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个时代,学者们都在研究怎样的书籍,思考怎样的问题?创作者们都在创作怎样的小说与诗歌?出版人又在筹划着出版怎样的书籍?

我们采访了二十余位学者、作家与出版人,请他们回顾了自己2018年的阅读收获,也谈及了2019年的阅读期待。

对于阅读这件事,相信你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刚刚过去的2018年,你读到了哪些收获颇丰的好书?即将展开的2019年,对阅读又有着怎样的计划和期待?欢迎文末留言与我们分享你读书的二三事。

采写:宫子、徐悦东;本文来源: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我们的阅读之一

做研究的人

1、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读书大致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专业书”,今年着重读了“威廉斯哲学”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这一类,与其叫读书,不如说是啃书。此外的阅读我统称闲读。

第二类是“坐读”书,虽属闲读,书却不是闲书,只是我不求甚解,有一二新知心得就好。读起来还是得正襟危坐,故以此命名。这一类,我读后受益最大的列几本:

G.R.F.费拉里《城邦与灵魂》;张文江《庄子内七篇析义》;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上、下)》;尤金·罗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丹·琼斯《金雀花王朝》;保罗·科利尔《战争、枪炮与选票》;兰德尔·柯林斯《暴力》;包刚升《民主的逻辑》;卡洛·罗韦利《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彼得·盖伊《现代主义》。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第三类是闲而又闲的阅读,可称之为“卧读类”。并不是书的分量不重,只是读来不那么费力。这一类也推荐几本: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弗里曼·戴森的《天地之梦》;塞巴斯蒂安·哈夫纳《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

2、任剑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2018年,除去随兴所至的漫读,在专业方面对三本书做了深读:

《国王的两个身体》,论述的是中世纪晚期神性化国王的问题;《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对日本的二战责任之所以流失的分析精深独到;《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让人对激进主义的精神提振极限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2019年,我想研读几本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及列奥·施特劳斯的讲课实录、美国国父的著作集等等,以便深入思考和求解现代建国的理论问题。

3、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评人、专栏作家

朱迪丝·施克莱的《平常的恶》,它会让我们为即将大量涌现的“次级文化”做好准备;刘统的《战上海》,以极为详实的资料,展现了大上海如何在各种时代关卡中突围生长;徐则臣的《北上》,用一条河流写下一个民族的秘史。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4、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翻译家

我属于“职业读者”一类,所以在阅读范围上可能有些倾向性。

中国文学:贾平凹的《极花》、王安忆的《考工记》、张悦然的《茧》;非虚构方面有阎连科的《田湖的孩子》、李敬泽的《青鸟的故事》和《会饮记》,都是好作品。开年准备读一下李洱的新作《应物兄》。

外国文学:加莱亚诺的《火的记忆》、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勒克莱齐奥的《变革》。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国内在社科方面的书籍比较缺乏佳作。所以如果我要推荐,有以下几本:吕西安·若姆的《托克维尔:自由的贵族源泉》,布尔迪厄的《世界的苦难》,乔治·杜比的《布汶的星期天》勒庞的《乌合之众》。

5、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只谈谈2018年读的几本闲书,主要是小说。

罗特的《拉德茨基进行曲》,讲述那个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奥匈帝国的事情。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还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设计精巧,人情味十足。但也读了他的《白夜行》、《单恋》等几部作品,却并不都是这么有味。

村上春树的《1Q84》不知何故没有读进去。

哈金的《战废品》、《池塘》和《新郎》等小说笔触都相当冷静甚至是精练的白描,但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悲哀,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与作者同龄的中国人。

林奕含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一度让我被悲凉之水淹没。

6、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2018年,好书不少,有两本书研究美国建国的书几乎同时出版,互相对读,相“读”益彰。

一本是《美国秩序的根基》。从希伯来传统、希腊传统、罗马传统,到基督教、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传统,再到美国殖民地时期的融合发展,最后是美国建国的构思。如此纷繁复杂的文明、思想的源流、发展、碰撞、变迁,作者提纲挈领,要而不繁,重点突出,举重若轻。

