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应物兄》随感(4)


李洱《应物兄》随感(4)


人文社编辑付如初说:李洱《应物兄》小说像一张蜘蛛网,主人公应物兄像一只灰色的蜘蛛,缓慢爬行,没有情节的大波大澜,没有冲突上的大破大立。却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牵扯全局,埋伏隐患。如同绣花针刺绣一般打结,打的细密、结实。如同“缀网劳蛛”,应物兄像蜘蛛一样编织自己命运的网,最后却逃不脱可悲的结局。

《应物兄》立意宏大,意味丰富。通过济州大学成立儒学院的故事逐层展开细节密实,结构庞杂的叙述,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历史变化,揭露出了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峥嵘,初探到了历史的深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如招商引资的引进。李洱的高明是写出了克制和隐忍,写出了分寸和度,借学术争议,借儒释道的不同价值观的认知,不涉政治,没有让笔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批判社会的媒介,知识分子的心灵扭曲与社会变化的道德扭曲,媚俗妥协也显得微不足道,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紧张感,力求客观实际,

李洱说:我写作只是应物象行,在写作之前没有想过刻意赞美或批判。试图用知识话语和信息世界,构建小说叙述新模式,呈现一个时代的“现象界”。

李洱以不冷不热的“反抒情”,不深不浅的揶揄,含糊不清的暧昧,隐而不发的描摹,百变不搭的行走,典章摘句式的对话,引文考据式的讨论,古典文学,西方哲学的交叉、学术日常化表达,好像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戏剧、电影、昆曲、民歌如幻灯片式跳跃,炫技的变幻。而李洱又习惯于艰难的第三人称叙述,对话,到底是谁跟谁在说话,让你一时搞不清楚,反复的分析琢磨,才能捋个大概,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感觉自己脑袋不够用,跟不上趟,打击着你的阅读信心和进度。

读李洱的《应物兄》我不得不放慢速度,有条不紊的缓慢推进,每天只读三、四章节,余下两三个小时消化吸收,整理三百多字的随读随感,来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我逐渐感觉,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反讽,也没有刻意地批判什么,李洱以大水漫灌式的知识灌输,让你应接不暇的接纳、反应、思索、甚至停下来百度搜素关键词来加深理解,就这样越读越慢了。好像在对你说,我就考验你有多大的耐心,用多长时间能读完,读懂这本书?

3月21日

《应物兄》随感(10):小工(是主管扶贫工作的副省长梁招尘的绰号,他也有做一个人民的公仆,愿为民服务当小工的意思),因黄兴到济州投资筹建太和研究院,这个常务副省长必须要出面接见,小工就开始打起他的算盘,把黄兴的投资目光转移到他分管的范围,秘书小李,省、市电视台台长,省水利厅兼畜牧局局长候为贵,双沟村支书记贺玉田,宣传队柴火妞队长组成的宣传团队,在桃都山的开发,广种野桃树,发展野核桃产业链,栽植杜鹃花,形成洛阳看牡丹,济州看杜鹃,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大做文章,树立双沟村脱贫致富明星村的先进典型,用野核桃做“朝珠”,带动慈恩寺的寺院产业发展作为政绩,让黄兴深深惊讶和动摇了投资的方向;

而栾庭玉副省长这头也不甘示弱,秘书邓林,葛道宏校长,费鸣,应物兄也在步步紧跟,眼看黄兴计划投资筹建太和研究院的事情要泡汤,着急了,坐不住了,两个副省长内斗开始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是发展经济,还是弘扬文化……?

而济州大学这头由校长葛道宏为组长,副校长董松龄教授、历史系的汪居常教授、考古系的刘向东教授、史志办的郜扶主任,又引进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章学栋教授、北京智库的唐风学者组成的超豪华阵容“仁德路寻证工作小组”迅速成立,紧锣密鼓地,各方在搜肠刮肚寻根考据,殚精竭虑地出谋划策,一场史上最高级智囊团围绕着黄兴在济州投资花落谁家展开“智斗”,都想独吞GC集团富豪黄兴这个最肥的唐僧肉……?

