化時期,由於我們要進行資本積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它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大機器工業生產他需要進行投資,需要購置設備。而農業,他對於資本的需求是非常低的。農業生產雖然你也需要有灌溉設備、有拖拉機等等,但是它和工業相比,它的資本密集程度要遠遠的低於工業。所以在工業化的時期,總是伴隨著快速的資本積累。這就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大概是兩倍於GDP,所以在工業化時期,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資本積累那很自然,對金融的需求就很高,因此在工業化時期,我們國家的金融業也蓬勃發展起來,這都是和資本積累密切相關的。

但是到了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的工業化基本上完成了,資本積累的速度大大的放慢,這個放慢就體現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看到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基本上是和GDP同步的(6%、7%左右),已經從兩位數跌到了一位數,這並不是我們傳統上理解的國內需求不足,需要宏觀政策刺激等等,這種傳統想法都已經通通過時了。一位數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成為常態,將成為在後工業化時期的標準數據,他就是這個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已經不再是肩負加速資本積累、提高中國經濟工業化程度這樣的任務,而是從增量變成了替代存量。每年單位數投資的增長,也就是去取代這些折舊的資本設備,它變成了存量替代型投資,而不是增量投資。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

不要再幻想兩位數的投資增長,更不要去幻想兩倍於GDP的投資增長。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是後工業化時代的一個特點。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再是投資,因為投資跟GDP現在同步,不僅投資同步,消費基本上也是同步。那麼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在哪裡?等一下我會講到,那是在微觀,不在宏觀。

後工業化時代,他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產能的普遍過剩。

經濟從改革開放初期供不應求——短缺經濟,我們所講的短缺經濟,現在已經變成了過剩經濟。供應能力超過了社會需求,各行各業全都是過剩產能。那些不過剩的行業,很難找到,供不應求的這些行業很難找到。

看來看去,只有這些服務業,而服務業的供不應求主要是因為行政管制,人為造成的供應緊缺。比如醫療衛生,大家都知道仍然供不應求,民間有很多資本希望能夠進入到這個領域,但是進不去。過於嚴格的管制,使得資本、資源不能進入到這些服務業,人為的造成供不應求。除此之外,在製造業、競爭性行業,我們看到的全是供大於求。

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引起了兩個問題:

一個問題是宏觀政策失靈,

第二個問題是企業經營變困難。

在過剩產能的壓力下,宏觀政策,不管是財政政策也罷,貨幣政策也罷,失去作用了。

因為我們知道,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他的作用是拉動需求,而在需求中,他其實主要拉動的是投資需求。過去多少年都是這樣,我們說的拉動內需,實際上都是拉動國內投資需求。由商業銀行提供低息的貸款,刺激企業投資,由政府增加財政開支,這些財政開支增加的,有一部分是民生,但是大部分是搞基建,是拉動投資。而在後工業化時代,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全都失靈。你拉動什麼?你刺激投資,你刺激投資越多,過剩產能越多,已經沒地方好投了,你往哪裡去投?

到了現在,政府想花錢,不知道往哪兒投,去搞棚戶區改造,中央最近把棚戶區改造給停了,非常正確。你棚戶區改造有什麼樣的投資收益啊?能產生回報嗎?已經不知道往哪裡去投了,你還硬要政府財政開支。另外一方面,政府也沒錢了,特別是地方政府。最近我們看到很多的報道,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全出了問題,這個下面我會講到為什麼現在要去槓桿。

貨幣政策也失靈,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這些貨幣進入不了實體經濟,他沒有辦法進入實體經濟。為什麼沒有辦法進入實體經濟,並不是說央行一放水,下邊就澇災,不是這樣的。央行的貨幣政策到信貸的增發,我們把他叫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個傳導機制是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的,通過銀行、通過券商來完成的。即使央行放水,銀行找不到能夠盈利的項目,央行放的水沒有用,他不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於是央行放的水都跑哪裡去了?都跑到資產市場上,不斷的推高資產的價格。

