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實行分封制四百多年後諸侯才開始造反,而劉邦分封制才幾十年就開始造反?

河苦


周朝的分封制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認為是比較完美的制度。但其實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周朝自身實力不強,無法靠自己一國之力治理諾達的疆土。周朝能滅掉商朝也是鑽了空子的,當時商朝主力都去平定東夷了,都城朝歌守備力量薄弱。所以等周朝大軍打到朝歌時商紂王只能武裝奴隸來抵抗,結果奴隸臨陣倒戈了,商朝就敗了,但商朝的遺族在中原地區和山東等地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實力的,周本來就是一個小國,沒有實力完全吞併這些地區,所以不得不實施分封制。

周武王分封的諸侯主要是姬姓宗室、上古君王后裔、滅商功臣等等。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周武王還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夷分封為諸侯來管轄商人,不過周武王留了一個心眼,在武夷封國的周圍又安排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合稱“三監”,監視武夷以防其犯上作亂。

周朝能滅商朝很多其他部落也是出了力的,若周武王取得天下後不分封這些部落也於理不合,所以說到底還是周朝實力不足,無法獨自掌控那麼大的國土,才實行分封制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周初邊境的夷狄實力很強,中央無法顧及四周邊境,只能靠加強地方軍事力量來抵抗夷狄,但如此以來就導致封國實力越來越強,處於中央的周朝實力越來越弱,到東周禮樂崩壞後,周天子再也沒有能力管轄各諸侯國。

不過在春秋戰國諸侯亂戰前,西周也是發生過諸侯叛亂的,而且就在周武王死後不久。武王雖取得了天下,卻只當了三年天下共主就死了,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幼,無法處理政務,就有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但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畢竟大家都是武王的弟弟,憑什麼你能攝政我不能。於是武夷就趁機拉攏他們並聯合其他東方諸侯反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立刻率領“六師”前去平叛,結果並不意外,周公旦誅殺了武庚、管叔,放了蔡叔,貶霍叔為庶民,最終平定了三監之亂。此一戰讓周公旦看到了分封制的不足,隨後他就將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旦的魯國分商民六族,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分商民七族,周成王的周國分商民十族,剩下的為宋國,此舉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使得西周延續了兩百多年。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一個無比強大的秦朝,卻被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兩年內敗光了國家數百年的基業,秦朝滅亡。後來劉邦建立了漢朝,吸取西周和秦朝的教訓,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既分封諸侯國,又設立郡縣。但這與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周朝的分封是多層分封的,諸侯下面有卿大夫,卿大夫下面還有士,並且有相應的禮樂制度約束他們。到了漢朝,是一層分封的,諸侯王直接統治封國,擁有較大的權力,而且禮樂制度早在東周時就崩壞了,更何況幾百年後的漢朝,沒有了約束諸侯等實力強大後都會想著坐到皇帝的位置。劉邦當皇帝后也知道封國對中央是個威脅,所以他接連滅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但他沒有收回這些封國的土地,反而還將這些土地封給了劉姓宗親,自以為自家人就不會有威脅了,可誰知在皇權的誘惑下,沒有親情。所以幾十年後西漢就遭受了“七國之亂”,而周朝卻可以通過繁瑣的制度和完善的分封體系穩定幾百年。


風塵講歷史


時代不一樣了。

打個比方,一百年前你要是有10畝地,那就是全家不愁了。現在,你有10畝地,能幹什麼?