3月22日

《应物兄》随感(11):“三家归晋?”因黄兴的投资的太和研究院要建在仁德路的原程家大院。经历史学教授汪居常考证原程家旧居,就在铁槛胡同,应物兄也曾在这里居住过,而铁槛胡同区的工程被济州的桃都山集团铁梳子拿下了,而太和研究院就建在这里,这个时候原济大附属医院原院长窦思齐出现了,退休后做铁梳子的私人医生;(他的出现就意味着葛道宏校长要退出了)而原天津南开大学的吴镇教授又和铁梳子的司机很熟,吴镇又和天津的内裤大王陈董很熟,陈董又介入了铁槛胡同区的改造了,要和铁梳子强强联手,共同开发。对外宣传除了北京的胡同,就剩下济州的铁槛胡同,这个历史文化遗产亮点的造势?把原来的健康路改成仁德路,留给黄兴建太和研究院。

而重前拆迁留下的一个土堆,起了有历史文化含义的名字叫“共济山”,意思是说,同舟共济,直挂云帆济沧海,济世先生,济河,医家的“悬壶济世”(指的是窦思齐是医生,古时候有自古医儒不分家之说)佛家的“济度众生”(指的是慈恩寺的释延长大住持)这个名字的含义丰富了,太好了,中国的文化全在里面了。大家和衷共济,振兴儒学,就叫“共济山”了。

铁梳子和陈董的投资公司叫“太和投资公司”,而黄兴的投资专款专用,用在筹建太和研究院。吴镇说了句这叫“三家归晋”,看到这里,我迷糊了,那“晋”又是指的是谁呢?窦思齐院长还说一句话,医生开的处方,能让患者和其他医生看懂吗,药房的医生一个人看得懂就行了——我恍然大悟?李洱这句话,还不是实指社会医疗现象的“药方”,我想起鲁迅的话,社会病了,这个大药方怎么开?谁能看得懂?看懂那个人能是谁?这就是《应物兄》的深机……李洱设得一个又一个“迷”局,何时能解得开?

3月23日

《应物兄》随感(12):陈董(内裤大王)是“搅局”的,他有的是钱,也根本就不缺钱,他之所以参与胡同改造,投资太和研究院,本意就是搞的越乱越好,与现在他信儒学,研究儒学也有关系,所以要介入太和。他说:纵欲多了,自然就无欲了,纵欲也就是禁欲。

陈董的大儿子在美国学的是动物养殖,正好和铁梳子的公司业务对口,回国后安排大儿子到桃都山集团上班;陈董的二儿子随老子喜欢香车美女,就计划安排到太和研究院上班;罗总(养鸡大王)也出场了,要在桃都山养野鸡,野鸡下的蛋,多数是双黄蛋,来供应研究院学生食堂食用,(由于用的高科技基配置的优良基因,所以产的双黄蛋多)还搞什么禽类养殖和深加工,生产“套五宝”的东西供饭店使用;内裤大王,养鸡大王等与黄兴(安全套大王)即将展开激烈的角逐……

侠儒:根据《史记》中《游侠列传》,大儒必有侠之精神,大侠必有儒之情怀。侠与儒其实是想通的,只是分工不同,同朝为臣,文的叫儒,武的叫侠。同为武将,下马为儒,上马为侠等。程先生,应物兄,吴镇教授,陈董等是侠义之人,也就是侠儒了。太和研究院还未建立,都想要进来分一份羹,香港城市大学儒学院蒯子朋教授,吴镇要出任副院长,常务副校长董松龄(研究中日关系的)提议太和研究院使用日本的马桶盖,麦荞先生和陈董关系也很好,他的外甥女在天津工作也是陈董安排的;敬修已以前也在济大出去的,也想回太和研究所工作,还有人文学院的张光斗院长。生物学博士张明亮也想留在太和给子贡养马,所有的人还是围绕着太和研究院,太和没开始建呢,人事安排先得筹建好。