我們主要看到的就是房產,而不能夠進入實體經濟。一個勁的催著大家,你們要為實體服務啊,我很想為實體服務,但是我不知道怎麼為實體服務。你給我的資金,我銀行貸款往哪裡放啊,放到哪裡都是過剩產能,我敢放嗎?我敢投嗎?我不敢投啊。

我這個貸款信貸,我不敢發給這些企業,所以信貸過去幾年變到哪裡去了,都變成了房貸,都變成了政府融資平臺的項目,現在政府融資平臺出問題了。我銀行即使有資金,我也放不出去,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現在的短缺不是資金,現在的短缺是項目,是找不到能夠盈利的項目,是找不到能夠產生足夠回報的項目,這是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失靈,央行放出來的貨幣不能轉化為實體經濟所需要的信貸。

剛才咱們浙商證券的同事介紹科技企業,我說一句不太好聽的話,科技創新哪是銀行乾的事兒啊?這怎麼能是銀行乾的事兒呢!有沒有搞錯!科技行業全都是高風險的,銀行經營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資金的安全性。你把老百姓的存款扔給科技企業,這是對老百姓存款的不負責任。因為科技企業的風險抬高,不適合銀行融資。

科技企業的融資靠什麼?靠風險投資基金,靠PE,靠這些金融機構,他們能夠承受高風險。銀行無法承受高風險,因為銀行要對老百姓的存款負責。所以銀行的資金首要的原則是他的安全性,而不是他的回報性,不是他的收益性。當然,我很理解銀行其實也不願意這麼幹,政府有任務,沒辦法。

科技創新,政府不是在市場中直接操作,科技創新是要政府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出現兩個問題,第一是宏觀政策上,不能再像工業化時期在資本快速積累的情況下那樣用宏觀政策了,它不起作用。當然,宏觀政策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使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貨幣早就超發了,不可能繼續下去,我們的財政已經非常緊張了,再來刺激經濟了。

過剩產能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企業傳統的製造業,普遍發生了經營的困難,這個經營的困難就是生產能力大於市場需求,企業應收帳期在拖長,反映出銷售方面的困難。銀行需要注意了,應收帳全都在拉長,庫存在增加,企業找不到他新的業務在什麼地方,到市場上看一看,大家都激烈的在爭奪市場現有的這些需求訂單。這是面臨的兩個問題,是在後工業化時期,我們所面臨的新挑戰。

那麼應對這個新的挑戰,等一下我在微觀層面上還會講,那麼怎麼辦呢?政府總體政策上的思路我認為是正確的。在這個時候,我們提出的方向,政策的方向也罷,希望能夠引導企業也罷,都是創新,我認為這是正確的。

但是由政府成立產業投資基金,搞什麼產業政策,聽起來又是似曾相識,這樣的做法解決不了在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解決的方案在什麼地方?在市場,在企業,不在政府的辦公室裡,等一下我會給一些具體的案例。

在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的經濟已經從製造經濟變成了服務經濟,這也是剛才我們講的,為什麼投資的增長速度,它只是和GDP同步。因為服務經濟不需要那麼多的固定資產,中國的經濟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市場經濟都一樣,一定是從工業化中的製造業為主,逐漸的轉變為後工業化時代的服務業為主,這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服務業是GDP的四分之一(25%)。到去年(2017年)服務業已經超過了GDP的50%。中國正在向其他國家一樣,邁入服務經濟,而不是製造經濟。在服務經濟中,投資當然速度要下降,因為我搞服務業不需要固定資產,我租一片房子,僱一些工人就可以開幹,不需要固定資產。所以這張圖很清晰的提醒我們,後工業化時代的經濟發展,他的規律和工業化時代是不一樣的,用工業化時代的這種思路搞經濟,那是要犯錯誤的。