分封制也是一樣的。

周朝的時候,人口不是很多,交通也不方便。別說全國大遊行了,就是出門十里,也不一定能回得了家。在周朝,你知道一個詞叫“國人”不?只有居住在城裡的人,才是國家的人口。山野之間的,那叫“野人”,而野人是不受國家管轄的,抓住了也是當奴隸。

這樣的局面,你要想搞郡縣制,壓根沒有條件。把自家的親戚分封出去,劃一塊地給他,反而是擴張國家的土地。即便後來打起來,打贏的一方也沒有能力把對方滅國,只能簽約、要點好處。

而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經過周朝800年的發展,野人、戎狄,基本被同化了。出了門,也不用擔心迷路了,黃金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大江南北旅遊了。何況還有秦國行使了郡縣制的例子,你看,還是可以搞的嘛,雖然他沒搞好,咱們修不修不就行了。

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時代了。國與國之間,不再是打一下就停止了,而是隨隨便便就能滅國了。秦始皇滅六國、項羽縱橫天下、劉邦滅異姓王,這些功績都是在生產力發展帶來的。

既然能一統天下了,為什麼還要把那麼大的地方封出去?你說?

劉邦的時代,經過多年的戰爭,朝廷的力量比較弱,但他把外戚和功臣捆綁在長安;清除異姓王之後,分封了同姓王,讓幾個劉姓王爺鎮守地方。這樣相互制衡,維持穩定。他能做的,也就是這些了。

等到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武帝上臺,有錢、有糧、有兵、有將,那些藩王是什麼下場?“國除”“抵罪”......


溫乎


提問者所說的劉邦分封才幾十年顯然不是指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叛亂,大概其應該是指的吳楚七國之亂吧。那麼,為什麼周天子分封數百年之後才出現諸侯造反(造反似乎也談不上,實際上矛頭指向周天子的軍事行動並不多,或者說很少,基本上還是諸侯之間的攻伐、吞併),而劉邦分封僅僅過了幾十年,後世子孫們便有人開始造反了呢?



首先是歷史背景不同。周天子分封之前,夏、商時期一直就是方國林立,各自為政。作為所謂中央政權的夏、商,實際上也只是處於相對或絕對優勢地位的大方國而已。各方國之間並沒有行政上的隸屬關係,更多的是一種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的臣屬關係,即諸侯尊夏後、商王為天下共主,納貢、稱臣。但是,行政上並不受夏、商管轄,最多也就是大政方針接受夏、商指導而已。對於這種指導,是全盤接受還是陽奉陰違,各方國自己有很大的自主權。周武王滅商後,對諸侯進行了重新洗牌,重新分封了許多姬姓諸侯和一些異姓諸侯。但是,實際上對於夏、商時期中央政權與諸侯方國原有的這種關係並沒有作出太多改變。因此,周天子及其分封的諸侯,並沒有後來那種大一統的觀念,周天子自身實際管轄的地域也僅僅只是周天子的直屬領地。周天子吞併諸侯、或者諸侯取代周天子的願望都不強烈。



劉邦的分封不同。劉邦的分封是在大一統的秦政權出現之後,是把原本一個完整的國家,分出幾個郡給某位劉姓諸侯王作為封國(之前的異姓諸侯王實際上也是同樣的情形)。這樣的封國,名義上是國,實際上還是漢王朝的行政區。對於諸侯國,漢王朝的中央政權是有管轄權的,而這個管轄權的直接體現就是由中央政權向各諸侯國派駐國相(當然,還有更下一級行政區域郡、縣的行政官員),主持行政工作。只不過,不同時期諸侯王和國相的實際權力配比有所不同,分封初期諸侯王的權力更大一些而已。因此,漢朝中央政權對於諸侯國是有實際管轄權的,漢初的諸侯王在封國之內雖然擁有較大的實權,但是卻受到了中央政權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掣肘的。為了取得更大的權力和利益而反叛、以期自己能夠取代中央政權統治者——皇帝,對於諸侯王而言是有重大利好和實際意義的。同時,大家都姓劉,都是劉邦的子侄後代,諸侯王是有取皇帝而代之是有宗法理論基礎的。