3月24日

《应物兄》随感(13):响水的一声巨响震醒了无数人,无意中“应景”了上海正在“火”的流浪汉沈巍大师,一句“小丑在庙堂,大师在流浪”又火爆了全网,流浪汉都在学儒学,儒学何须复兴?流浪汉都成了知识分子,若是沈大师早出现,我们的应物兄一定加上这一章节;恰恰又“应景”了应物兄说了句“大师不是大师,都是扮演大师”;

北京智库的堪舆学唐风大师,带着徒弟四指,还有清华建筑系的章学栋大师,来太和研究院看风水,把胡同区改造工程指挥部就设在应物兄的老宅皂荚庙的后院。风水学关心的是物理存在和文化存在的和谐问题。这个时候又出来韩国风水大师卢先生,韩国那边已经把风水文化提高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而太和研究院就建在胡同区的原程家大院上,清末民初的时候大户人家的宅子又称为“大观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风水又不好,这些大师们论证来,论证去,这个选址论证出了“S”形,那谁还敢学着大观园造院子?

大师一句话,保管迷倒众生,古今哗然!流浪汉沈大师几句话,瞬间就迷倒了众多女生,一夜间跟宝玉一样受宠,贾宝玉就毁一堆娘们手里,这是真的吧!大师多了,“太和”研究院最后不黄了才怪?不过,小丑终究小丑,大师们仍在扮演大师,响水的一声巨响,“响”过之后,还是响水,流浪汉“火”过之后,还是流浪汉,流浪的心走到哪里不是在流浪……。

3月25日

《应物兄》随感(14):生命科学;华学明是济州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兼生物学教授。生命科学隶属自然科学的分支生物学。华学明的口头禅就是“交配”“交配”,天天研究什么细胞学,遗传学,生物进化方面的东西。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更复杂的动物性而已。济州已经灭亡的蝈蝈(济哥),在华学明的引进培育下,即将培育出新的济哥,济哥终于有了齐人之福了;华学明又和一个合伙人,北京来的雷山巴,雷总把东北的林蛙养殖技术在华学明的帮助下移植到济州,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雪蛤”,并将蛙油生产出女性美容化妆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举两得。

雪蛤膏就是女性喜欢的美颜护肤品,广告词是“道器并重”。齐人之福就是指的雷总同娶了同卵双胞胎姐妹,分别在北京和济州的姊妹花,雷山巴的到来促进“京济一体化”,给济州的招商引资架起了一体化桥梁,也促进参与了济州的旧城改造的工程的进度,也是济州招商引资的“放大招”的成功模式。太和研究院和黄兴的合作模式也要借鉴参照生命科学院和雷巴山的蛙油公司的合作模式。雷总的“齐人之福”与“济哥”“林蛙”移殖模式之间的关联和暗喻指的是什么?华学明说,“模式嘛”,一个略呈小慧,一个略施小惠。一慧换一惠,互惠。”

3月26日

《应物兄》随感(15):“济哥”(蝈蝈,也叫螽斯),是原产在济州的一个物种,所以叫济哥。济哥的研究再生,重新填补了生物学空白,它的重要性相当于克隆技术的出现,引起了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的瞩目,燃起了他们研究让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进行基因组合重新复活的希望,甚至复原远古生物的可能性。济哥的羽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是生物学的重大突破。并起了特别意义的中英文名字“伏羲”“女娲“或“亚当”和“夏娃”。今后,要把每只济哥身上装一个小的芯片,证明它来自济大生命科学院基地。这个学术成果,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来再建一个济哥羽化基地,年孵化十万只济哥,将带来无比可观的经济效益。济哥的复生,不但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还带动了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将进入科学史。

