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盾艦"代表的是一種超越性的軍事技術,具有稀缺性

冷戰中的蘇聯從來沒能發展出與"宙斯盾"對等的系統,儘管他們在一系列技術上曾經有過較為接近的時刻。

長期以來,"盾艦"代表的是一種超越性的軍事技術。這類軍事技術在資源角度上註定是稀缺的。事實上,雖然目前"盾艦"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呈較大的擴散態勢,但就嚴格意義而言,即便是1980年代水平的"盾艦",目前世界上也僅有美國、中國和作為整體的歐洲掌握其核心技術,能夠建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盾艦。冷戰中的蘇聯從來沒能發展出與"宙斯盾"對等的系統,儘管他們在一系列技術上曾經有過較為接近的時刻,但遺憾的是,這些技術在工程實踐上並沒有被整合到"宙斯盾"系統的效能水平。隨著蘇聯的解體,國力衰弱的俄羅斯在軍事技術的發展上呈一種明顯的減速趨勢。時至今日,他們或許能夠發展出1980年代水平的"盾艦",也就是早期型"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艦載系統的能力,但"盾艦"的奧妙在於其強大的技術包容性和可升級性,這種遲到的能力已經毫無意義。這就好比,1906年的"無畏"級和1945年的"依阿華"級都可劃入"無畏"艦的艦種分類,某些最核心的理念也沒有變化(即全艦統一火控的同口徑主炮),但兩者的作戰能力卻在技術的時間性發酵中變得不再有可比性……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圖為蘇聯海軍"巴庫"號載機巡洋艦上裝備的"火星-季風"大型無源相控陣雷達

軍事鬥爭中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誰掌握了稀缺性的軍事技術資源,誰就能夠在優勢競爭中獲勝,使自己在包括但不限於軍事的各類領域受益。從歷史上看,大國權力轉移包括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技術變遷是推動和影響大國軍事競爭的重要因素。自19世紀中後期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技術創新不斷加速,對軍事領域產生的影響愈發深遠。20世紀上半葉,"無畏"戰艦、航空母艦、潛艇、鐵路、裝甲機械化部隊和戰鬥機、轟炸機、防空雷達等新技術在海上、陸上和空中的應用推動了主要大國在一戰前和兩戰期間的兩輪軍備競賽。

冷戰時期,美蘇軍事競爭的重點領域包括戰略力量競爭,圍繞歐洲展開的陸上軍事競爭,以及從歐亞大陸邊緣向遠海擴展的海上軍事競爭。在軍事競爭需求與國內外動員程度長期穩定的背景下,研發與應用新技術成為競爭的主要動力。在戰略武器競爭上,核武器及其運載和投送工具不斷髮展升級,最終形成了基於"確保相互摧毀"和"三位一體"的戰略力量的核威懾。在常規力量競爭方面,導彈武器全面進入陸、海空三軍戰鬥序列;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防空和反坦克導彈,通用和武裝直升機成為機械化部隊的骨幹;空中力量不僅進入噴氣時代,作戰飛機的性能也朝多用途方向發展,形成較為明顯的代際區分;通過核潛艇與航母和導彈的發展,海上力量在動力與打擊能力上也進入核時代。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英國皇家海軍的45型防空驅逐艦——歐洲"盾艦"的典型代表

冷戰中後期,電子計算機、衛星定位、精確制導、隱身技術等新技術革命的成果更加深入地被運用到軍事領域,全面進入戰役和戰術層次,推動了新軍事革命。美國在這輪技術革命中處於主導地位——"提康德羅加"級和"阿利.伯克"級兩型"宙斯盾"艦就是其典型產物。為了掌握宙斯手中"埃癸斯"之盾的神力,美國海軍乃至美國政府幾乎傾舉國之力進行這項工程。"宙斯盾"系統的工程化歷時14年,若要從1959年開始研發的"提豐"(Typhon)系統算起,整個時間跨度則長達24年。累計耗資達1700億美元(按1983年幣值,摺合今天約2萬億美元,相當於198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5%)。但這一切是物有所值的。"宙斯盾"艦的出現標誌著冷戰中的美國海軍在制海權能力上獲得了對蘇聯紅海軍的深度優勢。這使其在越戰後恢復信心,並藉助里根時期的資源力度,在與蘇聯的軍事競爭中獲得強勢地位,不但最終在1980年代末徹底打贏了冷戰,也奠定了其後冷戰時代持續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軍事霸權的基礎…….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埃癸斯"究竟是用來進攻還是用來防禦的?這恐怕是很難有人能說清楚的事情

