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约一个周的时间,朋友圈里诸多的感慨莱阳师范的消失。起因是一张照片,莱阳师范的牌子被摘下,新的莱阳市文化路学校挂牌,也就宣告着莱阳师范正式地退出了历史。如果说几年前的与蓬莱师范合并至蓬莱其实莱阳师范已经没有的话,给曾经莱阳师范的学生们有着心理慰藉的是,那个校园还在,那个牌子还在。还可以回到学校去看一看,去寻一寻那熟悉的小路与光斑下的故事。自己也是有着诸多的感慨的,只是又好象是无从说起,说什么呢?心中一直是有着酸楚的,就象当年自已自己离开工作了15年的学校(而这个学校又恰是自己小学时上学的学校)一样地,很不是滋味地,没有过多的言语可以描述,就是“不舍”。自己结婚后的集资房,孩子出生在那里,又长大至十五岁时,卖掉了,也是那个滋味,就是“不舍”。莱阳师范,于自己,就如同长期工作过的学校与居住的房屋搬离后的滋味,就是“不舍”。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2014年同学小范围聚,于莱阳师范拍摄)

天气有些阴,思绪也飘零。时光总是在穿梭,那些光影之中也总在不断地变幻,不可能一直保留,总在更新,自然地规律。存在着有存在的必然,失去也是历史的发展。又有何“不舍?”到底不舍的是什么?夹杂着细蒙的雨丝,仿佛织出了更多的惆怅。莱阳师范于自己,比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第一个房子所经历的时间都短,甚至那个时候自己是那样地小,想想也就是现在的初中生的年龄(周岁15-18岁),包括学校里的人与事,想起时真要忆起时,总是想不起来。同学在热火朝天地说着某某故事,某件事某个人,很奇怪地,“我怎么一点儿不记得了?”“我怎么一点儿不知道呢?”算一算,毕业已是28年了,更是记忆甚少。自己班级的同学还能记得名字,有的还要想老半天,亦或是被提醒才恍然。邻班的同学一点儿不记得了。本就不是好记之人。如此,又“不舍”什么?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记得有一块校志碑,记得哪个地方还刻有马龙湖校长的名字,照片是2017年毕业25周年聚会时于7月23日回莱阳师范一看时同学所拍。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这几个字记得。也记得第一次入校的情景,爸爸妈妈去送的,那是自己第一次离开家住学校。在宿舍里,妈妈还把箱子平放,盖了块纱巾,结果晚上的时候被当时的班主任黄亚林老师不指名地点了,摆放有要求的。尽管没有指名,但我知道是说我,我当时听着立即就脸红了。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过批评的自己,觉得大家都在盯着看。开始了自己整理床铺、自己赶着时间去洗刷、自己被早早地铃声打起而急火火地整理穿运动服在天不亮的时候去跑早操(变化大的莱阳,年前去莱阳开会,偶然车走过,记得那座桥,问可是通往农学院的路,回答肯定,天天从那里跑操)、自己打算着能吃多少饭而买饭(第一次买馅馒头,对二两、四两没有概念,买多了,确实好吃,撑得不敢动弹)……“不舍”的是这些这么多的第一次,让自己从一个被照顾的孩子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舍”这份蜕变的岁月。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这棵玉兰已经长到整个四层楼那么高了。当年只在一楼处挡不到窗户。我的宿舍就在三楼,能看到。下面照片中的这条路的旁边就是自己的卫生区,卫生区承包到人的,那棵树下,差不多是手扑罗出来的,才不会被扣分。宿舍的摆放是有着各种的规定,记得“砍”被,方方正正地,被扣分了说是床沿不齐,回去看看怎么看怎么没毛病,只是比比同学的,确实是没有那么挺得比直。就象自己每个周的练字作业,自己其实是很认真地写了,却总是写不好,那些毛笔字老师教得起笔顿笔地,一点儿地照着写看着还像,几笔连到一起就变样子了,每个周都要交作业,每个周都愁。只觉得当时要学得真多,要学习五线谱,好在自己小学初中时都学过简谱,倒是不难;要练琴,弹琴这个事儿于自己也是,学会容易,弹好就难了,每次考试的时候,老师在旁边坐着,倒是不紧张,只不过总是没有高分;有着各种的活动,象体育,虽然自己是从来没有参加过……原来自己学过那么多,样样都是学过了,也被逼着练过。概现在所成的那种“认真”“坚韧”等品质就是在这么多的“学习”与“逼迫”中不知不觉中锻造出来的吧?“不舍”的就是经历、体验,在若干年后的积淀成习。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很多同学记得荷花池,现在那里的荷花池已经看不到了。在进校园西边处,是个小花园,有假山,有荷花,也是常去,还是没有多少记忆。这片紫藤自己记得深,那是自己第一次认识,又恰在之后有个电视剧《紫藤花园》,便对这处增添了诸多的那时并没有多少体会的所谓的诗意。穿过这里是学校的图书馆,那里是自己最常去的地方。拿着借书证,去借书、还书。那个时候看书特别快,不知道借什么,就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借。近代、当代、国外的小说,几乎看个遍。只看小说,象诗歌,也试着借了抄下来背一背,甚至模仿着也是写过,终是年少时的好奇而已。借了学校的还去校外借,出校门的西边有个借书亭,交10块还是20块的押金,租书看得就更快了,周末的时候,能全天候地待在床上,直看得天昏地暗,饭是同学帮着捎。几乎看遍了当时流行的象琼瑶、席幕容的还有个台湾的记不起名字了,只是现在要说起书名,还是记不起来内容。门外的大柳树也记得,树下有个修鞋的,是个残废人,鞋都是在那儿修的。内容不记得,穿过的衣服与鞋也不记得,那个地方那些书记得。“不舍”的就是这块地儿载着自己的岁月,是那岁月的见证。

再无“莱阳师范学校”,不舍

2017年回学校看的时候,门等处都贴着封条。但这些树却是如此地粗壮与葱茏。现在名字没有了,但这块地还是在的,这些树还在。依旧有着空落落的感觉,“不舍”的还不仅仅是这块地,这段岁月,细细地想来。“不舍”的是莱阳师范独有的教育模式,在可塑性强的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严谨的治学精神、立体的道德培养,锻造了一批批莱阳师范学子的完整的情态、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莱阳师范毕业生独有的“精神长相”。

“不舍”,莱阳师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