原来的素净和尚也与济哥有着动人的故事,往年济哥在佛塔周围盘旋鸣叫,能再次听到久违的济哥叫声让佛僧们心中清净,心中光明。心中清净即是佛,心中光明即是佛法,济哥的重新复活,相当经过了六道轮回,也是弘扬佛法。到那时济哥在共济山上的佛塔之间草地上跳跃,在智能寺的皂荚树上鸣唱,鸟语花香,百草丰茂,声声入耳。济哥的再生,也是本部作品的最精彩一笔之一,寄托着海外儒学大儒程先生的乡愁,等他落叶归根回济州时能听到儿时的熟悉鸣声,带给程先生的惊喜是乡音,乡情的呼唤;应物兄,华学明等为了迎接程先生这个惊喜,在“济哥”和程先生的老宅“程家大院”下足了功夫,可谓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千回百折,最终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在科学攻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月28日

《应物兄》随笔(16):子贡除了参与济州的铁槛胡同,德仁路改造开发工程外,还要在“太投”所在的桃都山区建宠物基地,开发宠物产品,重点宠物穿戴品的开发,并由初级产品开发上升到智能开发,硬件生产,软体服务,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服务,还将开发宠物交友平台和社区服务,再将这个项目和儒学联系在一起;

双林院士的儿子双渐要引进俄罗斯野山参,要在桃都山设立野山参自然保护区,种上野生牡丹,据说唐诗的牡丹就是桃都山的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为了给山上植被恢复做贡献,带动当地旅游业品牌化;而贵州遵义的张明亮教授和女友小荷愿意在太和研究院养一辈子的马,为程先生养蝈蝈,在太研“洒扫庭除?”张明亮的小名是“小白”,他最崇拜的人物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雄心壮志?写文章的落款总是标明“葵丘”?这是何意……还有栾庭玉的秘书邓林要想当桃花峪县县长?还有文中提到“攲器原理”,需要待解。

3月29日

《应物兄》随感(17):双林院士,是让作者最感动的人物,也是小说中正面突出的人物。双老是我国解放初期,去甘肃玉门研制核武器重要专家组成员之一,毕生精力献身于核工业发展科学事业,是一位有坚定信仰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双老一生为人做事都非常认真,双林院士曾与乔木先生一起下放到桃花峪。双老在下放期间在猪圈旁,不忘坚持用算盘计算导弹运行数据。离开五七高校后,就隐姓埋名献身于长达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大漠,常年与家人无法通讯,妻子死后,双渐归他小姨抚养成人,直到后来有孙女了,也不知道。

搞物理的双老和搞植物学的双渐,因时代的隔阂产生的爱恨情怨,一直没有沟通谅解。以至后来双老来桃花峪时,经常来济州多次潜入济大图书馆,只是为了看一眼来查找资料的儿子。后来双老失忆了,在桃花峪县接受恢复治疗。等双老恢复记忆了,双老是在桃花峪上桃之夭夭,还是大漠深处孤烟直上云霄,双老最后毅然选择了孤身长旅,飞到玉门梦想实现的地方;双林院士在小说中被称为“民族脊梁”,也是作者着重笔墨刻画的民族英雄,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总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默默承担民族的重担。而双老谦虚地说,是他在下放劳动中,挑水时发现了自己,发现自己肩负的使命,不应该成为一个句空话。

双渐被杨县长聘请到桃花峪工作,从事植被恢复和种子收集工作,双渐使从新西兰引进的猕猴桃获得了知识产权,桃花峪也成为中国著名的猕猴桃产区。规划了桃都山地图,画出了山脉,地理和人文,并画出了自己的信念。双渐认为,解决生态问题,只有三条路可以走,全球合作,制度安排,技术创新。按日本“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双渐认为:“天人合一”说,其实是以一种宇宙秩序来证明人间等级秩序的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