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良的“攻心術”有多強大——置之死地而後生!

古代的通訊不發達,沒有現代化高科技電子設備,信件成了主要的傳播信息的工具。在那時,無論男女老少,與身在外地的親人聯繫時都靠這種方式來維持。

當年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僅憑蕭何一封“家書”就搞定了沛縣的老百姓。後來在鉅鹿戰場上,項羽又是利用陳餘一封“和平書”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將章邯成功收編。由此可見,在古時候寫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關重要的。

閒話不多說,先回到張良身上來。

張良被“逼”回韓國後,韓王卻早已被項羽撕了票,張良陷入了“復國夢碎”“壯志未酬”的痛苦境地。一番思想鬥爭後,張良終於下定決心了。


論張良的“攻心術”有多強大——置之死地而後生!

張良劇照

你項羽不是這麼希望我離開劉邦回到韓國嗎?好,那我就給你寫幾封“感謝信”吧。

說寫就寫,他忍住和心儀的主子的別離之苦,忍住痛失韓王的悲傷之情,慷慨激昂地寫下了第一封信。這封信陳述了他遲遲不歸的原因。他說他不是因為捨不得離開劉邦,而是因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麼火?項羽看到這裡一頭霧水。好在張良後面有詳細解釋:劉邦進漢中之際,放火燒掉了身後的棧道,看樣子無再東歸之心了。微臣知道你與劉邦乃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於是,我奮力去救火,無奈我勢單力孤,只能眼睜睜看著漢王自斷退路,從此大王與漢王隔千層山萬里路,怕是再也無相會之期了。

項羽本來對劉邦燒棧道一事持懷疑態度。見了張良的信後,心裡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氣,相會無期,正是我想要的結果啊,這樣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論張良的“攻心術”有多強大——置之死地而後生!

項羽石像

這封信的確感動了項羽,他並沒有再對“眼中釘,肉中刺”的張良採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使張良的處境轉危為安。更為重要的是,從此項羽對劉邦的提防之心也大大減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張良再接再厲,隨即又寫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榮和陳餘兩人聯繫四處出擊,而劉邦也在派人修棧道,似有東歸之意時寫的。張良在信中簡單的分析了齊、趙、漢等地的叛亂。他說陳餘之亂是因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趙王土地就會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陳餘這一路並不為慮。

而劉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後,自然會停止。這一點也很明確,劉邦這一路亦並不為慮。但田榮卻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亂之首,吞併齊地之地後,還不滿足,已派手下猛將彭越來伐大王所在的楚國了。所以,田榮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無存,日子就永無安寧了。


論張良的“攻心術”有多強大——置之死地而後生!

劉邦劇照

其實田榮和陳餘隻是小富即安,而且論實力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項羽構成威脅,只有隱忍而發的劉邦才是真正威脅他的對手。按理說項羽應該會有所察覺,但“身在韓國心在漢”的張良兩封信徹底迷惑了他,他誤認為劉邦真的是“不足為慮”了。換句話說,他心中首號敵人的定位已不是劉邦了,而是田榮、陳餘這些不入流之輩了。於是,項羽放下對劉邦的警惕,全力來攻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張良的兩封信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劉邦的東征之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金錢,對劉邦來說就是勝利。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且不說,在人和上項羽跟劉邦還真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也是他日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