另一本书是《阿尔比恩的种子》。这本书与上本书完全不同,从民俗的角度切入,从吃穿住用到阅读、语言、性观念性习俗等方方面面对“美国”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作了详尽分析。以往有关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思想、观念的作用,本书则为人们打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7、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2018年,苏力的《大国宪制》和施展的《枢纽》对于增进我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及其制度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启示。

2019年伊始,我又关注了英国学者奥兰多·费吉斯的著作《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其中有关俄罗斯传统农业社会与欧洲现代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在我看来也是反映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心态的重要借鉴。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8、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阿根廷学者皮耶尔保罗·巴维里的《希特勒的影子帝国》,把纳粹德国对西班牙内战的干预以及英法等国可耻的绥靖政策放在经济运行的背景里加以讨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在整体的时代氛围下,对现代历史中那些最重大事件的评述仍在相当程度上为保守思想所占据,因而像索菲·瓦尼希的《为恐怖辩护: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或死亡》就只能居于边缘位置,要把这样的书译介给国内读者恐怕需要更多一点的勇气。

最后,作为正在兴起的一股史学潮流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朱羽的《社会主义与“自然”》也将毛泽东时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新带入我们的视野。

9、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2018年的新书很多,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先刚于2015年翻译出版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全景的上帝视角展现了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浩瀚与博大。

吴功青的《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力作。

另外很喜欢悬疑经典《双峰》,所以读了《双峰:神秘史》和《双峰·最终档案》两本周边书,汉译制作出人意料的精良,读来非常过瘾。

2019年,准备阅读丁耘翻译并修订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专业之外,准备读漫画版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克苏鲁神话》、《巷说百物语》,还有克拉克、菲利普·迪克、舒尔茨等人的小说。

我们的阅读之二

写小说和诗歌的人

1、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

我这一年的深度阅读大都和研究有关:重读了冯至的《杜甫传》、2卷本的《穆旦诗文集》(增订版)、《昌耀诗文总集》包括燎原的《昌耀评传》。

另外还读过奥登的《染匠之手》(胡桑译)、《希尼三十年文选》(黄灿然译)、米沃什的《冻结时期的诗篇》(林洪亮译)等诗文集,也读了英文版的由伊利亚·卡明斯基编选的一大本《ECCO世界诗选》,并从中译过一些。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接着准备读一本新出版的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林德尔·戈登著、许小凡译)。我自己编译的《没有英雄的叙事诗:阿赫玛托娃诗选》前不久刚出版上市,希望它也能成为给读者带来的新年礼物。

2、凌越,诗人、译者

美国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的《所有我亲爱的人》、加里·斯奈德的《砌石与寒山诗》和《斧柄集》、史蒂文斯诗选《观察一只黑骊的十三种方式》、希尼自选诗集《消失的岛屿》。希尼显然是今年外国诗歌出版的一个热点,希尼作为诗人的形象在中文世界将会有一个全方位透彻的展示。

河南大学出版社今年出的《菲利普·拉金诗全集》和《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也颇为引人注目。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至于说到对2019年外国诗歌出版的期待,我首先想到的是钟国强翻译的《桑德堡诗选》,我以为钟国强是香港最杰出的几位诗人之一,他的诗细腻、扎实、敏感,就是放在大中华诗坛的背景上也足以媲美内地和台湾最优秀的诗人,因此对于他的翻译就格外有了一种信心和期待。