其次是封國的實力不同。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在春秋戰國大規模相互吞併發生之前,實際上封國的面積是非常小的。周初的封國面積,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實際上各封國的面積都非常小的,因此才有了八百諸侯之說。即便周公旦攝政後,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諸侯封國的面積,但各諸侯封國的實際面積依舊還是比較小的。而且,在分封制的大前提下,諸侯方國內部往往還要進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的內部分封。因此,諸侯國實際上實力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以與彼時的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對抗。更何況,眾多諸侯國之間還存在一個平衡問題,沒有誰敢公然站出來挑戰周天子的權威、打破這個平衡局面。這一切直到周平王東遷、諸侯大規模互相吞併、周天子實力衰弱之後才慢慢改變。但是,在沒有形成一家獨大之前,依然沒有誰敢公然站出來讓周天子下臺。



而劉邦分封之時,各封國的面積都是非常大的。以劉邦庶長子劉肥封地而言,齊地七十三城盡歸齊國。其侄子吳王劉濞的封地也非常之大,直到海邊。漢初,各諸侯王的封地的總面積實際上佔據了全國的一半。這是周天子分封分那些諸侯們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漢初擁有廣袤地域、強大經濟實力的諸侯國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和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實力。



再其次是中央政權對待諸侯國的態度不同。周天子分封之後,與諸侯國長期保持相安無事。周天子既不想吞併諸侯,諸侯亦無力取代周天子。直到戰國時期,諸侯相互吞併到僅剩七國,周天子幾乎淪為擺設。但是,因為各國實力總體均衡,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仍然有一定利用價值。強大的諸侯國依舊沒有威脅到周天子名義上天下共主的地位。直到秦國成為一家獨大之後,形勢才最終改變。



但是,漢朝不同。劉邦是鑑於異姓諸侯王叛亂、政局不穩,這才以自家人取而代之,非劉姓不王。但是,劉邦死後不久,同姓諸侯王的弊端就已經顯現。不僅嚴重影響中央政權的財政收入(諸侯國財政自入腰包,不用上交中央),擁有強大經濟實際並實際擁有軍隊的諸侯王也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政權的穩定(以齊藩為主,諸侯國軍隊參與誅滅諸呂時,齊藩及眾諸侯國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讓後來的漢文帝寢食難安了)。因此,自漢文帝起,漢朝中央政權便已經開始著手削藩,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首先是增強國相權力,繼而又削弱諸侯王對封國軍隊的控制。沒有了行政和軍隊的控制權,諸侯王基本上就只能任人宰割了,這也是後來諸侯王們反叛的原因之一。



此外,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還有一個偶然原因。漢景帝還是皇太子之時,因為口角,一氣之下竟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劉濞的王太子。殺子之恨,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漢文帝在位時,對於諸侯王的削弱尚屬於溫水煮青蛙,加之吳王劉濞還需要時間積蓄實力,並不敢過於放肆。漢景帝即位後,聽從晁錯之言,開始對諸侯王大規模動手。刀已經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加之殺子之恨,劉濞反叛也就在正常不過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時代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

周朝分封諸侯以及諸侯混戰

在周朝那個年代裡,因為生產力低下以及四方夷狄侵略的緣故,周朝無力管理偌大的領土和抵抗侵略,因此必須分封諸侯,一者諸侯可以繼續層層分封管理領土,二者可以幫助周朝地域四夷的侵略,繼而開疆擴土。四百年後周王室實力衰退,已無力威懾四方諸侯,因此強大的諸侯開始相互攻伐,吞併弱小的諸侯國,再數百年後,由於生產水平的提高,生產力得到釋放,強大的諸侯國有了實力可以管理和吞併更多的領土,再經過數百年的征伐過後,諸侯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秦國有了實力一統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


漢朝的分封諸侯以及諸侯造反

秦朝的郡縣制更有利於中央,但諸侯的勢力仍然暗存,諸侯藉助秦朝的苛政引起農民起義的時機推翻了秦朝,在這其中,劉邦發現了農民的力量,而持續的攻伐使得諸侯實力大損,藉助農民的力量的劉邦打敗了各大諸侯,建立的了漢朝,為了早日結束戰亂以及維護統治,劉邦不得不分封一些有功的異姓諸侯,同時為了遏制住這群異姓諸侯不得不分封大量劉姓皇室困住這群人,同時以大部分國土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的力量,等到有了實力碾碎異姓諸侯時,就碾碎異姓諸侯,碾碎異姓諸侯後,等到有實力時再撤掉所有的皇室封王。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諸侯反應過來了不得不起來反抗,這就是所謂的諸侯造反,非是願意,而是不得不為,但此時大勢在漢,漢朝在繼承秦朝的遺產時也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成功的建立起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



