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李廣戎馬一生,鎮守邊關,在與匈奴的常年交戰中打得匈奴心驚膽戰,畏之如虎,稱其為“飛將軍”,正如唐代詩人王昌齡所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見李廣對於匈奴人的威懾非同一般。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名將,終其一生,卻未能封侯。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就有“李廣難封”的感慨,唐代詩人王維亦有詩云“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那麼,李廣難封就真的是因為“數奇”嗎?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李廣像

說了這麼多,什麼是“數奇”?“數”就是命數,“奇”就是不好,(三國魏·孟康曰:奇,只不耦也。唐·顏師古曰:言廣命只不耦合也。),“數奇”就是運氣不好

這個詞是漢武帝提出來的,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再次舉兵進攻匈奴,本來都已經定好了人選,但是李廣多次請戰,武帝都以李廣年老為由沒有允許,但是經不住李廣的軟磨硬泡,還是同意了,但是,在暗地裡卻對領兵的大將軍衛青交代,李廣這個人“數奇”,運氣不好,不要讓他對戰匈奴單于主力,怕出問題。

那麼,真的是如漢武帝所言,李廣就是運氣不好,甚至於因為運氣不好,導致了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嗎?

李廣未能封侯,其中確實有運氣不好的成分在,但是這並不是唯一因素。


篇外語:李廣終生渴望封侯,卻是一生未得,他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封侯呢?

漢代的爵位制度,基本就是繼承了秦代的軍功爵制度,分為王爵和二十級爵位制,我們知道,高祖皇帝在白登之圍時,與群臣立下誓言:非劉氏不王。也就是說除宗室子弟外,異姓功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就是二十級爵位中的列侯(列侯為二十級爵位中的最高級)

,是人臣的最高榮譽,這也無怪於李廣這般孜孜以求了。


一、李廣是軍事上的天才,但是卻是政治上的矮子

“李廣是軍事上的天才,但是卻是政治上的矮子”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在李廣的一生中,有幾次機會是可以封侯的,但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錯誤決策導致了他與封侯失之交臂

比如說,在漢景帝年間,吳楚七國之亂,當時的李廣是太尉周亞夫手下的一個將官,在對叛軍的作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奪取了叛軍的軍旗,要知道,奪旗可是大功,憑這個功勞換一個封侯的獎賞是沒什麼問題的。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但是,在班師回朝後,景帝卻沒有任何封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李廣在奪旗立功後,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將軍印綬。那為什麼接受了梁王的印綬,漢景帝就不賞賜他了呢?因為漢景帝生氣了。

漢景帝和梁王劉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而且非常受母親竇太后的寵愛,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竇太后甚至於希望漢景帝百年之後,可以傳位於劉武,這怎麼可能呢?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本來應該親密無間的兄弟倆,變得相互猜忌,互生嫌隙。

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

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史記·梁孝王世家》

而李廣顯然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從李廣的一生來看,李廣其實是一個非常單純率直的人,他並不懂政治上的那些勾心鬥角,他想的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拿了一個印綬而已,能有什麼大不了呢?但是,漢景帝卻不會這麼想,漢景帝會想,你一箇中央政府的將軍,竟然受了地方諸侯王的封賞,而且還是這麼一個我不喜歡的諸侯王,你這不是藐視中央政府,藐視我嗎?更何況你受了梁王的印綬封賞,會不會被梁王拉攏,反過來對付我呢?不管怎麼樣,我要殺殺你的銳氣,讓你長長記性。

其實,這一次李廣未能封侯,其關鍵原因還是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或者說他作為一個將軍,根本不懂政治,沒有去用心揣摩漢景帝和梁王之間的微妙關係,大大咧咧接受了梁王印綬,卻激起了漢景帝的猜忌,衝撞了皇權,也錯失了侯爵。

二、李廣確實才能非凡,但是卻恃才而驕

李廣確實有非比尋常的軍事才能,在駐守邊境期間,常與匈奴作戰,李廣及其所部作戰勇猛,打得匈奴畏之如虎,不敢輕易進犯李廣駐地,稱其為“飛將軍”,可見李廣這個人才能出眾,能把驍勇善戰的匈奴騎兵打得不敢輕易南下,說明李廣這個人還是非常有一套的,至少打仗作戰能力非常強,讓匈奴人忌憚許久。

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才能出眾,有著極高的作戰天賦,但是像這樣天賦秉異的人,往往容易恃才而驕,李廣也不例外。

有一次,漢武帝派遣一個寵幸的宦官去視察,這個宦官帶了十幾個騎兵出去巡邏,發現有三個匈奴人,就仗著自己人多,下令騎兵與這三個匈奴人對射,沒想到,被人家射殺到全軍覆沒。

這個宦官逃出來後就報告了李廣,李廣聽說後,立即帶了一百來個人,去追殺這三個匈奴人,並靠著自己的神射,殺死兩人,俘獲一人。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但是這個時候,遠方出現了匈奴的大股部隊,將李廣這一百來個人給包圍了,把這些人嚇得不行,都先要逃走。

而李廣神情自若,下令解鞍下馬,說我們現在在人家的包圍圈裡,此時逃命我們一個也活不了,不如以疑兵之計解鞍下馬,對方則會以為我們有埋伏,而不敢輕易進攻。

而情況也正如李廣所言,匈奴人怕漢軍埋伏,不敢上前,最後撤兵。

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鵰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

廣曰:“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

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

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史記·李將軍列傳》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這件事情,看上去是李廣處變不驚,膽略過人,但是,也從側面表現出了李廣很崇尚匹夫之勇,做事缺少長遠考慮,不是一個將帥之才。正如下文所言,天亮後,李廣才率軍回到大軍駐地。而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這對於軍隊而言,真的是太冒險了,李廣是一個軍隊統帥,卻為了僅僅三個射鵰手,逞匹夫之勇,率小股部隊孤軍深入,而且並沒有交代大軍,也就是說其他人並不知道李廣去幹什麼了。這也就是李廣運氣好,用疑兵之計騙過了匈奴人,那萬一匈奴人不上當,血氣上頭,不管三七二十一,衝上去圍剿李廣,那這個事情是不是就不好說了呢?