在不斷的創新驅動中,今天的"宙斯盾"艦與1980年代的"宙斯盾"艦在能力上產生了巨大的飛躍,依然是一種超越性的軍事技術。這一點,僅從目前美國海軍不斷對"宙斯盾"的基線版本進行升級,並且致力於大批量建造最新型伯克3"宙斯盾"艦的舉動就顯而易見——美國海軍仍在試圖通過對"宙斯盾"艦的現代化來維持其海洋霸權——這是盾艦價值在當今世界的明確體現。但也正因為如此。"盾艦"也成為了中國這類有志於崛起的大國,必須要打破的一種壟斷,必須要掌握一種軍事競爭能力。至於這其中的原因即簡單又複雜。從簡單的層面來講,國家之間的軍事競爭永遠是國際關係的常態。

掌握"盾艦"的奧秘,並在一定規模上擁有"盾艦"艦群,自然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軍事競爭能力乃至國家的整體國際地位。但是在更為深入的層次上,也就是在攻防理論的視域中來看侍盾艦問題,事情又遠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武器了。"盾艦"本身具有明確的攻防模糊性。是典型的攻防一體化的武器系統。

這就如同在古希臘神話中,菲斯托斯為宙斯打造的"埃癸斯"之盾,不僅僅因為"阿瑪爾忒亞"的羊皮而空前堅固,更因為裝飾其上的蛇髮女妖美杜莎之頭成為了一件可怕的武器——凡是看到美杜莎眼睛的敵人,都會化作石頭。"埃癸斯"究竟是用來進攻還是用來防禦的?這恐怕是很難有人能說清楚的事情。"盾艦"同樣如此。但微妙的是,這種模糊性又因掌握"盾艦"的一方,其所面臨的軍事競爭態勢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傾向性:如果對手軍事上較為強勢,"盾艦"的防禦性質就會較為突出;反之,則"盾艦"的進攻性質就會較為明顯。這就意味著,攻防理論視域下,"盾艦"的質量和數量對於中國來講是決定國運的變量之一。

中華盾艦沉思錄——軍事競爭與攻防理論視域下的“盾艦”

攻防理論從軍事能力這一視角來解釋國際政治中的戰爭現像,認為,當防禦處於優勢地位時,戰爭不容易發生,大戰能夠得以避免;當進攻佔據優勢地位時,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所以控制國際和平的關鍵在於大國之間彼此所掌握軍事的資源是否能夠攻防平衡。事實上,在攻防理論中,攻防平衡是整個理論的核心。若攻防平衡發生變化,直接影響雙方的進攻或防禦地位,影響到戰爭的可行性。而攻防平衡最關注的是成本比率問題,即"進攻方的武裝力量與防禦方的成本之比"。即若防禦方在軍事資產上投資X,那麼進攻方需要投入多大的Y才能獲得收益。

攻防平衡即為Y與X之比。比率越大,就愈有利於防禦;反之,則有利於進攻。可以將其定義為"一國為抵消對手的防禦投資而必須在進攻上投入的資源總量"。更重要的是,觀念因素也被引入到了攻防理論中,認為不僅僅攻防平衡的實際變化會對戰爭的發生與否產生影響,而且人們對攻防平衡是否發生變化的認識也會對戰爭的發生產生影響,其作用甚至大於前者。此外,軍事指導思想、國家的社會結構甚至外交因素也都被包括到攻防平衡理論中,認為攻防平衡是"軍事、地理、社會和外交因素的總和"……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