所以第一個大的變化,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上的變化,就是中國的經濟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這一點政府要有清醒的認識,企業也要有清醒的認識。最近幾年,政府談保增長,談得少了,這是對的,不能再以GDP增長為經濟發展的目標。企業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按照老的思路來進行經營。過去企業經營、企業成功靠的是什麼?我總結了一下,基本上叫做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做的比較好的,都是資源整合能力比較強,比如說房地產,比如說製造業。

什麼叫資源整合能力啊?資源整合能力就是兩大關係,第一大關係是政府關係,能拿到土地;第二大關係是金融機構的關係,能拿到資金。兩關係處理好了,企業就可以發展,就可以整合資源,把產品製造出來,在市場上賣掉。

現在不行了,你的資源整合能力再好,沒有市場需求,你也沒辦法。你的資源整合能力依然很重要,但是已經不是決定企業生死和企業發展最關鍵因素了。受到了市場需求的限制,現在對於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創新能力,而不是資源整合能力。這是對企業的一大挑戰。對政府的挑戰是什麼?是你不能依靠過去刺激需求的政策來保證經濟的增長,而政府現在需要配合企業,不是替代企業,而是配合企業來促進企業的創新。這也是我們最近幾年,談供給側的主要原因。

供給側這個提法我也是贊成的,我認為是正確的,經濟增長動力,不在需求側,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供給側。

供給側的主體是誰?是企業,不是政府。所有供給側的政策應該圍繞著如何提高企業的效率,如何促進企業的創新來進行設計,而不是去替代企業來搞創新,創新永遠來自於市場。真正的創新,來自於市場,來自於企業,這並不是說政府無所作為,政府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如何去進行制度上的變革,使得企業能夠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能夠更積極的、更好的去進行創新。企業只有創新,才能夠開拓出新的市場,才有新的發展機會。

現有的市場,都已經飽和了,你怎麼辦?現有的各行各業都是產能過剩,你怎麼辦?對於企業來說只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自己去開創一個新的市場,你在市場中玩。你比如說手機,中國是手機第一大生產商,手機的生產能力早就過剩了,但是蘋果10出來你買不買?手機市場早就飽和了,現在不要說一人一部手機、一人兩部手機、三部手機,都飽和了,你怎麼辦呢?你作為手機生產廠商,在一個飽和的市場上怎麼辦?你必須推出新的產品,你推出新的產品就是為你自己創造新的市場。

iPhoneX出來了,過去有三星,甚至過去有諾基亞,iPhoneX出來了你買不買?你買不買我不知道,我反正不買。我不買的原因不是說蘋果iPhoneX不好,我不買的原因是因為每一款新手機出來都有學生送我。所以我從來不買新手機,這是在中國當老師的一個福利,中國尊師愛教,確實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這個環境中當老師是非常幸福的,幸福感很強的。但是其他人沒有人送手機的,他就買了,他為什麼要買啊,因為這個手機有新的功能啊。主要是這個攝像頭,它是三維的,女士照相比美圖還美。這只是三維手機的一個用途,它真正的用途是什麼?真正的用途是將來它是一個三維信息獲取的終端。我們經常講VR、AI,VR是三維信息,三維信息從哪裡來,你不能扛一個很重的照相機到外面拍,將來這個手機就是三維信息獲取的終端,這是一個本質的變化,這是和iPhoneX之前手機本質的變化。

什麼意思?企業在後工業化時代,不是靠你資源整合能力,不是靠你的生產規模來求企業的發展,而是要靠創新,要用新產品和新技術開拓出新的市場來,在這個新的市場上,你是老大,在原有的市場上你很難再有所作用。

所以對我們在座的企業家朋友來說,製造成本控制,已經不是今後發展的關鍵,今後發展的關鍵是研發、是創新。依靠創新,為自己創造新的市場,依靠創新從競爭對手那裡搶奪現有的市場份額。企業今後只能這麼做,因為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企業能夠創新,如果企業的效率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微觀動力就具備了。所以今後我們考慮宏觀的經濟增長,不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企業的創新,而是企業效率的提高。金融機構要配合企業進行創新,而不是替代企業。政府要為企業營造創新的環境。

這是我要講的第一個變化,長期趨勢,工業化基本完成,資本積累的速度大大放慢,投資不再是經濟最強有力的驅動,現在要靠創新。

中期有兩大變數,一大變數是去槓桿,第二大變數是貿易摩擦

許小年:未來五年,在中國最賺錢的不是股市、房地產,而是……

圖片來源 / 圖蟲

為什麼中央在這個時候下決心去槓桿?

