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詩意的世界,一起走進這片桃花源


讀萬卷書│詩意的世界,一起走進這片桃花源

《大家小書:好詩不厭百回讀》,袁行霈著。


袁行霈先生是“大家小書”系列叢書的編委會主席,也是該書的作者。本書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對自《詩經》至《納蘭詞》五十首古典詩詞的賞析。袁行霈先生在書後附上了他本人兩篇鑑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方法論文,結合全書來看,書中的詩歌鑑賞遵循了他提出來的方法,故做簡單總結,摘錄如下:

第一,藝術鑑賞如何可能。

藝術鑑賞,是一種審美能力的表現。審美能力是從長期實踐中培養起來的。狄德羅說:藝術鑑賞力是“由於反覆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所謂“經驗”,不僅指藝術鑑賞的經驗,還應當包括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構成藝術修養。

1、創作必須有生活,鑑賞也要有生活。一首詩年輕時讀來平淡無奇,等年事稍長重新讀它的時候,便可能覺得大有深意。因為閱歷豐富了,詩的內容也就能夠體會得更深了。特別是那些對生活作了高度概括的詩歌,讀者必須具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透徹地理解它和真正地欣賞它。

周紫芝《竹坡詩話》說:

餘頃年遊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杜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鋃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

2、知識水平對古典詩歌的鑑賞也有很大影響,廣泛的知識和修養十分重要。古典詩歌的鑑賞可以借鑑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的地方就很多。

清人王原祁論山水畫說:“用筆鬚毛,毛則氣古味厚。”這句話講出了普遍的藝術規律,對於欣賞詩歌也很有啟發。下筆圓潤固然表現出技巧的嫻熟,但過分的圓潤反而會顯得甜俗,缺乏風力。用筆毛,畫的韻味倒可以古樸些,醇厚些。

書法的道理也是如此,蔡邕《九勢》論書法藝術,其中有一勢叫“澀勢”。澀,是指運筆行墨沉著審慎,不宜一滑而過,唯其如此才能力透紙背。書家有個比喻,運筆如撐上水船,用盡力氣,仍在原處,正好解釋這個“澀”字。繪畫講究毛,書法講究澀,作詩則要帶一點拙,不可一味求工。

《詩眼》說:“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這段話論工和拙的關係,很有意思。但所謂“工拙相半”卻未免有點機械。在一篇作品裡工與拙不是一半對一半地加在一起,而是相乘相因,化為一體。工拙相互滲透才是藝術的上乘。

3、藝術鑑賞的實踐經驗也很重要。詩讀多了、讀熟了,就有了比較,有了鑑別和欣賞。

例如,同是抒寫憂愁,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說:“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李群玉《雨夜》說:“窮愁重於山,終年壓人頭。”石孝友《木蘭花·送趙判官》說:“春愁離恨重於山,不信馬兒馱得動。”都用山作比喻,但情調、色彩各不相同。杜甫是憂國憂民,以終南山作喻,顯得莊重嚴肅。李群玉是寫窮愁,故有壓人之感。石孝友是寫離愁,那重於山的離愁連馬兒都馱不動,這就和行旅境況聯繫起來了。再比較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是寫閒愁,一種連自己也說不清的無名的憂愁。詩人先設問一句,卻又不正面回答,而跟以三句景物描寫。這三句詩讓人感到他的閒愁無所不在,無法衡量。

4、此外,藝術鑑賞的經驗,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培養語感。所謂語感,是對語言美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詩歌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駕馭語言的技巧,沒有語感很難欣賞其中細微的妙處。

第二,古典詩詞分析欣賞的一般步驟

1、從字、詞、句入手

閱讀古典詩詞首先要弄懂作品的字句。遇到典故,要了解它的出處、原意,以及它在這首詩中的意義。這是進一步分析和欣賞作品的基礎。如果字句都不懂,或者是理解錯了,哪些地方用了典故也不知道,就談不上閱讀和欣賞了。

