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其利与弊怎么评价?

沧州老夫子


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后称宋太祖赵匡胤。

那么赵匡胤的重文轻武的国策,是不是矫枉过正了呢?其利与弊怎么去评价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

从赵匡胤的这个举动开始,就知道为什么宋朝重文轻武了,因为赵匡胤是用武力来夺得的皇位,所以他也害怕会有那么一天别人也会像他一样,用武力来夺走他子孙后代的皇位。宋朝从此,立下规矩,凡是武将都不可以重用提拔他。岳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真的有点像“一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因为当时,赵匡胤是手握重兵,又是一个武将,隋朝时期,柴荣只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没有什么能力和权力,只能任人宰割,任人摆布的棋子了。

所以宋朝从赵匡胤这一代开始,皇位的继承人只要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才有可能代代相传下去,但是,宋朝立下这样的规矩,也是有错的。所以才导致了后面宋朝越来越严重,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的,手握重兵就想夺皇位的。

01赵匡胤重文的利:

从这赵匡胤重文轻武这个角度来看,有利也有弊,利是,重文别人不能轻易的夺走皇位继的承人,不能够重蹈覆辙赵匡胤的手握重兵,夺权、簒位。重文是把权力都分散在文臣的身上,虽然那些文臣都掌管着各种权力,但是,他们没有兵力在手,所以是很难簒位。

02赵匡胤的抑武的弊:

弊是,武将没有发挥的作用。因为你没有掌握兵力,调动兵力的权力,一旦上战场,不能够及时的调动兵力部署,你就会输掉。岳飞精忠报国就是这样的下场,没有兵权,不能够及时的调动兵马,就算你再怎么能打,也不可能战胜。

岳飞本来想为国为民族而战的,可惜,有奸臣害死了岳飞。有四个人分别是;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所以说赵匡胤的重文抑武的国策有利也有弊,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





海哥趣说历史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算是矫枉过正了。尤其是在当时游牧民族已经占据了地理的优势情况下,完全的重文抑武会导致国家的对外政策一直处于劣势。当然没有政策是完全是有弊无利的,重文抑武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也是有利处的,只不过是弊大于利而已。

  1. 加强中央集权: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对于中央朝廷阳奉阴违,很多政令都无法下达,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包括赵匡胤自己,很多都是因为武将权力过大,导致更朝换代,所以赵匡胤重文抑武,这样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 文风昌盛:宋朝是古代文坛最为昌盛的一个朝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宋朝人,中国古代文坛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都是无法超越的存在。

  3. 名臣涌现:宋朝由于文臣地位很高,文臣治理天下,对当时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像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这种名臣,才会有宋朝经济的繁荣。

  1. 军队战斗力低:由于武将地位过低,所以宋朝统兵大多为文臣,而且宋朝的军事制度,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对于军队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

  2. 对外态度:由于上一点军队战斗力低,宋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处于守势,而且由于朝廷文臣当道,缺乏武将的血性,所以对外政策多以和谈为主,对外的岁币是宋朝的一大支出。

  3. 民族血性:长期的武将地位低下,造成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从军,经济的满足,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北宋的灭亡是当时金朝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本来当时金朝只是想劫掠一番,可是没有遇到太多的阻挡直接就将北宋皇帝俘虏了。这个问题直到南宋时期,由于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将领,才最终重拾民族血性,上演了崖山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