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曹操和張繡進行了很多次戰爭,總體上來說是進攻的一方。直到“官渡之戰”的時候,張繡站在了曹操的一方,雙方的戰爭結束了,曹操在荊州北部的對手換成了劉備。當然這是後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曹操多次進攻張繡,也經歷了一些失敗。比如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的“安眾之戰”,就可以說是曹操的一次敗仗。當時曹操陷入張繡和劉表的夾擊,情況非常危險,但是最終卻扭轉戰局,反敗為勝,擊退了張繡和劉表,避免受到更大的損失。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安眾之戰”。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安眾之戰”的歷史背景

張繡出身涼州軍閥,他是董卓舊部張濟的族子。張濟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進攻劉表的穰縣的時候被射死,劉表對張濟戰死表現出非常高的人文關懷,表面“受吊不受賀”,實際上是打算收攏張濟的舊部。當時曹操控制了漢獻帝,對南方的擴張很快,劉表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南方,他需要一股力量作為對北方的屏障。張繡部就符合這個要求。劉表需要張繡,張繡也需要劉表的物質上的支持。雖然劉表部殺死張濟,但畢竟不是劉表的主觀想法。於是劉表將南陽的一部分交給張繡,張繡屯兵於宛縣,作為劉表與曹操之間的緩衝。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曹操在掌握了漢獻帝后,對張繡這些小軍閥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歸附曹操就等於接受招安了。所以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一月,曹操到南陽的時候,張繡不戰而降,跟著曹操幹了。曹操本來可以一勞永逸控制南陽,從而對劉表用兵,但是這件事他搞砸了。他納張濟的遺孀為妾,又收買張繡的心腹胡車兒,這引起了張繡的強烈的不滿和恐懼。於是張繡採取賈詡的計策突然反水,不僅擊潰了曹操,還殺死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愛將典韋。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張繡和曹操打成了這個樣子,在沒有“官渡之戰”袁強曹弱的這樣一個情況下,張繡不可能再歸附曹操,退回穰縣,和劉表再度聯合。在同年十一月,曹操再度進攻南陽,深入到與襄陽較近的湖陽,加強對南陽東北部的控制。在建安三年三月,曹操繼續進攻南陽。這回的目標並非劉表,主要是穰縣的張繡。張繡作為在南陽牽制曹操的一支力量,一旦被曹操消滅,那麼曹操就可以安心進攻襄陽。這是劉表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在同年五月劉表出兵營救張繡。這就是“安眾之戰”的大概的背景。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曹操陷入所謂“死地”

曹操的軍隊圍攻穰縣,是南陽郡中部偏西邊的一個縣,曹操的軍隊在這個位置。劉表出兵支援張繡,也不是直勾勾地到穰縣,那就讓曹操圍點打援了。劉表大概是從穰縣以東的方向出兵,與穰縣內的張繡對曹操形成前後夾擊的形勢。這種軍勢在古代戰爭中非常有效。面對張繡與劉表的鉗制的態勢,曹操不得不放棄穰縣。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另外除了戰場上的不利局勢以外,當時對於曹操來說還有一個戰略上的“危機”。從建安元年曹操控制漢室之後,曹操和袁紹就從原先的盟友的關係逐漸走向分裂。在曹操圍攻張繡的時候,從一個袁紹方的“叛卒”得到消息,袁紹的謀士田豐向袁紹獻計,要趁曹操攻打南陽的時候襲取許都,把漢獻帝搶到自己的手中,剝奪曹操在政治上的巨大優勢。

歷史上田豐確實是向袁紹提出了這個建議的,但是並不被袁紹採納。袁紹迫切地需要消滅公孫瓚這個勢力,掃平河北集中力量與曹操決戰。建安三年到建安四年他都在忙這件事。但是這一點曹操並不知道,一旦許都被襲擊,漢獻帝被奪取,漢室掌控在袁紹的手中,那麼那些歸附曹操的小軍閥、小豪強很有可能轉投袁紹,袁紹成為正統,曹操被打成亂臣賊子,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容有失。所以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曹操必須要撤出南陽。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可是撤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曹操撤退的時候張繡抓住機會主動出軍,並不貿然進攻曹操,而是吊在曹操的後面,有點像諸葛亮四伐的時候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戰術。張繡的目的當然是等待劉表的支援,拖延曹操的行軍速度。事實上非常奏效。為了應對張繡的威脅,曹操“連營稍前”、“日行數里”,行軍非常緩慢。最後曹操到達安眾,位置在穰縣的東北方不遠,張繡和劉表的部隊也到達了。二者“兵合守險”,佔據有利地形對曹操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可以說佔據了較大的優勢。曹操後來與荀彧談話的時候,稱呼當時的安眾為“死地”。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曹操反敗為勝的關鍵

“死地”出自《孫子兵法·九地》,是戰場上最為危險的一種狀況。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評價自己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在小編看來這並不是“安眾之戰”扭轉戰局的關鍵之處。這個小編下文會提到。曹操能夠打贏“安眾之戰”,其實靠的是臨陣發揮的奇謀。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張繡與劉表聯合壓制曹操,但並不主動進攻,大概是等待曹操軍隊崩潰的機會。曹操將計就計,他趁夜開鑿險地為地道輸送輜重,做出要強行突圍的態勢,實際上在突圍的同時也設置了伏兵。第二天張繡和劉表得到了這個消息,鬆懈對曹操的警惕,率領軍隊追擊曹操,結果被曹操所設置的伏兵擊敗,曹操渡過了這次危機。當然這個是《武帝紀》的記載,他稍稍為曹操隱諱了一下。根據《賈詡傳》的記載,張繡第一次追擊曹操的時候,賈詡勸說張繡不能追,追則必敗,張繡不聽;等到第一次追擊失敗後,賈詡又勸張繡追擊,這一次獲得了成功。也就是說曹操在擊敗張繡後也放鬆了警惕,後來吃了一個小敗仗,但這並不影響“安眾之戰”的結果。

曹操從張繡追擊中突圍的“安眾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嗎?

那麼為什麼小編認為曹操取勝的關鍵不在於“死地”呢?《孫子兵法·九地》評價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取勝的關鍵在於“示之以不活”。這一點“安眾之戰”就不符合,曹操脫離張繡和劉表的追擊的本質是突圍,是求活而不是“不活”,這與韓信背水一戰的“井陘之戰”是有很大區別的;第二曹操的軍隊也達不到“示之以不活”的程度,曹操確實被牽制在安眾,但是遠遠談不上孤立無援,在“安眾之戰”中在其他縣城掠奪人口的曹仁和汝南以西的豪強李通都進行了救援,曹操得以擊敗張繡追兵的奇兵,就是李通帶來的部隊。所以小編認為“安眾之戰”的情況與“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一定差距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