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Scott公司的卫生纸


1903年,美国人Arthur Scott通过奋斗,成立了自己的纸业公司斯科特纸业(Scott Paper)公司,就是上图这个牌子。在20年代初的时候,Arthur让自己的副手去采购一批纸张,结果副手是个二五仔,想当一个吃差价的中间商,买了一批很廉价的便宜货。鉴于当时航运,尤其是水运防潮措施确实很差,所以这批纸张受潮严重,遍布褶皱。二五仔见状不妙,押货到公司仓库后赶紧跑路。

Arthur懊恼不已,面对一仓库的无用的纸,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在主管会议中,有人建议将纸退回供应商以减少损失,这个建议获得所有人的附议。 但Arthur却不这么想,再次带相关部门人员来到仓库现场,而且强调不研究出一个好办法,大家都不许离开这里。

就在这时,一位主管的鼻子突然流起血来,Arthur急忙拿起身边一张受潮的纸张,递给同事,没想到,同事感觉纸挺软,直接把纸张搓成一个球,堵在了鼻子里。就是这一幕,引起了史古脱的兴趣,他拿起一张受潮的纸,的确手感很软,和普通的那种抛光,用于办公写字的纸有很大区别。那能不能将错就错,专门把这种纸卖出去呢?他当即拍板,把这些纸张进行一些必要加工,然后推销到商场、工厂、学校等场所如厕使用。

一年后,现代卫生纸的发明就推广到全美国,进而全世界

以上的小故事就是现代卫生纸的前身,别问我前身之前的生理问题。


我们来看看卫生纸的现状,依然受到狂热的追捧。


澳大利亚: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加拿大: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美国: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英国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全世界都在问一个问题:疫情面前囤水囤面粉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囤卫生纸。难道大家都开了P站高级会员吗?要知道,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是具备生产卫生纸能力的。而且卫生纸并不能让人当做口罩使用。

行为研究者(behavioural researchers)Liam Smith和Celine Klemm发表在《卫报》的文章《就算作为行为研究者,我们都抗拒不了想要买厕纸的迫切欲望。》指出,卫生纸体积大,缺货后非常醒目,空货架很容易引发人们害怕买不到的心理。原来如此。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不要觉得匪夷所思,即便是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环境恐慌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都会选择盲从。勒庞给出了上面问题的答案。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

书中的这段原话很好的解释了超市哄抢卫生纸的行为


书中的这段原话难道不拗口吗?是人话吗,我提炼一下:就是当一个孤立的人,往往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作为一个群体中一员,很容易因为其他人的选择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做出各种独立思考时做不出的事情。换句话说,社会在恐慌,你想冷静很难。

想想我们原来是不是抢过盐,是不是囤过大米,即便你知道米和盐无论如何在国内都不会短缺。


勒庞本人也是一个金句大王,这本书除了这段之外还有很多金句,我摘一些,大家感悟一下

句大王,这本书除了这段之外还有很多金句,我摘一些,大家感悟一下:

  • 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 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 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
  • 身为一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
  • 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


多的不摘了,愿意的话,去啃书吧。笔者最想说的是,所谓的荒谬,其实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而创造这种荒谬的,也许就是平时理性的各位。


卫生纸和《乌合之众》

如果你经常在下午四点半摸鱼,那么也许你不妨看看这个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