我們看一下中國經濟的總體負債率就知道了,扣除了非金融機構的總體負債率,包括了政府,包括了企業。總體負債率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穩定在140%。後來,負債率突然跳升。

這個負債率從2008年開始一路上升,這是2012年的4萬億負債率2.0%,再次上升,上升到目前,這個數據是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我認為這個可能還是比較紮實的數據吧。到了2017年的時候我們經濟的總體負債率已經從2008年的140%上升到了260%,也就是增加了120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在過去的10年間,不到10年的時間裡,我們經濟增長還能維持在6%點幾,靠的是什麼呀?靠的是借債。

借債不是價值創造,是向我們子孫後代透支未來的財富。現在負債260%,比日本還低,日本的負債接近300%。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這只是存量,這只是資產負債表。我們的問題在於流動性,我們的問題在於債務償還能力。

我問一下大家,我們各位都是做企業的,都是做金融機構的,如果一家企業,我們看到他的負債率是呈現出這樣的上升趨勢,我們會對這個企業作出什麼樣的評價?如果一家企業在過去十年間,他的負債率上升100個百分點,我們會怎麼想?作為金融機構,我們敢向這樣的企業放貸款嗎?我們敢嗎?

企業的負債,國家的負債,經濟的負債,家庭的負債,全都一個道理,負債不能過高,過高會出什麼問題?資金鍊斷裂。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他的根源,就在於家庭部門負債過高,最後鏈條繃斷,引起的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這個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負債的水平一定要控制住,起碼不能讓他再繼續的上升,這張圖就是中央在過去幾年中,應該說過去兩年中,下決心去槓桿最好的說明。

所以,最近中央推出了去槓桿的政策,本人是贊成的。在中國的背景下,我認為中央去槓桿這個方向是正確的,至於在具體的執行上,方法上有值得探討的地方。這個方向應該是堅定不移的要推進下去,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隱患。

房地產市場的價格實際上跟這個是一回事,這條曲線,你把縱軸換一下就是房地產價格你給老百姓放按揭貸款,你給開發商放貸款,你把縱軸換一下,就是地產價格。地產價格就是這麼上的,資產價格的上漲,全都是債務推動的。資產價格上漲,只有兩大推動力,一個是資產的收益率,第二個是槓桿率,就這兩項。資產的收益率不可能這麼上升,如此快的上升,只有槓桿率。這是一回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最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為什麼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就是因為我們的債務存量已經非常高了。現在流量開始出問題,也就是債務償還開始出問題了。在債務償還的壓力之下,我們知道,2015年財政部做了一次債務置換,把地方政府的短期到期債務置換為長期債務,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債務置換?因為地方政府的償債都發生了困難,這是2015年就發生困難了。

2017年,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4個省市承認GDP造假,前所未有的承認GDP造假。為什麼4個地方政府,可能不止4個。為什麼承認造假?因為財政揭不開鍋了,債務償還發生困難,財政支出找不到錢了,怎麼辦呢?中央說,你去年GDP增長這麼好,財政收入這麼好,你跟我要什麼錢呢?地方政府怎麼說?地方政府說對不起,去年的數字是假的,承認了。承認錯誤,才有錢拿。於是,地方政府紛紛承認,我造假了。

