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戴口罩所想到的

楊舟平

幾乎一夜之間,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戴口罩的人,原因只有一個,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那麼戴口罩能起到預防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實踐證明是有效的。

雖然以前也有人戴口罩外出,但多數人認為沒有必要。拿我來說,以前就沒有戴口罩的習慣,雖然家人也多次勸說,但對於常年戴著近視眼鏡的我而言,特別在冬季,一戴口罩稍微哈氣就會使眼鏡片起霧,眼睛就花了,索性摘了口罩。我周圍,也很少見經常戴口罩的人。

這次疫情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據專家說,戴口罩主要是防止飛沫傳播,對預防意義重大。

其實口罩的歷史並不長。1897年,一名德國醫生通過實驗證明,對著傷口說話能造成感染,同年,一名奧地利醫生倡議為減少外科手術中的細菌感染,醫生手術時應該用口罩遮住口鼻。隨著20世紀初“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人們發現口罩也可以預防病毒入侵。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在我國東北一場控制鼠疫的戰役中,一名中國醫生髮明瞭用棉紗製成的簡易口罩: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簡單易戴,價格低廉,可以很好地防止疫病傳染。它的發明人就是當時清政府的防疫總醫官伍連德,至今仍有醫務人員在使用“伍氏口罩”。此外,今天常見的餐桌轉盤和公筷,據說也是伍連德發明的。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院士在《口罩隨筆》中說,30年前,他剛去日本時發現好多日本人外出戴口罩,就很疑惑地問,對方回答:“我今天感冒了啊,就要趕緊戴上口罩,感冒有可能會傳染給別人!”

反觀我們以前,明明自己感冒了,外出也不戴口罩,覺得戴口罩麻煩。還有種種不衛生的習慣,諸如平時大家聚餐時,明明有公筷、公勺,但就有熱情好客者用自己筷子、勺子不斷給別人夾菜、添湯,看似熱情似火,卻讓對方尷尬;有些人習慣大嗓門說話,而且說話靠近對方,唾沫星子亂飛。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得了傳染病,卻隨意出入公眾場合,這種行徑害人害己,甚至涉嫌違法犯罪。

通過這次疫情阻擊戰,痛定思痛,我們該反省、改變以前日常生活中那些陋習,從現在做起:首先,凡患有流感等通過飛沫傳播疾病的人,外出必須戴口罩;進入醫院等特殊公共場合也要戴口罩;堅決克服隨地吐痰的惡習,必要時可制定法律,嚴令遵守。另外,要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家庭成員的個人生活用品,如毛巾、澡巾、肥皂、牙具等獨立使用;給家裡定期消毒,回家先洗手;外出就餐時改為分餐式,用公筷公勺夾菜盛飯;與人說話儘量聲音小點,並保持一定距離;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掩住口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戴口罩既保護自己,又預防疾病,也尊重別人,更能為公共健康助力,可謂一舉三得。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一個民族的文明化和現代化首先需要觀念文明化和現代化,其次才能行為文明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