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女性”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 在一個女性地位極其之低的國家,居然第一個把公民身份授予給一位女性機器人,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 諷刺。 這是因為,數字化大潮已經來襲。

人才地圖|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而在幾天前,10月19日,谷歌研發的智能機器人AlphaGo Zero,以零人類經驗,自我訓練的時間僅為3天,對弈490萬盤,以100:0的戰績擊敗前輩。 機器人已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再往前幾個月,7月8日國務院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計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1萬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10萬億,政府已經把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建議。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以“發展數字經濟”為主題,在國家領導人致辭,以及李彥宏、馬雲、馬化騰的講話中都談到了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突飛猛進,一場數字革命正在全世界範圍內風起雲湧,它將開啟繼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與信息時代之後的一個全新的智能時代,從而帶來人類歷史上第4次工業革命。

1. 數字化轉型勢不是選擇,而是唯一出路

截至2016年,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 2017年上半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3萬億元,是美國的兩倍多,佔全球的1/3以上。 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增長接近19%,佔到GDP比重30%以上。 這說明,數字化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李彥宏說,互聯網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 由於人工智能可以承擔很多知識型的工作,根據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調查,人工智能到2060年前後有50%的概率完全超過人類。 因此,人工智能會對勞動力結構帶來巨大的改變: 一是削減部分工作崗位,二是催生出全新的就業機會,如視覺工程師、自然語言處理、算法工程師等。 麥肯錫預測,中國有3.94億全職人力工時受到人工智能的衝擊。

總的來說,數字化已徹底重構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任何組織都必須要成為數字化的組織,才能應對各種挑戰。據IDC預測,到2018 年,全球1/3的行業領導者將被全面執行數字化轉型戰略的競爭對手顛覆,因此有66%的CEO把數字化轉型當作公司戰略的核心。 數字化轉型 勢不是選擇,而是唯一出路。

孫振耀:企業數字化不是選擇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相約領教工坊2019年會】 (2017年我們就提出了“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而是唯一出路”的觀點,2018年國內外一些知名諮詢機構開始研究數字化轉型,2019年孫振耀提出“企業數字化不是選擇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的相似觀點。)

2.數字化轉型下,人才管理需要“進化”

數字化時代,企業的發展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 陳春花教授指出,數字化時代具有兩大特徵: 一是時間軸大大縮短,企業壽命、產品生命週期、爭奪用戶時間窗口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縮短,各個行業被重新定義; 二是斷點、突變、不連續性、不確定性,使得商業環境和商業競爭從可預測變成不可預測。 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到新大陸。 因此人才管理也必須做出改變。

彭劍鋒認為,需要改變過去在牛頓思維體系的管理模式,代之以量子思維的管理新範式: 從權力驅動轉向使命驅動,強調協同而非分工,強調價值約束而非制度約束,鼓勵創業者心態,尊重並激活個體價值,持續變革與創新,構建動態有序的聚變式成長組織。

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挑戰是數字化人才的短缺。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總數5萬多人,但人才需求量達百萬以上,供需比嚴重失衡。 儘管許多企業對於人才求賢若渴,但對於如何識別、選拔、任用、培養、激勵及留住這些人才卻一籌莫展,許多企業對數字化的理解仍有待加深,原有文化的束縛尚未解除,造成人才難以融合。 一些企業從互聯網公司高薪挖來了數字化人才,結果組織融合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很多人很快就離職了。

為了建立新的數字人才儲備,企業必須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企業需要什麼樣的數字化人才? 在哪裡能夠找到他們? 怎樣才能吸引並留住他們? 現有的員工需要培養哪些技能才能跟上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3. 企業急需哪些數字化人才?