總結: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時移世易,此諸侯非彼諸侯,此王朝也非彼王朝,自然過程和結果都不一樣了。



達達說歷史


這就要好好研究一下,分封制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很多人理解分封制,就是皇帝把自己手裡掌握的土地分封出去,造出一堆大大小小的諸侯。這樣理解好像沒毛病,但是,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至少周初封建的時候,遠遠不是。

我們在大一統的傳統中過習慣了,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的理解可能跟它最初的意思並不相同。

夏、商、周,上古三代,名義上也是大一統,但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對各個部落、各個方國、各個諸侯國,並沒有直接的統治力。歐洲封建社會,有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說,三代亦然。不是天子不想管,而是實在管不到。這還是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發達,通訊手段過於落後,對於“廣土眾民”的中原大地,只好採用分而治之的間接統治方法。

這也就是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所說的:“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不是天子不想直管,而是管不過來,只好分封諸侯鎮守之。

例如,武王伐紂,滅了殷商,但是對於殷商遺民,並不能直接管理、統治,還是要封殷商的王子在殷商故地。先是武庚、“三監”,後是宋、衛,都是分封殷商遺族或者同姓諸侯在那裡世代鎮守。

而很多地方的分封,只不過承認個既成事實,納入到納貢體系裡來,維持表面的“禮法”罷了,關起門來,人家就是自成一體的獨立王國。

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封建,實際上是開拓性質的。天子把哪位諸侯封在某處,並不見得是那個地方已經處在天子的治下,而是劃定個大概的範圍,有本事你自己去佔好了。

封到封地的諸侯,有本事的能漸漸做大,沒本事的,就可能經營不下去了。上古三代,中原是”華夷雜處“的環境,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並不是“四夷”就只處於四境,而是就在中原諸侯國之間的縫隙裡,跟華族居民犬牙交錯。周天子尚可以被犬戎攻滅,何況諸侯國?衛國那位玩兒鶴的衛懿公,不就是被狄人滅了國?為什麼春秋的時候齊桓公提“尊王攘夷”可以有那麼大的號召力?就是因為當時諸侯國面臨的最大的威脅,還並不是彼此兼併,而是在蠻夷的洪流面前如何生存。燕國也是差點被滅國,就是賴齊桓公才得以保全。本來帶領各諸侯國應對蠻夷的責任,應該是周天子的,但是東周以後,周王室衰微,就由有力的諸侯負起這個責任了。

說到這裡,回到題目本身。首先,周實行分封制後,諸侯並不是四百多年後才造反。其實剛剛分封了,諸侯就造反了,就是“三監之亂”,周公還親自東征,後來西周的歷代周王都沒少征伐。但是相對於後面的諸侯亂世來說,這個頻度的確少得多。這一方面是史料記載得比較少,另外就是,剛剛分封的很長一段時間,各個諸侯國之間親緣關係比較緊密;各國都還只是在自己封地周圍開拓,並未直接接壤,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直接衝突;而當時諸國直接的威脅並不來自彼此,而是蠻夷之國。

可劉邦分封就不一樣了。其實何止是劉邦分封,在之前的項羽分封就已經是了。那時候中原地區已經開發比較成熟,這個時候分封,相當於戰國的延續,各諸侯國間直接衝突,利益當然難以平衡。項羽分封完十八路諸侯,馬上就有人造反了,還不是後來得天下的劉邦,而是齊國。劉邦分封也不是幾十年後諸侯才造反,他當皇帝的時候,異姓王就已經該反的、不該反的,都被他整得差不多了。文景時代對付同姓王,武帝時還要用“推恩令”最後定局。

