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長平之戰,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什麼?

長平之戰,這是大家都比較熟知的戰役,之所以熟知是因為成語"紙上談兵"的緣故,而絕大部分人對長平之戰的瞭解也僅僅侷限於"紙上談兵",對戰爭的緣由、背後、細節、戰略意義以及除了秦趙兩國外其餘各國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均不太瞭解,所以小編就為大家深度解析一下長平之戰。

解讀長平之戰,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什麼?

從某個方面來講,當秦國離間趙王和大將廉頗,使得趙括替代廉頗時,趙國的大錯就已經鑄成。當秦國面對廉頗的銅牆鐵壁時,逐漸由主動的攻勢變得被動了,再這樣久攻不下,必然會造成國內輿論的壓力和財政軍事的吃緊,於是離間君臣成為了上上之策。秦國便派出細作於趙國,造成一種批評廉頗防禦主義的輿論,並大肆宣揚秦國最怕的是進攻主義的趙括,對於剛上任的趙王來說無疑戳到他與廉頗之間的隔閡之中,於是陣前易帥,造成了趙國之完敗。

解讀長平之戰,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什麼?

長平之戰的次年,因為趙國的全軍覆沒,導致了趙國國內人民的不滿。趙國領導階級對長平之戰的完敗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於是又重新執行了一系列的內政外交的政策。在國內,君與臣和將與相的關係又恢復到當時將相和的氣氛之中,這大大地緩解了內部矛盾。

在外交上,趙國加強對合縱事宜的開展。借魏國使者來訪之機,與魏國達成合縱之盟約;派虞卿出使齊國,與齊商議合縱之事;還將靈邱之地送與楚國春申君,以此與楚修好。至此六國也學會了休慼與共的道理,終於在六國之力的作用下,秦國戰敗於趙國邯鄲城外,趙國才免於被提前滅國的危險。

解讀長平之戰,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什麼?

在長平之戰中也產生出了"紙上談兵"的典故。趙括之人只知兵法上的死知識,在實際戰場上卻不懂得隨機而變,兵者詭道也的道理。當他到長平之後,將大將廉頗全力防守的作戰方案改成了冒險進攻,最終直接導致趙軍四十多人被坑殺殆盡,而他自己也落得個萬箭穿心而死的悲慘結局。

若趙括能將書中兵法在實際戰鬥中隨機運用,少空談書中之兵法,多做一些實際的調研,想必長平之戰的悲劇可能會避免。現在,對於"紙上談兵"的事,很多人還是會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出現。就像趙括那樣,僅侷限於書中的死知識,而殊不知,事情都是發展的,必須結合實際來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