首先需要一位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首席數字官(CDO),他需要扮演數字變革者、戰略伙伴、創新預言家和問題協作者等多重角色(如下圖)。

人才地圖|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此外,還需要大量的數字化技術人才。BCG認為,有6個領域的核心數字化人才對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如下圖)。

人才地圖|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數字化技術人才需要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在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中,因此要求他們既具備數字化的知識和技能,又要熟悉行業的業務模式及流程,還需要具備用戶同理心、不懼失敗、行為鏈、共享心智模式等素質。

4. 內外並舉:數字化人才的獲取

4.1 吸引海外優秀人才

美國的AI人才數量有85萬,為中國的17倍,美國資深AI人才是中國的30倍。由於資深的人工智能人才短時間難以培養,BAT等企業紛紛在硅谷、西雅圖等地設立研發機構,吸引海外AI領域相關人才。

4.2 在人才礦山淘金

從目前的人才供給市場來說,高品質的數字化人才數量不足,造成了當下“人才礦山”的局面,企業必須大浪淘沙,深挖三尺,才可能覓得合適人選。就像衛哲說的,你要招一個願意給1萬的人,從3000-4000收入的人裡去找。這就要求企業注重僱主品牌的建設,還需要掌握識別高潛質人才的方法和工具。

4.3 打造“人才生態圈”

企業要成為產業人才的源頭與基地,打造人才生態聯盟。一方面,企業通過與高校、合作伙伴、客戶合作,為產業輸送優質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以培養者、認證者的姿態出現,始終佔據行業主導地位。比如華為2015年實施的“沃土開發者使能計劃”。

4.4 讓世界為我所用

數字化時代,勞動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僱傭走向聯盟:非正式、非全時、短期性的工作方式日益流行。企業可以通過聘用自由職業者等方式來“借用”,使用而非擁有,就像張瑞敏所說: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

此外,針對數字化人才流動性高的特點,企業可以為離職的人才迴流敞開大門。這種變化,將使招聘人員將成為求職者關係的構建者和管理者,而非繼續專注於人才搜尋和篩選。

5. 深度挖潛:數字化人才的盤點

如果能從內部選擇合適人選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領路人,也許是更加正確的選擇,因為他們熟悉企業業務和氛圍,瞭解數字化基礎和推動難點,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企業內部開展人才盤點。

5.1 行動學習建模

人才盤點首先離不開勝任力模型。目前流行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傳統方式建模,行動學習式建模和快速建模等類型,這3種建模方式的具體差異如下圖所示:

人才地圖|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企業應該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建模方式。而對於數字化轉型中的企業,行動式學習建模則更為合適,它能夠加深員工對企業戰略的認識,產出的模型成果也更具行業特色和企業特色。同時,由於是員工親自參與模型的構建,他們對模型的認可度更高,使得模型後期宣貫和應用的效果更加出色。

5.2 場景化、遊戲化的評價方式

人才評價方式也需要發生改變,比如評價範疇不能再侷限於工作上,而同時關注員工日常生活中的動態。評價的方式更加場景化、遊戲化。比如騰訊的評鑑中心,將學員置身於模擬企業環境中,設計多個與公司業務緊密結合的任務,讓學員體驗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評估過程兼顧了科學性和趣味性。

同時,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需要改變傳統績效評估的指標,採用能夠鞏固和強化公司數字化戰略實施的指標。例如,福特汽車一直致力於智能化汽車的研究,除了以傳統的年銷售量作為評估依據,福特還將汽車的行駛里程數納入了評估的範圍。

此外,一些領先企業(比如惠普)做出大膽嘗試,開始拋棄績效評分,取而代之的是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持續反饋互動。

5.3 數字化人才九宮格

人才盤點的核心結果是人才九宮格,它根據員工的能力和績效結果,將人才區分為九大類。九宮格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企業可根據自身不同的經營和管理特點,做出個性化的設計,如阿里巴巴的五宮格。數字化轉型中,企業可從數字領導力和業務洞察力兩方面來考察人才,實施差異化的人才管理(如下圖)。

人才地圖|數字化大潮來襲,你的人才戰略如何“進化”?