(1)不要望文生義,主觀臆斷。對字詞的解釋要有依據,不能讓詩人遷就自己。

(2)對詩詞中的詞語,不但要理解它們的意義,還要能分辨它們的色彩,體會它們的感情韻味。

2、意脈和層次

字、詞、典故和句子都弄懂以後,還要進一步分析全詩的結構。一首詩詞,整個地囫圇地讀不容易消化。我們可以進行分解,分解成幾塊,一塊一塊地研究,然後再綜合歸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尋意脈、分層次。

3、知人論世

要想深入理解古人的詩詞,僅僅掌握了詩詞的字、詞、句的種種含義以及詩詞的段落層次還是不夠的,應該進一步結合作者的生平、思想、文學主張,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去分析研究,這樣才能深入。

例如白居易的《宿紫閣山北村》和《輕肥》,如不結合中唐時期宦官跋扈專權的歷史背景,就不能深入理解它們的社會意義。白居易的《賣炭翁》,如不結合有關中唐宮市的歷史資料去讀,就不能理解這首詩的可貴。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如果不知道它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回時所寫,就會把它當成一首普通的寫景詩或紀行詩。如果我們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就會體會到詩人那種輕鬆喜悅的心情,那種解放感。

4、主題思想

一般說來,一首詩詞的字句弄懂了,結構弄清楚了,關於這首詩詞的背景材料也掌握了,那麼它的主題思想是不難找到的。古典詩詞雖然數量很多,寫法各異,它們的主題思想也千差萬別,但是仍然可以大致地歸納成幾類。有的是揭露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的是表現愛國主義精神;有的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有的是表達退隱山林、潔身自好的感情;有的是描寫自然山水;有的是描寫邊塞風光;有的是寫愛情相思;有的是寫社會風俗;有的是寫人生的感慨;有的是嚮往神仙世界厭棄現實社會。以上的分類,當然是不完善的,不能把所有詩歌的主題思想都包括進來,但普遍的主題大概就是這些了。

第三,關於兩種不可取的古典詩歌鑑賞方法。

1、附會政治,從原則、概念出發,比附歷史,牽和政治,千方百計地到詩中尋找寄託、象徵或影射。離開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題目上拉扯,不可能講出其中的真意,更談不到藝術的鑑賞。

黃庭堅: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於文。……彼喜穿鑿者,棄其大旨,取其發興,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蟲魚,以為物物皆有所託,如世間商度隱語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

2、不管詩歌特殊的藝術表現方法,拘泥於生活的細節真實,對詩歌進行純邏輯的分析。以這種方法論詩的人,總是拿生活的細節去衡量作品,要求處處落實。一些很有情趣的詩,就這樣被糟蹋了。

“白髮三千丈”,合理嗎?但表現詩人乍對明鏡看到白髮時的驚訝之情,是再傳神不過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村”,合理嗎?但表現對遠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過的。“思牽今夜腸應直”,合理嗎?但表現那種迷離恍惚的幽思,是再恰切不過的。以上這些詩,如果僅僅用生活的細節去衡量,用邏輯的方法去推斷,而不顧詩歌形象給人的藝術感受,便談不上詩歌鑑賞。

齊白石說:“作畫恰在似與不似,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話揭示了藝術創作的一條重要規律,也適用於詩歌創作。

第四,關於聯想。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聯想十分豐富,有些詩歌的構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聯想之上。閱讀這些詩,應馳騁自己的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才能真正欣賞它的意趣。

例如,杜牧的《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把“妃子笑”和“一騎紅塵”這兩個鏡頭銜接起來,很能發人深思。李賀的《馬詩》:“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從馬骨形狀的瘦,聯想到聲音的脆。《金銅仙人辭漢歌》:“東關酸風射眸子”,由眼痠聯想到風酸。《天上謠》:“天河夜轉飄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由雲的流動聯想到雲流動時的聲音。諸如此類,都是靠著藝術的聯想構思而成的。

好詩一定能夠喚起讀者的聯想,善於鑑賞的讀者也一定富於聯想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