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3月5日晚間,國務院官網發佈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文件,意見全文共八個部分28條,

其中重點涉及4個方面:

  • 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
  • 建立區域性與全國性採購聯盟;
  • 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DRG、慢病管理;
  • 兩票制接近尾聲,向一票制過度。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

由於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醫保基金的結餘水平差異巨大,此前各版醫保目錄允許地方增補,各省對醫保目錄乙類藥品一直有15%的調整(調入、調出)權限,這對於很多沒有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品種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從2019年8月國家新版醫保目錄正式公佈之日起,取消地方增補調整目錄已經成為定局,並且之前增補的過渡期只有三年,逐步調整中明確優先調出重點監控藥品。

《意見》明確要建立相應的評價規則、指標體系及退出機制。調整目錄要考慮基金承受能力,適應群眾基本醫療需求、臨床技術進步等幾個方面。健全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完善醫保準入談判制度。

此外要注意的,是關於退出機制的明確。既然是要動態調整,

  • 一方面,臨床價值高、經濟性評價優良的藥品、診療項目、醫用耗材會逐步、分批的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 另外一方面,醫保藥品、診療項目、醫用耗材評價規則和指標體系的建立,則是為了“淘汰”不符合醫保目錄要求的產品而出現。

退出機制的健全,意味著進入醫保目錄不再是萬全良策


建立區域性與全國性採購聯盟

疫情前,已進行“4+7”帶量採購政策的獨家中標或不超過3家的模式讓生產廠家有壟斷的傾向,加劇了應急儲備的弱化。

雖然,醫藥產業的優勝劣汰和轉型升級是一條必由之路,但在這條路上,一定要充分考慮市場發展的實際需要,在整合銷售渠道並對企業結構進行相應調整的同時,真正做到循序漸進。

國家帶量採購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藥品的可及性,所以目前貨源的採購方案,是否需要從保障不同患者需求的長遠角度出發?

“4+7”帶量採購的壟斷中標,是否需要適當找到新的平衡方式?

在3月5日的最新文件指出,將推進構建區域性、全國性聯盟採購機制,形成競爭充分、價格合理、規範有序的供應保障體系。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國務院官網

從通俗的角度來看,實行市地級統籌是各項醫保工作的重要基礎,是完善醫保治理體系,提高醫保治理能力的重要措施。

未來伴隨著區域與全國的採購聯盟,將以醫保支付為基礎,建立招標、採購、交易、結算、監督一體化的省級招標採購平臺,完善醫保支付標準與集中採購價格協同機制,提高藥品可及性。


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DRG、慢病管理

此次文件指出: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DRG付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探索醫療服務與藥品分開支付,慢病管理將成為醫改重中之重! “上傳、下轉”,DRG助力分級診療

分級診療作為近年來醫改的核心戰略之一,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患者漸漸成為醫院的生存之本,利益衝突成為阻撓分級診療的最本質原因。

這些都體現在目前的醫保支付制度下:患者對健康的需求性和醫保基金池的有限性以及醫院對收入追求的趨利性,三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DRG的出現能夠控制醫療費用的增長,提高療效,助力分級診療的推行。

DRG醫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基於行業平均成本測算而定的支付結算價格,按照病種的社會平均成本,實行同病同價統一標準支付,大醫院診療小病種可能虧損的情況,促使按照功能定位接診疑難大病。

當然了,這樣也提高了中小醫院接診本來可以診治的疾病,減少逆向選擇推諉患者的行為,通過經濟行為引導推動分級診療。關鍵可以有效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和患者“看病貴”以及醫保基金池緊張等難題。

簡單點來說,在DRG下大醫院逐步會意識到疑難重症才是其拳頭,而非疑難重症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會導致其成本太高出現收益減少甚至虧損。

而基層醫院在這些多發病上有一定的優勢,也願意接納這些患者,因此“下轉”趨勢出現了,而同理無序“上轉”也得到了遏制,因為能夠在基層醫院治癒的疾病,醫院、醫保、患者都不願意往上走。

“上轉”得到了遏制、“下轉”趨勢出現,這不正是分級診療的目的!