6. 全面引領:數字化人才的培養

數字化轉型更依賴於組織內部的現有員工和整體的思維改變,因此針對現有人才開展相應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舉措

具體內容

價值與作用

開展數字化技能培訓

向員工提供數字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課程

補充員工在思維、知識、技能上短板,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統一思想,建立共識

建立內部自主擇業機制

為員工提供二次自主擇業的機會

能夠培養“T型人才”,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節約成本,還可以激活人才活力。

個人知識組織化

設立內部知識管理、學習分享機制和流程

讓人才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得以內化、組織化,促進內外部人才的相互學習

在數字化技能培訓方面,阿里巴巴內部每週都會向所有員工開放最新數字技術選修課程,涵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尖端話題。螞蟻金服也向金融板塊的傳統技術人才提供資產管理、風險控制、信貸審批等課程。

而騰訊公司則建立了內部自主擇主機制,稱為“活水計劃”。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機制一定搭配嚴格的選拔晉升標準,尊重員工發展意願的同時,也考慮人才自身水準是否達到崗位要求。

7. 價值鏈接:數字化人才的激勵

7.1 讓工作成為一種快樂

對於數字化人才而言,與物質激勵相比,他們更關注的是能否實現自身的理想和抱負。因此,應當讓員工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方法和工作團隊有充分的決策權和控制權,讓員工自由施展才華。如Google允許工程師拿出20%的時間來研究自己喜歡的項目,語音服務Google Now、谷歌新聞和谷歌地圖等都是20%時間的產物。

一些國際知名企業還建立了帶薪長假制度,允許員工利用一長段時間讓自己遠離工作,他們發現這樣反而會使工作更加高效。

7.2 讓員工擁有“創業者”的心態

數字化人才富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熱衷於自我挑戰和自我超越。因此,企業應當建立了內部創業制度,把員工從“執行者”變成“創業者”。如Google的“Area 120 內部孵化器”、海爾的“小微企業模式”、中國電信的劃小承包和小CEO項目等等。內部創業能夠使員工的能力迅速提升,滿足員工的成就感和實現個人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夠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帶來新的生機,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同時,企業要弱化現金報酬的作用,注重股票等長期激勵方式。

7.3 驅動新生代員工的自我管理

新生代員工逐步成為職場上的主力軍,他們視野開闊,價值取向多元化,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華為某高管曾經感嘆,遇到新生代員工,多年的管理經驗可能要清零。因此,企業需要充分了解新生代員工的個性化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引導他們設計工作方向和目標;為員工提供自我發展的資源和平臺;多傾聽他們對於目前工作的看法,認同他們取得的成績,並給予適當的指引,以此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對組織的認同感。

7.4 從擁抱變化到擁抱失敗

數字化轉型伴隨著無數迭代改進和創新測試,一定會有歧路和失敗。如果失敗意味著懲罰和責難,也就意味著避免嘗試新想法,創新的熱情隨之消失。因此,要在企業內部營造勇於嘗試、不懼失敗的文化氛圍,並在失敗後進行復盤,甚至為有意義的失敗慶祝。

在騰訊,既有微信這樣極其成功的產品,也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產品嚐試。做為微信的締造者,張小龍在成功之前也經歷一段蟄伏和等待期。也正是這種文化機制,使得騰訊每次遇到瓶頸,一定有一個優秀團隊和產品會站出來幫助整個公司扛過這個瓶頸。

7.5 保持健康的員工流動率

員工的離職會給企業帶來不穩定,但員工流動率並不是越低越好。一方面,對於不合適的員工留在團隊中,會削弱團隊士氣;另一方面,通過引入新的人才,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思維和能力,促進更好的工作成果產出。因此,通過清理不合適的員工,引入優秀的人才,讓企業保持健康的流動率,能夠提升企業的人才競爭力。比如阿里巴巴每年通過人才盤點,消滅價值觀不合格的“野狗”,清理業績差的“老白兔”。

7.6 設立高額離職獎金

在對待員工離職這件事情上,一些企業採取別出心裁的做法,比如設立離職獎金,即在員工離職時支付一筆高額離職獎金,比如海底撈就有“嫁妝”一說。聽上去很瘋狂,但是研究表明,這種激勵制度可能會對公司表現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數字化轉型是一次高難度的“組織進化”,需要駕馭不確定性,要關注學習能力、創造力等素質,激發人在的內在驅動力,促進人的潛能開發與快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