3、张楚,作家

作为职业写作者,2018这一年想得多写得少,出版了小说集《中年妇女恋爱史》。这是一本我很喜欢、也是我销量最好的作品集。

作为职业阅读者,尽管干眼症时犯,仍阅读了大量小说,尤其是中国作家们的小说。无论如何,这是段美好自知、冷暖自知的时光。

王咸的《去海拉尔》,既有日常生活的隐晦暗涩,也在罅隙处透出散淡之光;张惠雯的《在南方》,领略到她书写微妙幽暗的情感之时的玄妙与耐性;孙频的《松林夜宴图》,展现了一名作家的变革之路;李宏伟的《暗物质》,对先锋意识和小说技术的追求显示了这代作家的信念和偏执;南飞雁的《天蝎》对世相小说和官场小说进行了有趣的结合。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黄昱宁的《八部半》,对城市小说题材进行了某种不自觉的拓展;斯继东的《白牙》,是作家从稚嫩到成熟的典型标本;艾玛的《白耳夜鹭》,让我感受到了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纯美;弋舟的《丁酉故事集》,用理解个人的方式来理解万物;蔡骏《无尽之夏》,用悬疑小说的方式讲述了自我救赎之旅;徐则臣的《北上》,在小说结构和历史表达上的探索让我相信他能抵达更神秘的远方;李洱的《应物兄》只读了部分,却足以让我心生敬畏……

之所以将这些书籍的名字和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是因为我对那种纯文学已死或中国没有好小说的说辞彻底厌倦了。

那些不读书的人,或者读不懂书的人,总在强调文学的式微和死亡。他们永远不会知道,那些一心一意在小说之路上探索和行走的人,发出了如何的光亮和热度,唱出了如何美妙的歌声。

4、任晓雯,作家

近年读书的趋势,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精。围绕自己的写作和问题有意识进行阅读。2018年的阅读,和前几年一样,主要是学习《圣经》,翻阅中国古典文学和重温西方古典文学经典。为了保持语言感觉,我每天读点中国古典文学,今年开始精减到《聊斋志异》和《金瓶梅》两本书反复看。

因为这一年我主要在写作短篇,所有对西方经典的阅读以短篇为主,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康纳、契诃夫、辛格、巴别尔、马尔克斯、海明威等。

这一年最大的阅读收获是重新发现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他现在成为我最热爱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我二十多岁时,就已读过书店里和旧书摊上能够买到的所有辛格作品。但四十岁了才能够热爱上他。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2019年,一是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继续深读,完成已经写了二万多字的阅读笔记;二是按照自己制定的长篇小说书单继续重温经典。因为2019年我将开始写作长篇。

5、张定浩,文学评论人、译者

2018年,出版了两本书——《取瑟而歌》和《竭尽全力的轻盈》,为此做了不少场次的读书分享和交流会,也因为工作原因应邀参加了其他一些文学活动,去了很多城市,喝了很多场酒。

这一年最满意的是终于把耽延多年的丁尼生《悼念集》初译稿完成了,或许能在2019年问世。同时在2019年待付梓的还有《孟子读法》,是对《孟子》全书的逐节解读。

2019年的计划与期待,首先是让自己空下来,回到一个普通读者和写作者的样子。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恰好是晴天,诸事暂了,遂把乱糟糟的办公室好好清理一番,坐在书桌前,看着手边堆放整齐的一直想看而未看的新书,如同面对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日子,心里有一种喜悦。

6、陈以侃,译者

2018翻译了三本书:《毛姆短篇全集第二卷》、汤姆·麦卡锡的《撒丁岛》、改写莎士比亚系列里的《寻找邓巴》。

2018年年末卷起裤脚管踏入了理查德·艾尔曼的一本文学评论集,他的王尔德传和乔伊斯传对我还是意义很重大的,只是那些评论学问太精湛,目前译得很蹒跚。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2018年有一点新鲜,理想国和毛姆太受爱戴,于是在春夏之交,派我坐了好几趟长途高铁去代受好评,对于任何一个还把自己当回事的著译者,这寥寥无几的抛头露面几乎就跟出门喝趟酒一样,第二天醒过来就忘了,但对于一个拙于言词的社恐来说,任何一次在生人面前说话都可以瘫痪我前后大半个月。

可就像财务极不自由却非要辞职翻译写作,我又很自不量力地认定对话是文学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没关系,那一通奔波磨砺的说话技能正好可以用来在年末说服高利贷派来的打手,让他们相信我2019一定会非常高产。