時代已經不同了,經過戰國廝殺、秦並六國,統一的帝國開始成為穩態,這個時候再搞分封,就是逆潮流而動了。

說白了,上古三代分封,要麼是承認既成事實,要麼是開疆拓土。周初封建最為典型,也證明了在開拓期,封建制度卓有成效。而當中原地域已經開發相對成熟,這個時候搞分封,就都是從自己已經可以直接管理的郡縣中設置封地。一個是封的反正還不在自己手裡,一個是從自己兜裡掏出來的都是肉,這是有本質不同的。

在開拓進取階段,分封制非常有效;一旦天下定鼎,分封就不符合郡縣制下大一統帝國的利益,就要被翦除了。這就是為什麼從秦漢開始,封建制雖然屢有反覆,但逐漸不再成為主流的原因。


軒轅十四Rex


之所以說,同樣是分封的周朝和漢朝,一個能夠安穩持續四百多年,才出現內亂,一個卻只堅持數十年就開始作亂,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的時代性質不同了,這才是他們最根本最核心的區別,那麼他們的時代性質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了呢?


首先,周武王姬發建立起的周王朝,他雖然說是王朝,但是主體還是以部落首領形式的一種鬆散聯盟罷了,當然他的這種聯盟相對於之前的商朝,更多了一層血緣紐帶來維繫,但是本質上他們還是以一種聯盟共主的模式存在,而之所以這種並不牢固的聯合能夠持續很久,是因為在那個時期,部落氏族的實力還不是很強,無法依靠單個實力進行絕對的一統,並且這種形式的聯合普遍為人所接受,成為了一種習慣,而且在那時候這種分封還算得上是一種先進的制度,但是隨著個體部落,諸侯的實力不斷地兼併,強大,自然周代商,其餘諸侯代周,而隨著這種思想的盛行,也促使諸侯勢力更加的膨脹,壯大,當單個實力足以強大到一統的時候,自然人的思想就會發生轉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還算先進的分封制已經成為一種落後的代表,尤其是在秦始皇一統之後推出的更加先進,更符合統治者心理的郡縣制之後,分封制就完全成為了過去,這也是後來無論是項羽的分封,還是劉邦的分封都無法長久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當統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之後,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就再也無法接受這種國中之國的分封制度,在更為直接有效的郡縣制度面前,分封無疑是一根橫亙在帝王心中的一根刺,不除不快,所以說,原本的分封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相互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只要你名義上聽我的,時常供奉,必要時出兵維護我就可以了,而到了漢朝分封則是,我不放心你,你也防備著我,你一心想要費除掉我,我也想要不破不立,拼死一搏,自然這種分封是得不到長久的,而且也是為時代所廢棄了。

所以說,二者出現不同的主要原因還是時代不同了,原本先進優秀的制度但他並不是就適合後面的發展,畢竟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地進步發展的,總有更新更好的東西來替代之前的東西,而一位的復古,最終的結果就是被現實無情的鞭撻,畢竟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走的。


歷史微探索


這問題很好,也值得說道說道了。

這就涉及到了一箇中國五千年來循序漸進生產力提高的過程,和制度的沿革變遷的問題。

西周的時候,因為社會生產力地下,中央既沒有集權的基礎條件,也因為剛從商朝過來沒有中央集團的思想溫床,所以分封制自然而然。



當然了,西周初期還是有發生過叛亂的,著名的就是三監之亂,但是三監之地是殷商後裔,所以這個叛亂不算典型例子。

因為西周初期,土地廣袤,人口稀少,周王室分封出去的諸侯主要任務還是提高生產力,發展人口,擴大地盤。領地內和領地周圍都有蠻夷虎視眈眈,各諸侯互幫互助還來不及,更沒有那個閒力氣去叛亂。