現在地方政府承認GDP數據造假了,近期債務違約的報告越來越多。說明什麼問題?地方政府償債發生了困難。如果金融機構一撤貸,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要垮掉。今天喊危機、明天喊危機,危機在什麼地方?我們日子都過得挺好。過日子是你們的事兒,喊危機是我們的事兒,不會因為你日子過得好就不喊了,也不會因為我喊危機你們就不過日子了,大家各過個的。

地方政府要求銀行續貸,如果不續貸,他的財政會出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去槓桿。財政部今年發的,暫停向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停止PPP棚戶區改造,全停,取消一切補貼,這都是正確的。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出臺資管新規,清理影子銀行,打破剛性兌付。

多少年了我們一直在呼籲,要打破剛性兌付,就是做不到,總是一個維穩當先,一直推行的就是剛性兌付,花錢息事寧人,現在剛兌終於打破了,這是一件好事。

打破了剛兌之後,引起了市場對風險的重新評估,市場對風險的重新評估自然就會影響到資產價格,毫無疑問的。因為資產價格是由預期形成的,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不是交易的金額是多少,不是交易的筆數是多少,在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就是預期。金融資產的價格全都是預期形成的,不是實際交易形成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只要預期發生變化,資產價格立即就變,資金的數量、資金的流動方向馬上就發生變化。

所以有一些朋友說,資產新規、清理影子銀行、打破剛兌、去槓桿這都對。但是,措施是不是太激烈了。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平緩一些?我覺得很難,因為金融市場是預期主導的,只要大家看到了中央銀行已經下決心打破剛兌,這個預期立即發生變化。而市場上,資產價格馬上就反映出來。金融市場他永遠是過度反應的,因為預期是超前的,預期是可以在瞬間改變的。

對於去槓桿最明確的表述是今年兩會之後,新任央行行長髮表講話,他說我們已經做好準備縮表,已經做好準備退出貨幣鬆寬。央行行長的講話,被市場忽略了。在這個講話之後,央行的縮表正一步一步的在進行。市場、企業一廂情願的用過去的思維方式來預測未來央行的舉措,我覺得我們有可能要犯錯誤。

銀行政策一出,資本市場當然受到影響,然後大家就開始叫了,你搞得太緊了,太雷厲風行了,動作太果斷堅決了,市場已經受不了了。

最近央行又降準,於是這個降準好像又符合了我們傳統思維的預期,只要我們叫一叫,央行就得放一放,我希望大家不要抱這樣的幻想。最近的降準和過去的降準是兩回事,過去的降準我們都理解為央行又放水。抱歉,這次降準不是央行放水,是銀行收水。是央行縮表配合性降準。

為什麼央行第一次降準,是銀行再回收再貸款,是明顯的縮表的舉措。收回再貸款,央行擔心金融機構流動性短缺,所以相應的降準。這個降準是為了配合央行縮表,不是再次放水。第二次降準有可能是受到一些市場的壓力,其中包括人民幣的壓力。

不管你說央行政策的動機是什麼?在宏觀層面上,我們觀察到的是什麼呢?宏觀層面上觀察的是廣義貨幣、狹義貨幣增速都在不斷的下降,而且是以很快的速度下降。這是最清晰不過的信號,就是央行縮表,退出鬆寬。這事早就該做了。

在去槓桿的背景下,首先要防止、要制止債務的進一步上升,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什麼?你還得把它降下來。各位想象一下吧,現在大家都在叫苦,都覺得過不下去了。那更嚴厲的措施還在後邊呢,早晚是個問題呀。要把這個定時炸彈的引線拆掉,你的負債率還得降下來呢。我們這個經濟靠輸血已經習慣了,現在輸血要停了,別說輸血停了,即便是輸血少輸一點都覺得心裡不舒服。

但是輸血不可能永遠進行下去,不可能的,對這一點,我們要做好準備,要做好精神上的準備,你只有精神上、心理上做好這樣的準備,你才會採取具體的措施來應對進一步的去槓桿。

2016年我們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什麼?都不記得了?不讀書、不看報?當然我也不看報,我也不看新聞聯播,但是中央的精神我是非常注重學習的。2016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三去,