慢病管理成為醫改“重中之重”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陸續出臺 “兩病”(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統籌政策,將“兩病”的門診報銷費用提高至50%以上。

此次政策也提到,隨著門診報銷比例的提高,醫保基金的緊缺,國家也亟需將慢病管理藥物的價格降下來。

隨著第二輪全國帶量採購的到來,33個品種中大部分都是臨床急需、市場規模大的慢性病品種,未來慢病管理將成為醫改的重頭戲。


兩票制接近尾聲,向一票制過度

當醫保總額增長有限,醫療費用逐漸增高,降低醫療服務成本以及總額控制成為控費的主要方式。而控制醫療費用的無效支出,首要選項就是壓縮流通環節相關費用,兩票制隨之誕生。


兩票制“血洗”醫藥流通格局、資金週轉是難題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兩票制

不可否認,兩票制實施後,促使整個藥品流通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小的經銷商、二級或二級以上代理商被“血洗”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醫藥流通趨於扁平化,藥品的流通路徑以及中間價格變得透明可追溯,原有市場流通環節的13000多家企業也逐漸減少到3000家左右,進一步加強行業的集中度,控制藥品價格虛高。

隨後兩票制開始席捲高值耗材IVD行業等醫療行業頑疾領域,帶來整個醫療領域的革新。

但是,兩票制下對於藥械經銷商、配送公司而言,在貨款送達後,往往需要墊付資金,但市面普遍存在回款不及時,有時長達12個月,這會導致資金得不到週轉,甚至拖垮企業的資金流


一票制幫助經銷商回款,“4+7”加速入局

文件中:再一次確認未來醫保基金的貨款結算方式:推進醫保基金與醫藥企業直接結算,各醫改試點省份可能執行一票制。

不僅如此,第二批帶量採購定於下月(4月)執行,此次要求:醫保基金通過30%的採購金做擔保,由生產企業選擇配送企業,並直接鼓勵醫院與藥品生產企業直接結算藥品貨款,藥品生產企業與經營企業只結算配送費用。

這一做法以由醫保基金做擔保,來保證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兩者各自的資金回款,顛覆了以往商業公司墊付資金,醫療機構打款給商業公司的做法。

從匯款方式上,藥品生產企業直接開票至醫療機構,醫療機構直接回款至藥品生產企業。藥品供應鏈將進一步變短,會讓醫藥流通領域的環節更加透明化。

隨著國務院改革、第二批帶量採購4月的推行,2020年“一票制”將在各省份逐步推廣。


未來:一票制下,醫療行業“大洗牌”

政策對一票制的強化,算是對一批商業公司與藥企落下最後一錘,如何未雨綢繆,尋求轉型才是長久之道!

1、商業公司 —— 江湖不在

商業公司在中國複雜的醫療環境下,憑藉自身配送能力強、醫院開戶多、資金實力和市場的反饋能力三個職能確定江湖地位。

兩票制要求從生產到使用的過程中最多隻能開兩次發票,商業公司可以扮演一級經銷商的角色。

但在一票制下,類似於直銷模式,藥品生產企業直接和醫院之間發生,商業配送公司僅僅承擔送貨功能,相當於快遞公司,貨物的所有權沒有轉移到商業,商業在藥品流通中也不再起到資金墊付的作用。

由於貨物和錢款的交易只在廠家和醫院之間發生,商業公司的傳統三大功能被認為砍掉兩個:自己墊付與信息反饋,僅僅保留貨物的集散功能,承擔送貨

不過部分省市做的更徹底,如:浙江省通過藥械採購新平臺採購,產品不再由各級配送商完成配送,而是由物流服務平臺配送,讓物流公司替代商業公司承擔運輸、保管、分揀等服務職能。

加上郵政、順豐等引入商業配送的競爭,商業公司受到更大的衝擊,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轉型了,是投入生產企業的懷抱,還是轉型服務於醫院等機構,脫離已有的運營模式,轉型成為諮詢類機構。


2、藥企介入供應鏈管理,成為“鏈主”

至於藥品生產企業,由於沒有了商業公司的信息反饋功能,為了更加靈活的應對市場,其不得不把各項資源下沉至醫院終端,如此運營成本增加。

並且,沒有了商業公司的資金墊付,藥品生產企業需直面醫院的回款週期長、拖欠貨款問題,運營成本將大大增加,這也將淘汰一大批中小型藥品生產企業。

另外,隨著一票制來臨與新的藥品管理法的實施,藥企成為產品質量和供應的責任主體,供應鏈管理的責任也落在藥廠身上,藥企介入供應鏈管理,成為鏈主,未來也將面臨更加猛烈了市場風暴!

第二批帶量採購下月(4月)執行、醫保支付改革、醫保目錄調整...

政策裹挾和市場需求將又掀起一輪“醫改龍捲風”!未來企業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應對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