再加上週公的宗法制、禮樂制,能分封出去的諸侯非親即故,而且諸侯城池不能大於天子的三分之一。

還有春秋後期之前,文化不下庶民,只有貴族才有資格接受教育,因此也缺少以惑亂天下,彰顯自己為己任的遊說之士,社會方面需求較少,政治環境寬鬆,自身實力受限,因此缺少大規模叛亂的誘因。

等到了西周末期,東周初期,周幽王殘暴,引發了王室內亂,可是即便有諸侯參與進來也是戰隊派,並沒有明張目膽欲取而代之。



等到了春秋戰國,離周朝開國已經四五百年了,社會生產力飛躍性的提高,社會矛盾凸顯,中原內部便開始互相攻伐。

總結一句東周亂世,那就是吃飽了撐的。

大家有錢有人了,差的就是繼續擴大地盤。

因此才有了戰國紛爭,最後秦國一統。

等到了劉邦的時候,因為秦始皇急功近利,一舉廢除了分封制,採用了郡縣制。



俗話說,千年的制度,百年的王朝,分封制在周朝已經實施了七八百年。秦朝想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結果反倒是自己倒下了。

後來接手華夏神器的劉邦,採取了前朝的教訓,又加上消滅項羽的時候許諾下的功臣,因此採用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結合,也稱郡國制。



但是此時民智已開,社會生產力也趨於一個時代的巔峰,再加上統治階層的內部不團結,劉邦立國十幾年就有異姓王紛紛作亂。

到了漢景帝的時候,之所以會爆發七國之亂的是有種種原因。而此時的分封制已經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手段,並不是一項可以是適應西漢社會的政治制度。

到了後來,漢武帝之後的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所以很有的出臺的各種政策,限制了諸侯國的發展。


世浪翻袖中


題目所說兩項都有問題,周武王去世後不久就有人反叛,四百多年後的是普遍不尊周王而已;而劉邦分封也不需要幾十年,他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造反了,當然,這些異姓諸侯王也是被劉邦逼的。

周武王的分封

周朝能夠滅商,是鑽了大空子,當時商朝主力軍隊在東方平定東夷,朝歌守備力量不足,帝辛(即商紂王)武裝奴隸禦敵,結果奴隸倒戈,商朝就這麼敗了。

商朝敗了,但實力還有,商朝遺族河南河北和山東地區仍有巨大影響力和實力,周人沒有足夠的實力驟然吞併這些地區,所以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後選擇回師鎬京,並實行分封。

周武王分封的對象主要有姬姓宗室、上古帝王后裔和功臣,如將太公望(即姜子牙)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等等。

這之中還有一個重頭戲,就是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周武王分封帝辛的兒子武庚,讓他管轄商人,但在這個商國周邊,周武王還安排了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合稱“三監”,監視誰自然不言而喻。

實行分封制,目的是維持周朝的穩定,畢竟單以周部落的實力,根本無法統御那麼廣大的土地,滅商之時,也有諸多部落出工出力,不分封實在說不過去。而且當時夷狄的力量也很強大,周朝需要加強地方軍政實力來抵禦夷狄,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中央實力難以顧及四方。

事實證明,這種制度非常適合周朝的社會環境,周朝的領土因此迅速拓展,只不過周邊諸侯的土地擴張,實力增強,居於中心的周天子反而實力衰退,這就是後來諸侯都不鳥周天子的原因。

周公的完善

在諸侯普遍造反之前,其實周初就發生了一次大規模反叛。

周武王克商後三年就去世了,繼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武庚趁機聯合他們以及其他東方諸侯,起兵反周公,是為三監之亂,又稱武庚之亂。

為了平定叛亂,周公親率“六師”東征,最終成功滅掉四家,並進一步擴大戰果,將周朝勢力範圍擴大至大海。

平叛後,周公對分封制進行完善,他首先與召公分陝而治,穩定住周族內部,然後對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自己的魯國分殷民六族,周公弟弟康叔的衛國分殷民七族,成周分殷民十族,剩下的,也就是宋國。

