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如何平衡好兩者的關係?

繪畫圈


技:是敲門磚,是通過別人千千萬萬的經驗和方法在有限的時間裡瞭解或者得到的學習過程。

藝:是自我價值的昇華和突破,你的天賦,人生閱歷,和你在自我修煉思考的過程的時間的堅守,才能有“藝”的昇華。

今天科技的發展繪畫要解決技術問題不難,為技術和技法的只能叫美術工作者,和藝術沒有關係,只是在現代工業標準中學到的規律而己,複製粘貼,每幅作品一個規律,缺乏繪畫者內心和思考的內涵。

“藝”是繪畫過程中的昇華,繪畫,是人類最古老的本能表現,發展到今天,繪畫藝術己經歷了所有應該經歷的創新和變革,也許所有繪畫都在思考畫什麼,怎麼畫、尤其現在科技的發展要想在像與不像上是無法取代相機。

架上繪畫現在己經不在是技術活了,那些學來的歷史手法和過時的形式己經和當下人類的環境格格不入了,換個角度,把藝術昇華到更高的層面,一定是用更多的思想和感情在架下來表達更多的思考和手段,每個藝術家有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真正的繪畫藝術一定是每個藝術家會找到自己思想結合的方法,所以作品後面的解讀才能對應作品的理解,引導你產生共鳴。

陳蜀作品








陳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要求畫者自覺追求個人的繪畫風格,是把藝術家扼殺為畫匠的最好辦法。老師,至多可以教人以技,不可能授人以藝。技,可以手把手教,但藝卻不可能。藝是心靈生長的見證,每個人的心靈所顯的成長,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有授的分。技,只是把這種心靈成長表達出來的方法或手法、手段之類的。藝,是心靈成長的見證,是孤獨的,是獨一無二的。心靈的生長是生命的歷程,地上的小苗成長成大樹,完全沒有人教的事,是屬於自然。藝術家和畫匠的區別在於,前者有創造性勞動,是自己心靈成長的記錄者、描繪者。後者即畫匠是模仿者,不能記錄自己心靈的成長。如果不能記錄自己心靈的成長,雖有畫技,也僅是畫匠,而不能成為藝術家。所以,畢加索素描不及保姆,但一代繪畫大師是畢加索,而非保姆。繪畫風格,反映的是心靈成長的特徵在繪畫中的表現,本屬自然,如果刻意追求,無疑是對心靈的殺戳行為,是削足適履。心靈之路,是神秘的;走心靈之路,是孤獨的旅行。使繪畫技能同心靈同行,也是一門要自覺努力的事情。人,並不缺少豐富的心靈世界,缺少的是與這豐富的心靈世界同在同行的畫技,作心靈,及由心靈投射到外在世界的記錄者,沒有使畫技成為心靈之手。由於缺乏心靈之悟性,我看到某些所謂畫家的作品,由於面部及眼神,每一幅都一樣,雖畫成百幅,其實只畫了一幅畫。左恩的藝術風格,成為不分時代沒有國際的繪畫風格,成為我們感到並不陌生的繪畫風格,但卻也不少佳作,傳世之作。為什麼?是描述的心靈世界不同。而追求藝術風格的結局只能是怪異而非藝術的生命。繪畫本無高下,任何一個成熟畫種,都有自己的姣姣者。由於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學生往往在自己藝術創作中,把老師引誘上賊船一般。老師習慣性地指導學生,而受教的學生卻在讓老師成為扼殺自己心靈成長的記錄活動的繪畫風格的幫兇。對此,師生理應有清醒認識與覺悟,學習繪畫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分水嶺。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繪畫中的“技”,指的是技法、技巧、技術、技能層面的東西,可以看作是繪畫基本功的體現,如果缺乏技巧的話,首先就掌握不好造型,畫出的形象在比例上會失調,無法體現出結構美和形象美。

在中國畫裡,“技”包括如何構圖,如何用筆,如何用線條來造型,如何設色,以及對各種皴法的熟練運用。國畫裡畫不同物象時,該用什麼線條和皴法,都有講究,不能亂用,比如,畫石山常用披麻皴和斧劈皴,方可畫出石山厚重、雄渾、蒼勁的質感。畫松樹葉子和楊樹葉子時,同樣要用不同的筆法。

世上沒有人天生具備某種技能,都是通過後天不斷學習和積累後得來的,對繪畫初學者來說,必須對前人繪畫經驗進行有效的借鑑和學習,只有經歷過這條路,才可以完成技巧層面上的積累。

把技巧積累到一定高度,才有可能實現藝術上的昇華,就像熟能生巧一樣,如果還沒有達到“熟”的層面,想在繪畫上去創新和昇華,基本上沒有可能。

“技”的昇華就是一種“藝”的體現,確切地說,稱作“道”比較合適,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