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

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大家還是要讀一下,2017年的經濟工作的重點是守住底線、防範系統性風險

現在,已經到了必須化解風險的時候了。否則發生什麼事兒?我們真的是難以預測,發生的這些事情,我們能不能夠應對,也都說不清楚。

這大概是宏觀層面上,企業和國家的經濟都面臨著挑戰。那麼出路在什麼地方?希望在什麼地方?我下面講微觀。我在微觀層面上,確實看到了一些新的變化,是審慎樂觀。

那麼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希望在什麼地方?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在下面幾個方向上探討:

第一個是行業重組。行業重組為企業創造了很多的機會,中國的各個行業都過於分散,行業重組勢在必行。如果誰能抓住行業重組的歷史機會,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那麼我們的金融機構,也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配合企業進行行業的重組。為什麼要提出行業重組這個題目?其實和中興通訊還有關係。中興通訊給我們的警示是什麼?是中國企業必須掌握核心技術。

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一定去做全產業鏈,但是在產業鏈上的核心技術,中國的技術一定要想辦法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現在芯片熱,大家都在講芯片。不是不知道芯片的重要性,而是我們的企業沒有在這方面發力。今天的芯片數來數去,還是華為。有人說,美國人下一步制裁華為怎麼辦?其實華為一直在被美國人抵制,華為的很多產品到現在無法進入美國,已經很多年了。

即使沒有美國這樣的市場,華為沒有因此而發展受到挫折,所以這樣的公司,我認為真是中國的驕傲,是我們企業需要的榜樣。華為自己具有芯片設計和製造的能力。華為投資芯片,在芯片上的研發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在芯片上的投資,如果不是以千億計的話,應該是以百億人民幣計的。我說的是累計。

當我們一說華為的時候,我的學生就經常跟我講,教授你說華為太高大上了,我們學不了,但是大家要注意,高大上不是一天建成的,在華為還沒有高大上的時候,他已經拿出了有限的資源投資芯片,他的芯片建設二十多年了,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

我們每一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都應該認真的去學習華為的經驗,為什麼華為在他弱小的時候,在他銷售額只有十幾億的時候,他就可以拿出錢來投資芯片?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這是理念上、觀念上的差別,這不是實力上的差距。

在這樣的一個形勢下,我們要做行業重組目的是什麼?行業重組目的是使我們公司、我們國內企業的市場集中率能夠提高。

汽車行業中國有70多家生產廠家,70多家整機生產廠家,美國有幾家?美國有3家。1家福特,1家通用,還有1家特斯拉。美國只有3家汽車生產廠家,我們有70多家,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中國汽車生產廠家的規模效益遠遠低於美國,意味著中國汽車生產廠家能夠投入到研發中去的資源遠遠低於美國。我們的企業太分散了,沒有力量集中資源進行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的研發,導致中國的企業在基礎技術方面現在和美歐日的差距依然是非常的顯著。我們的中國企業要踏踏實實的,在後工業化時代要去攻這些基礎技術,要一點一滴的去做。

而要攻這些基礎技術,只有大企業能幹,中小企業他可以在細分市場上,他在一些特殊的技術上可以取得領先,但是基礎技術一定是大企業做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各行各業集中度要提高,不能70多家公司還在這兒搞汽車。70多家公司全在研究電動車,特斯拉一家研究電動車。當然福特也在做,他們能夠投入的資源,能夠投入的人力,遠遠的超過我們中國的這一些中小的汽車製造商。所以行業重組一定要做,做了以後能夠提高市場集中度,能夠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來掌握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現在有一些企業已經在做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我們的金融機構應該配合這些企業,加速行業的重組。能夠真正有一些像華為那樣的企業湧現出來。華為為什麼能做到今天,華為基本法規定,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1996、1997年制定的,就是以公司法律的形式規定,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不得少於銷售額的10%。華為去年的銷售額6000億,不少於10%,也就是用於研發有600億。為什麼華為會做得好呢?每年600億的研發投資,誰能跟他競爭。

