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財報是分析公司的起點,認識行業和企業,閱讀財報是必經之路,財報分析的好,甚至能一眼看出公司經營的“貓膩”,可謂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投資大師巴菲特早在師從格雷厄姆的時候就學會了閱讀財報的每個細節,以及如何發現其中的舞弊行為。更為精髓的是,格雷厄姆教會他如何從一家公司的公開信息中得到對其證券價值的客觀評判。


財務報表面上看來總是很美好,實際上深究起來卻並非如此。由於年報中涉及大量經濟、財務、證券、管理知識及很多專業術語,很多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年報時,會覺得不少內容晦澀難懂,難以掌握。這裡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投資者又該如何識別其中的門道,以免被上市公司表面的數據忽悠?


01

造假動機


既然我們講的是心理博弈,那麼要識別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就先得清楚上市公司造假的“動機”。


第一,保殼、避免退市或被ST。公司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會通過造假的方式來使得自己“盈利”。


第二,再融資圈錢,增發、配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個財務報表“造假動機”。


第三,騙取銀行貸款。你願意把錢借給一個存在還不上貸款的企業麼?當然不會!


第四,大股東或一致行動人、高管、戰略投資者減持。“賣個好價錢”!


第五,炒股票,公司配合主力通過操縱股價來獲得收益,而近年來技巧越來越多樣化和隱蔽。

高送轉之類配合主力的吸貨或者出貨屢見不鮮。


02

財務報告看哪些?


1、看“非標”


財務報表中如果存在著過多解釋性說明的公司,其管理層就可能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標準無保留意見”外),其他審計意見都表明了審計機構對財務報表存在異議或疑義,簡稱“非標”意見,那麼投資者就要謹慎關注了。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2.看收入


一個健康穩定增長的企業,其收入應主要來自“主營業務收入”,並且連續三年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增長。如果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臨時的一次性的收入,比如有些公司總是通過出售資產、下屬企業來增加收入,那麼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能力就值得懷疑。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也較常見,那就是靠利息收入支撐整個公司的盈利局面,當然,利息也是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家公司的成長性。


3.看現金流


現金流從某種意義上比收入和利潤更重要,也更真實。賬面收入和利潤的人為操縱較容易,但實打實的現金流大大增加了扭曲業績的難度,並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從這一點上,

“現金為王”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投資者在關注利潤表的同時,也應關注現金流量表,如果公司期末的現金流量為負,那麼這家公司就往往處於現金短缺的狀態。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4.看利潤


該指標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對於該指標需要深入分析,辯證看待,需要關注公司利潤的主要來源是否來自“主營業務利潤”;臨時的一次性利潤來源(比如投資收益、營業外收支淨額及財政補貼等)比重太高,只會增加企業的不穩定性,加大企業風險。


同時,看利潤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同比和環比。

2)行業平均。

3)季節因素。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5.看資產負債


三大財務報表中,上面分別分析了利潤和現金流量中的一些重要指標,那麼在資產負債表中,哪些指標也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呢?答案就是存貨量。一家公司的存貨包括產品庫存、生產原料庫存等方面,公司庫存商品過多會影響到公司下一報告期的生產和運營。


產品庫存較多的可能性:


1)公司產品銷售遇到了困難,企業去庫存化的壓力較重。

2)高庫存面臨的產品跌價風險也高,將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

3)一些公司雖然處於高庫存狀態,但卻並未計提或少計提跌價準備,有財務粉飾的嫌疑。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03

警惕年報中的陷阱


投資者在看年報時,除了不要被年報的表面所迷惑,要分析觀察和仔細研究年報的重點內容外,還要警惕常見的一些陷阱。


1.銷售利潤率陷阱


如果報告內的銷售利潤率變動較大,則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計或多計費用,從而導致賬面利潤增加或減少。特別是對於銷售產品較為固定的公司,往往都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那麼銷售費用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所以出現利潤率的大幅度變動,就很有可能是公司有意通過調整費用來控制利潤的增加或者減少,再結合股價所處的位置以及未來公司的政策,不難判斷出公司的意願。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2.應收賬款項目陷阱


每一家企業都會有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這是做假賬最方便快捷的途徑。

為了抬高當年利潤,上市公司可以與關聯企業或關係企業進行賒賬交易。因此,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出現大量“應收賬款”,損益表上出現鉅額利潤增加,但現金流量表卻沒有出現大量現金淨流入時,就應該開始警覺: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賒賬交易操縱利潤?


賒賬交易的生命週期不會很長,一般工業企業回收貨款的週期都在一年以下,時間太長的賬款會被列入壞賬行列,影響公司利潤,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會在下一個年度把賒賬交易解決掉。解決的方法很簡單——讓關聯企業或關係企業把貨物退回來,填寫一個退貨單據,這筆交易就相當於沒有發生,上一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這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太晚了。當年的“銀廣夏”和“鄭百文”就曾經因為虛構應收賬款被處以重罰。


3.壞賬準備陷阱


通俗的說,壞賬準備金就是假設應收賬款中有一定比例無法收回,對方有可能賴帳,必須提前把這部分賴帳金額扣掉。理論上講,上市公司的壞賬準備金比例應該根據賬齡而變化,賬齡越長的賬款,遭遇賴賬的可能性越大,壞賬準備金比例也應該越高。


利用壞賬準備金做假賬有兩種手段——第一種是多計,第二種是少計。少計壞賬準備金很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增加利潤,提升估值,便於操縱股價;多計壞賬準備金則一般發生在經營情況惡劣的年份和更換領導。


4.折舊陷阱


在建工程完工後不轉成固定資產,公司也就免提折舊,有的不按重置後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有的甚至降低折舊率,這些都會虛增公司的利潤。


5.“其他業務利潤”陷阱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來看,操縱“其他業務利潤”比操縱“主營業務利潤”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覺。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不可能深入調查某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是不是偽造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與“其他業務利潤”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業務利潤”高於“主營業務利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它做了假賬。


一文看穿財報中的那些造假“貓膩”


6.債務償還能力陷阱


衡量一家公司的債務償還能力,主要有兩個標準:一是流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流動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二是速動比例,即用該公司的速動資產(主要是現金和有價證券、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等很容易變現的資產)比上流動負債。一般認為工業企業的流動比例應該大於2,速動比例應該大於1,否則資金週轉就可能出現問題。但是不同行業的標準也不一樣,不可以一概而論。


許多上市公司正是通過操縱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一方面抬高利潤,一方面維持債務償還能力的假象,從銀行手中源源不斷的騙得新的貸款。作為普通投資者,應該時刻記住:只有冰冷的現金才是最真實的,如果現金的情況不好,其他的情況再好也難以信任。


如果一家企業的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良好,現金又很充裕,我們是否就能完全信任它?答案是否定的。現金固然是真實的,但也要看看現金的來歷——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還是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


剛剛上市或配股的公司一般都有充裕的現金,這並不能說明它是一家好公司。恰恰相反,以造假和配股為中心的“中國股市圈錢模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操縱利潤—抬高股價—增發配股—圈得現金—提高信用等級—申請更多銀行貸款—繼續操縱利潤,這個模式可以一直循環下去,直到沒有足夠的錢可圈為止。


三大財務報表分析是金融投資的基礎:現金流量表,進進出出,“剩”者為王;利潤表,賺賺賠賠,“勝”者為王;資產負債表,增增減減,“盛”者為王


▎本文來源:中原資本俱樂部、內審網,由高頓整理發佈,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聯繫後臺議定合作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