對商朝遺民的分化,保證了周朝統治的穩定,周公還制定了與分封制相適應的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這保障了西周兩百年的穩定。

劉邦的分封

劉邦實行的並不是純粹的分封制,而是郡國並行制,但有一點,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關東基本就是異姓諸侯王的地盤,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齊王(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的封地個個都是連郡跨國,實力強勁,這是劉邦統治的極大威脅。

所以在劉邦的皇帝生涯中,主要任務就是削滅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多死於造反,但是不是真心造反很難說,畢竟劉邦太過咄咄逼人了。

平定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也沒有廢除分封制,而是自以為得計的分封同姓諸侯王,但這種分封制,跟周朝的大不相同。

周朝的分封制有很多相適應的制度,但到了漢初,禮崩樂壞已成定局,禮樂制度毫無約束力,再加上井田制的崩潰、生產力的發展,更多的人騰出手來,還有周朝的分封是多層分封,諸侯國內同樣有卿大夫的勢力制約,而漢朝是一層分封,諸侯王直接統治封國制約因素少了,自然崩潰得快。


平沙趣說歷史


周朝時期社會尚是以奴隸制為基礎,當時社會生產力太低下,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將權力下放給諸侯,諸侯再封卿大夫,卿大夫封士,這就構成了西周的統治階層。

早期周天子還是很有權力的,分封制也規定了諸侯們的義務:

即必須服從天子命令,為周天子鎮守四方,還要向天子交納賦稅,定期必須入朝覲見天子。

諸侯之間有什麼衝突一般也會請周天子出面調停,幾乎相當於一個大家長的角色。

而諸侯之間的造反衝突也遠沒有等到四百年以後那麼久,同樣對天子權威的質疑也不是突然爆發的。

比如周昭王時期,魯幽公被弟弟姬沸所殺,自己當了國君。但西周實行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製。姬沸的作為是在公然挑戰天子權威,但當諸侯們等待周天子的詔令時,周天子竟然不聞不問,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天子的權威。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力更是式微,但天子畢竟是天下共主,誰也不敢公然挑釁。後世的齊恆公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便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



但他的目的只限攘夷而非尊王,只是打著周天子大旗佔得大義的制高點,各諸侯之間對此也心照不宣,只是達成了一種上不得檯面的共識。

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進行了高度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

與周天子名義的天下共主不同,秦始皇是有真正實權的天子,天子的地位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提高,分封制也被郡縣制替代。


等到劉邦推翻秦朝後,考慮到秦朝動亂時,皇族子孫手中沒有兵馬無法平亂,於是採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的制度。

但劉邦的分封制和西周又有所不同。

西周所封諸侯除了宗室外還有有功之臣,但劉邦卻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所以漢朝的諸侯王都是劉姓子孫。但這問題就更大了,大家都是高祖子孫,憑什麼天子就可以高高在上,諸侯就得俯首稱臣?

就像項羽當初見到秦始皇時曾言: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大丈夫生當如此。這種心理的不平衡以及人的野望在諸侯國初立時就存在著。

總的來說,西周時天子主動下放權柄,而漢朝時君主專制,皇權至上。中央想集權,地方要自治,兩邊互相不對付又互相忌憚。矛盾終是越來越大,到了漢景帝時終於是爆發了七王之亂。


歷史就在那裡


首先,問題中的結論就有違史實。

長期以來,史書對於西周初期就有著不少美化之處。比如,《史記·周本紀》就說:“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以說明周初時的教化天下之功。但實際上是否真是如此?