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再者說,你李廣是一個軍隊統帥,你一旦出事,大部隊不知道你的行蹤,沒有辦法接應你,你自己出事不說,大部隊沒了首腦指揮,難免不會陷入混亂,這個責任,你李廣擔待得起嗎?

從這件事來看,李廣這個人在單兵作戰方面的能力確實非常強,臨危應變能力也非常出色,但是在統籌大局,指揮軍隊作戰方面也做得不夠好,考慮問題也不夠全面和長遠,這就導致了李廣在單獨帶領一支部隊時,很容易因為考慮不當而使整支部隊陷入危機,致使戰敗,自然無功可建,更不用說封侯了。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三、李廣相對於其他人,確實是運氣不好

最後,說說李廣的運氣問題。

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分四路大軍進攻匈奴,車騎將軍衛青、太僕公孫賀、太中大夫公孫敖和衛尉李廣,各領兵一萬分四路進攻匈奴。

分了四路進軍,結果也大不一樣,公孫賀的部隊率軍在草原逛了一圈,什麼也沒碰到,無功而返;而公孫敖和李廣就比較不幸,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遭到了匈奴的無情蹂躪,公孫敖部折兵七千,落荒而逃,而李廣就更倒黴了,不僅全軍覆滅,而且自己還被俘虜了;而衛青就不僅幸運,既沒有像公孫敖、李廣那麼倒黴遇到匈奴的主力,也沒有像公孫賀那樣划水打醬油,而是避其鋒芒,避開匈奴主力,深入匈奴腹地,直擊其防守薄弱的龍城,斬敵七百,雖然是不多,但是好歹立了功。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李廣這一次不僅全軍覆滅,而且還兵敗被俘,簡直是丟人丟到家了,按照漢代的律法,當斬,家裡花了點兒錢,才抵了罪。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其後四歲,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史記·李將軍列傳》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大將軍衛青率領大軍進攻匈奴,這一次還是兵分四路,中將軍合騎侯公孫敖,左將軍太僕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衛尉蘇建,後將軍郎中令李廣,而這一次,本來李廣是前將軍,如果不出意外,大破匈奴單于的應該是李廣才對,但是,意外就是發生了。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大將軍青出定襄,合騎侯敖為中將軍,太僕賀為左將軍,翕侯趙信為前將軍,衛尉蘇建為右將軍,郎中令李廣為後將軍,右內史李沮為彊弩將軍,鹹屬大將軍,斬首數千級而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大將軍衛青截獲了匈奴的情報,知曉了單于所在,想起了漢武帝不讓李廣對陣匈奴主力的告誡,再加上自己的好朋友公孫敖因為上次出征延誤會和時間,被革去了侯爵,衛青想要趁此機會讓公孫敖立戰功,重獲侯爵,由於漢武帝的告誡和自己的私心,於是衛青就把李廣調到了後軍。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而李廣得知後,憤憤不平,負氣而走,結果,他這支部隊失去了嚮導,迷了路,導致了晚到,錯失了作戰機會,這一戰還是寸功未立,還落了一個貽誤戰機的罪名。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

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

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史記·李將軍列傳》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此戰之後,李廣徹底心灰意冷,當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這一戰,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最後一戰,這一戰,也是自己封侯的最後機會,而現在,因為漢武帝和衛青的阻礙,再加上運氣不好,迷路了,導致了這一次出征匈奴再次無功而返,自己封侯的希望徹底斷絕了。

回想自己自參軍以來,與匈奴打了七十餘戰,戎馬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到頭來,終是與封侯無緣,如今還是受刀筆小吏的審訊,實在是不能忍受如此屈辱,想到這裡,悲從中來,拔刀自刎。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飛將軍”李廣終生未得封侯,就真的只是因為運氣不好嗎?

就同時代《史記》的記載來看,運氣爆表的衛青、霍去病和天生數奇的李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衛青、霍去病都是年少第一戰就成了名,而且以後也是順風順水,衛青第一戰就直搗匈奴大本營龍城,初戰告捷,霍去病第一戰跟著衛青,大破匈奴,斬首兩千,而且終其一生,幾乎都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

而李廣則是本來有封侯的機會,卻因為自己的政治上的不成熟與之失之交臂,而後來,也是一路坎坷,非常不順,導致了終其一生,也未得封侯,實在是讓人唏噓啊。

但是,雖然李廣封侯失意,但是雖功少而譽多,衛青、霍去病雖然一生得意,但是卻功多而譽少,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對李廣讚譽之詞極多,讚美之詞,溢於言表,而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對於衛青、霍去病的評價卻鮮有讚詞。

雖然說李廣難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原因,但是從後世的詩文中,我們很少看到人們對李廣的指責,更多的是對於李廣的同情,是對於一個戎馬一生,最後卻自刎而死的將軍的惋惜,這或許就是上天對於李廣難封的補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