華為在手機上的起步是很晚的,但是現在他的手機已經殺入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叫做一類供應商。全世界有三家手機供應商,華為、蘋果、三星。華為的手機生產比國內企業都晚,但是他可以殺入一類供應商,為什麼?他有芯片,有操作系統,軟件的基礎技術就是操作系統,硬件的基礎技術就是芯片,所以他可以迅速的進入到最頂端。他在價格上就說明了他的品質,其他的廠商都在下面,為什麼?沒有基礎技術,要依靠別人。

第二個經濟的其他機會是消費,消費升級大家談得很多,做得很少。消費升級已經從過去的柴米油鹽變成了健康、醫療、養老、娛樂、戶外運動、品牌消費、定製消費。全是機會,看你怎麼去做。

第三個是企業的技術升級,等一下我會講到,中國企業我們現在經常講新名詞。我們動不動就講工業4.0,工業4.0是前年的話題,去年講什麼呀?去年講人工智能,今年講什麼?今年講區塊鏈。明年講什麼?不知道。我們追逐新名詞,發明新名詞,遠遠的快於我們能做到的。去年我跟他們講,我說人工智能一律不討論,AI、VR一律不討論。我就不希望你們一天到晚去追媒體上的新名詞,希望你們踏踏實實把你自己的企業做好。

你跟我談談零售,談談怎麼開餐館,我願意跟你談。你跟我談談你的生產線怎麼改造,我願意跟你談。你跟我談談商業模式怎麼創新,我也願意,我就是不願意跟你談那些新名詞,工業4.0。你跟我談什麼工業4.0,我的觀察,中國的傳統制造業現在的平均水平是工業2.0,在工業2.0的時候你跟我講什麼工業4.0,你跟我扯什麼。我問你什麼叫2.0?什麼叫3.0?什麼叫4.0?你能說出來嗎?

沒有2.0就沒有3.0,沒有3.0就沒有4.0。我最反感的一句話就是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彎道是不可以超車的,彎道加速的結果是什麼?是翻車。我看了多少彎道翻車,我沒看到過彎道超車。不老實,投機取巧,這是我們很多企業的毛病。

華為為什麼能做到現在?任正非的一句話,我們幾十年就對著一個城牆口子衝,衝到今天。很樸實的一句話,但是他說出了華為成功的要素。就是專注,對著這個通訊設備這個領域、這個城牆口子衝。集中資源,就攻這一點,其他心無旁鶩,不看別的,不炒股、不炒樓、不幹別的事情,不搞房地產開發,不上市,就做這一塊,才能做到今天這樣的。所以我跟我的學生講,機會大把大把的,但是機會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那些機會只能誘惑你,只會把你引向歧路,所以機會從來就不缺。不要問我,教授,今後兩三年,您看哪個行業有希望?別問這個,這樣的問題一律不回答。如果要回答,哪個行業都有希望。就你這種態度,哪個行業都沒希望。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講,這個世界上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沒有朝陽行業,只有朝陽企業。別搞錯了,哪一行都能出狀元。

我一開始就講,在後工業化時代,國家經濟的希望,企業的希望,都在創新,都在於創新。創新我們講的是廣義的創新,它不僅僅包括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還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的創新,甚至包括了公司文化的創新。

創新有兩條路徑,一條路徑是研發新的技術,像華為那樣,我們已經講了很多了。另外一條路徑,你用好現有的技術。

你別跟我說AI,AI還用你去做嗎,AI全是開源代碼,谷歌不斷的發佈AI的新版本,你想想你做AI做得再好,你做得過谷歌嗎,你用谷歌開源的AI算法就可以了,用不著你去做。你做了也不會比谷歌好,但是你要用好谷歌AI的開源算法,你要用好現在市場上垂手可得的技術,根本不是高技術,就是普通技術。但是,要動腦筋把他用好。對於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來說,確實學華為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對於更多的企業,是如何用好現有的技術。