考古學家們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找到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師旂(音旗)鼎。

師旂鼎的鑄造時間是在西周初,屬於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師,是西周軍隊官職名稱;旂,是鑄鼎者之名。師旂,是伯懋父手下的將領;而伯懋父,則是周成王時期的王室大將。(《西周史》許倬雲 著)在師旂鼎銘文中,就記錄下一件發生西周軍隊中的稀罕事情。

據銅器銘文記載,在周王室準備前去討伐“方雷”時,師旂屬下“眾僕”集體“罷工”,都拒絕服兵役。師旂用盡了一切命令、威脅、恐嚇等等手段,下屬們都絲毫無動於衷,不肯從命。萬般無奈之下,師旂只能求助於上級,向周王室執政大臣伯懋(音毛)父告發此事。

周王畿之地,居然有人敢煽動集體逃避“兵役”,這簡直是等同造反!人人都拒服“兵役”,周王室還憑什麼去打擊異族恐怖主義活動?還怎麼去鎮壓那些不聽話的諸侯?所以,伯懋父一聽到師旂的告發,大感震驚:這些目無法紀的頑固抗法分子,絕不可姑息遷就!他立刻給出批示,對於這些不肯服兵役的人,依法就應該——處以罰款!

集體拒服兵役,周王室的處罰居然如此之輕,已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是,更令人吃驚的事情還在後面。

目無法紀的“眾僕”們,居然連罰款也拒絕上交!師旂的命令,部下們都視若無物,這讓他根本無計可施!無可奈何之下,他只有再次向大將伯懋父求援。伯懋父聽聞此事,對目無法紀分子如此冥頑不靈表示高度震驚,對此類不法行為予以最強烈的譴責。他嚴厲地指出,對這種拒絕服兵役之人,依法就應該驅逐出境!但是,現在正值國家用人之際,特地從輕發落、法外施恩,只要能把當初王室定的罰款上交,那就……算了!

周王室出征,居然有人敢逃避兵役,而且從銘文“眾僕”分析,這還是一次集體逃避兵役的重大事件;不僅僅是拒服兵役,他們甚至連周王室開出的罰款也敢拒交!更加令人意外地是,伯懋父最終給出的處罰,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頗有些息事寧人的味道。

拒絕服兵役的“眾僕”,有學者認為,應該通於“眾附”,即指眾附庸國。(《對西周銅器“師旂鼎”中的幾個問題探討》陳曦 著)所謂“附庸”,是指那些領土面積狹小的方國。說是“國”,實際上也許就只是一座城。《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里,附庸於諸侯。”這意味著,師旂鼎所提到的“眾僕”,實力甚至連最低等級的諸侯國都不如。但是,“眾僕”們卻因王室的徭役負擔過重,敢於聯合起來,公然抗命、不聽從周王室調遣!

從周武王到周公旦再到周成王,周國“國父”、“國叔”所推動建立起來的分封制(封建制),運行才不過幾十年。因為《史記》有“成康之際,刑錯四十年不用”的說法,很多學者因此質疑師旂鼎的年代,把它定在了西周中期。但是,師旂鼎中伯懋父在成王時期的其它青銅器銘文中也時常出現,那麼它屬於成王時器當然更具說服力。

成康之際,連小小的附庸國都敢公開違抗周王室法令、不聽從調遣,那些勢力更為強大的諸侯國,調動之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師旂鼎的銘文,真實地反應出西周建國以來,周王室權威每況愈下的殘酷事實。

所以,不管是西周還是西漢,分封制實施了不到幾十年,中央集權都已經遭遇到來自分權勢力的挑戰。只不過,西周王室應對這種挑戰是採取容忍退讓的策略;而西漢皇室則採取了更加激化矛盾的對抗策略。這就是西漢“七國之亂”陡然爆發的原因,並不是西周分封制比西漢分封更加高明。

然而,即便西周王室如此容忍退讓,到周夷王時,仍然出現了“當週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的現象(《史記·楚世家》)。這表明,天下諸侯方國已隱隱有不臣之心了——而此時距離西周分封制的建立,也不過才一百多年!

因此,西周不過是因為有了“刑錯四十年不用”的光環效應,讓後人對西周教化之功更為仰慕;但社會和歷史有其本身固有的發展規律,不會因朝代的不同就出現差異。所以,不會出現西周分封制維持了四百年而西漢分封制僅維持了數十年的本質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