我们的阅读之三

做书的人

1、楚尘,楚尘文化创始人

2018年,我把自己的阅读时间几乎都给予了南美作家,我很喜欢科塔萨尔和波拉尼奥的作品。《跳房子》我几乎每年都要拿出来翻翻。

阅读之余,我也一直在琢磨波拉尼奥的阅读胃口,花了一点时间之后,我发觉他特别欣赏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这位作家的作品在欧美影响很大,我买了他六部作品的版权,2019年春天会陆续出版。我还在关注乌拉圭国宝级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作品,有望引进几部他的代表作。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此外,我还幸运地获得了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十部作品的版权,他其实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生写过两千多篇作品,国内八九十年代出过寥寥几部,之后就无人问津了。但他影响过很多中国作家,尤其是那篇著名的《傻瓜吉姆佩尔》。他在中国出版界完全被低估或忽略了,我有一种捡漏的感觉。

虽然近十年来,出版业一直被唱衰,但我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愿意把时间交给文学的读者,那么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就值得继续踏踏实实做有价值的内容。

作为文学出版编辑,尤其在乎小众图书的市场接受度,像《风格练习》这样一部实验作品,年初出版,发行十个月后也必须重印,说明读者的需求在持续多样化。

这一年里,遗憾的依然是自己读书的时间不够,因为从事文学出版,业余就喜欢看些非虚构作品,印象深的像《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一本研究抗战初期中美外交的巨著,还有台译本《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这本以老外视角看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书太有意思了,时时勾起诸多场景式记忆。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回首总结2018,乏善可陈;庆幸的是,踉踉跄跄,总算是度过了这一年,进入2019。

2018年我们出了一点书,没有特别的亮点,但还是坚守了启蒙编译所的出版宗旨。我们出书少,不能像别家评选十大好书,评选了五本,大致能体现启蒙编译所的出版特色。《启蒙观念史》《科学之魂:爱因斯坦、海森堡、波尔关于不确定性的争论》《叛逆精神:乔布斯与苹果企业文化》《平等不公正》《“爱国的”独裁者:佛朗哥传》。

2019年,有好些出版计划希望能实施,有些选题希望能顺利出版。

4、卞清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就准备推出一个三国人物子系列。比如即将上市的《国之枭雄:曹操传》,这是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的作品,也是西方世界唯一的一部曹操传记,其最大限度还原了曹操的真实面貌,非常值得期待。

我个人的阅读兴趣与编书有关,从时间段上讲,目前也集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

其他相关的,比如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甚至《晋史》《三国志》《世说新语》,以及释慧皎《高僧传》等著作,也想尽量翻一翻读一读。我是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最爱《庄子》,新的一年也还会继续读的。

5、周彬,北大出版社

2018年,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印象深刻,由此我们推出的加里·纳什代表作《美国人民》,让读者透过现实怪相,重新反省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美国;而即将出版的《世界政治》《穿行社会》,则是我们对当今时代的更为深切的探索。

看中国,我们同样不能脱离这块土地的真实语境,而一味标榜远在云端的理想国。也许曹林《时评中国2》的副书名“用静能量对抗狂热”,刚好可以成为我们应对这个时代的注解之一。而本质上,我们看人。当儿童教育成为全民狂热,我们是否愿意冷静地追溯《不平等的童年》;当教育改革迈入深水区,我们又该如何对应裹挟所有人的《文凭社会》。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诗渐微的年代,洪子诚老师把《阳光打在地上》,让我们重新找回内心的温暖;在抖音弥漫的日子,吕正惠先生带我们“在CD中流浪”,周志文先生陪我们数《冬夜繁星》;在电影被资本攻陷的当下,幸好有毛尖同我们走过《夜短梦长》。在苍白现实里坚守诗意生活,是培文引以为傲的品格。很快,我们就会看到曹文轩笔下如梦如幻的《甜橙树》《火桂花》。

此外,谢冕老师毕十年之功写成的《中国新诗史略》,是对经典的回望,也创造着新的经典。串联起戴锦华学术脉络的三部经典《隐形书写》《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则是我们对学术与学人的深切致敬。而在邱华栋的《金瓶梅版本图鉴》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经典与现代意识的全新结合……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意犹未尽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我们采访了20个读书人,收集了一份岁末年初的私人书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