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在小区的公园里,围着一群带着孩子的宝妈,正在讨论自家孩子说话的问题,成为了公园最独特的风景线。“我家小宝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能够开口叫爸爸妈妈了,但是现在已经两岁多了,但还是只能说两个词的语言。”

“我家鑫鑫仅仅一岁半,就能够听懂大人说的故事,和大人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了。”

“我家梦儿看起来什么都懂,但是就是不会说,快愁死我了”......

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宝宝,却偏偏有些说话早,有些说话晚呢?可别再信老一辈的那套“贵人语迟”了,宝宝说话的条件是需要父母去创造的,而父母的某些习惯也有可能会影响宝宝继续说下去的动力。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1)宝宝发音不准时在一旁笑话

宝宝刚开始发音都歪里歪气的,比如“粑粑麻麻”“七饭”“切切”。而某些家长在听到孩子发出声音时,非但没有鼓励孩子,反倒还因为孩子的发音不标准在一旁哈哈大笑。

边笑还边说“这孩子怎么发音成这样啊?太逗了”。千万别以为孩子没有自尊心,不会放在心上,因为这些玩笑话孩子可能会减少发声次数。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2)生怕怠慢了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能够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也是一种本事,但有时这种本事却也是一种弊端。因为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小动作,就会知道孩子到底想拿什么,想吃什么,并且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看起来是方便了孩子,实则是将他们想要发出的声音扼杀在摇篮里,孩子自然连动口都不用了。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3)家长使用的语言种类太复杂

有些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家乡话,但是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却用普通话。这对于一个连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没有的孩子来说,这种语言体系无疑是紊乱的,让他们根本无从学起。就算偶尔发出家乡话或者普通话的发音,也只不过是因为听多了出现的,并不是真的懂得自己说的意思。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以上三个就是常见的宝宝学说话时家长行为上存在的弊端,如果能够及时摒弃这些弊端,那么也许你就会发现宝宝学说话的速度加快了许多。除此之外,宝宝学说话也需要父母的从旁指导哦!

在和宝宝交流时用简短的语言:宝宝的理解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完善的,所以在宝宝学说话的时候,需要用简短的语言来让宝宝更好的理解,遇到想要教宝宝说的词,需要多说几遍,比如“吃饭”“在干嘛”“睡觉”都要多次强调,这样会加强宝宝脑海中的记忆,同时也会让宝宝对这些词产生想要更加深入了解的兴趣。

ps: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父母平时跟孩子说话时,最好避免使用叠词,如“吃饭饭”、“睡觉觉”等,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传达精准的词汇信息,对于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大有益处,尤其到了上学以后,孩子的表达能力会远胜于同龄宝宝。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教会孩子认绘本:儿童绘本大致分为识物类和识字类,在教孩子认绘本的同时,当孩子指到哪个时,就要告诉他们那个是什么东西,而且要多重复几遍。当孩子对绘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之后,就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将自己认到的东西指出来,这不但教会孩子的识物能力,还会帮助孩子学会那个东西的发音。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读故事时要声情并茂:在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的时候,不要跟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直接照着书念完就完事。在读到比较愤怒的片段,可以加一些愤怒的动作或者表情,开心的片段又可以用轻快的话语和表情,这样不但会让孩子觉得故事很有意思,而且还会知道应该要怎么去表达情绪。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同一个故事重复大半个月都没问题,不但不会引起孩子的厌烦,而且还会加强他们的记忆力。

哪有什么“贵人语迟”,宝宝说话晚,多半是走进了这3个误区

​总而言之,想要孩子早早学会说话,父母的科学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一些应该要避免的误区也需要注意,以免让本来就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变得内敛,耽误孩子学会说话的最佳时机,不知道你认为能更好让孩子尽早学会说话的办法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