我曾經在一個課堂上上課,上課之前,同學都在腦袋上扣了一頭盔,罩一個大眼罩,幹什麼用呢?VR。一個班上60多人,居然就有3家企業在做VR,然後說教授你來體驗一下。我把那個玩意兒一扣上,怎麼有點頭暈,我說你這VR做的不怎麼樣啊。為什麼60多人中有3家企業都在做VR,追逐熱點。我說你們這VR什麼應用場景?幹什麼用的?你是為了VR而VR?還是為提高企業的效率、提高客戶的體驗而用VR,別搞反了。人工智能也是,你是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你還是應用人工智能解決企業的現實問題?這個全搞反了。

我現在已經從宏觀轉向微觀了,因為我覺得宏觀已經沒什麼好研究的了,研究完了以後,人家也不欣賞你,不僅不欣賞而且還扔棒子,我們來看看企業。我在企業裡看到了很多的現象,有不少企業開始努力的從製造轉向研發,從成本控制轉向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有一些企業,在認認真真的做。順便說一句,我們將來要投資,就應該投這些企業。將來我們投資的思路,也不再是猜測政府的政策,也不再是去劃出曲線來,要掌握波動,市場的波動,哪個是谷底,那個是波峰,這都是陳舊的思路。將來的投資,你就是找這一些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別管大小,只要有創新能力就可以投。我知道,等一下如果有時間,大家會問投資的事兒,我事先說一句話,我的回答就是,誰有創新能力我就投誰,規模大小無所謂。

再一個案例,這是我學生做的公司,我們都知道現在資產新規,清理互聯網金融,今天這裡爆雷,明天在那裡爆雷,爆得人家都不敢在網上投標理財。我學生做的小微金融的貸款,到現在為止非常的穩健,壞賬率低於千分之一,壞賬率低的我都不好意思說,我都跟他們講,你們萬幾的壞賬率這個不正常。為什麼萬幾的壞賬率不正常?浦發壞賬率多少?不好意思說,四川剛出事。他們的壞賬率,他們專門做小微貸款,沒有抵押,壞賬率萬分之幾。

我說你這個就不正常,萬分之幾說明什麼?說明你的風控過於嚴格,說明你們的效率不夠高,風控的目標不是把壞賬率壓到零,風控的目標是把壞賬率控制在可以用撥備來覆蓋的地步。你這個萬幾的壞賬率是不對的,說明你們過嚴了,說明你們有一些優質的客戶被你們排除在外了。

他是怎麼做的?他有一套嚴格的線下風控方法,很多的P2P互聯網金融出問題,我認為是因為他們只有線上沒有線下,而中國目前階段,離開了線下的數據,離開了線下的風控,是不可能的,線下永遠不可缺失。而互聯網金融離開了線下,結果就是大量的壞賬,不能夠完全依靠線上,因為線上的數據有限,而且線上數據的可靠性很難去核實,必須要有線下配合。但是線下的問題是什麼?是成本太高。那麼我就跟他們一起商量,如何把線下的風控儘可能的數字化,儘可能的上到雲端,儘可能的由移動端來解決。那麼他們現在正在做,到目前為止,效果還不錯,他們的小微貸款已經發到農村去了,平均的單筆貸款規模只有5萬元。5萬元的單筆貸款規模他還賺錢。為什麼?儘可能的利用移動技術,運用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千方百計的去降低線下風控的成本。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做一個小結。

企業在面對多變的經營環境,投資人、企業、金融機構,都面對多變的環境,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對這個環境有過多的焦慮。也沒有必要過多的關注,因為環境對所有的企業影響都一樣,而並不是加到你一家頭上。所以在市場上,你要關注的是什麼?是市場,是客戶,是你的員工。

環境永遠是在不斷的變化,但是也有不變的,不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要打造和提升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變的是你要為客戶不斷的去創造價值。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