“藝”或“道”包含對作品格調和意境的錘鍊,對畫外功夫的無限延展,是畫家文化修養和個性氣質在畫中的全面展現。

如果把繪畫僅僅當做一門技術去學習,最終跟畫匠沒有什麼區別,優秀的畫作,既能看到畫家的“技”,更能看到畫家的“道”。

說白了,“道”是畫家的心血,是畫家把自己的藝術情懷賦予作品後,形成的獨特生命力,透過作品能看到畫家的思想情感。許多繪畫作品看起來很漂亮,在技法上無可挑剔,但就是不夠感人,就是缺乏“道”的體現。

如何平衡“技”和“道”的關係?這是歷代畫家窮其一生來探索的問題,解決好的,無一例外都成了繪畫大家。

繪畫技巧畢竟由人創造出來,世上沒有挑不出任何毛病的技巧,每種技巧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瑕疵,對一名畫家來說,沒有必要迷信於十全十美的技巧,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技巧的修煉上,如果過於迷戀技巧,反而會掉入技巧的陷阱。

因此,我覺得,當技巧磨練到一定高度,就要走出技巧的限制,嘗試著用現有的技巧去營造畫面意境層面的東西,畫自己心靈上感受到的東西。

在這種探索中,若發現新問題,又可以回過頭來解決某種技巧的不足,讓技巧和探索並行,才容易形成個人風格,否則,一輩子擺脫不了畫匠的身份。


鴻鵠迎罡


首先,要想畫好畫,必須熟練掌握繪畫的各種技法技巧。技術是藝術的基礎,沒有技術怎麼去表現藝術?不掌握一招一式,怎麼能在實戰中化險為夷,克敵制勝?藝術需要技術。

所有技術都是為藝術服務的 的,決不能不能單純賣弄、堆砌技術。

好的藝術作品,感染我們的不是技術,而是藝術的魅力。

當年,羅丹大師雕塑了巴爾扎克,展覽的時候,好多人圍著嘖嘖稱歎“看哪!這雙手雕的跟真的一樣!”

你瞧!他們看到的不是巴爾扎克的精神氣質!他們只是被那雙手的精湛的技法迷住了!

羅丹拿起斧頭,果斷得把那雙手砍掉了!

缺乏藝術生命的技術堆砌, 不過是穿著漂亮衣服的稻草人。

如何在繪畫中平衡二者關係?

、我們在繪畫時要專注於我們所描繪的對象,如形體結構、神情性格、內在精神氣質、氛圍意境,或者你想表現的某種感情、情趣 ,抒發的某種情緒等。這時你會完全忘掉你的技法,卻會不自覺得應用你的技法。那麼你的作品必然會“技”、“藝”相容,渾然天成,看不出任何雕琢痕跡。欣賞者看到的只是你作品思想,而不是技法

向日葵》讓我們著迷的是它生命的張力!《貓頭鷹》讓我們著迷的是它的天真樸琢!

二、多

讀書,讀好書,多讀畫,讀名畫。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提高自己對藝術的敏感度,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你的藝術水平的高低取決於你的藝術認識水平,眼高才能手高

三,不僅多讀書,還要多行萬里路。多寫生。大自然美不勝收,處處都能觸發你的靈感,時時都能讓妙筆生髮,並不是所有技法都能適用於真實世界的所有景物。

迷濛的巴蜀的風雨,讓傅抱石選擇凌亂的散峰 ,創造了“抱石皴”。

瞿塘夜遊,摸黑寫生,讓黃賓虹形成了“黑、密、厚、重,”的畫風。


得閒居主


美術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美術活動中的作品,顏色,作畫工具都對孩子具有吸引力,應該這樣說美術在孩子的眼中是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無聲的語言。孩子們還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審美體驗,他們願意通過美術來傾訴對五彩繽紛世界的感受。從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很容易對美術表現出自發的熱情,但往往是自發的淺層的興趣。孩子雖然有思想,有想法,但什麼也畫不出來,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遠遠不能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慾望與想象,雖然在這過程中老師始終抱著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發揮了孩子的創造力,培養了孩子的積極性。但當看到孩子們面對一張張畫面凌亂、線條潦草連起碼的塗色技能都不太會時,我們對自己的做法始終有一絲懷疑和疑慮。於是老師就一直很困惑,\r在美術活動中,到底要教授孩子一些什麼?技能?創造力?還是。。。。。。老師們一直很矛盾:如果傳授太多,怕限制孩子們的創造力,但如果讓孩子自由去想象,由於受技能技巧的影響,孩子們卻又無法下筆。正如有位臺灣學者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兒童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本事掙脫亦已身受其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幼兒的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穫。”他的話確實說到了老師的心坎中,也引起了一道道的反思與探索,那就是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既要培養技能技巧,又要發展創造力。在十幾年的美術教育活動中,逐步摸索出了我的一些方法:\r一、培養興趣,進行初淺的技能訓練\r對於剛剛進入小班的孩子,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卻是發展幼兒智力的重要條件,是孩子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的好老師,只有調動了孩子的興趣,才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充分感受美,表現美,併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三至六歲的幼兒思維常常是憑藉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作來進行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調動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對美麗的興趣更持久。開始,我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玩色遊戲,通過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宣紙簡單的摺疊,然後在鮮豔的顏料中浸染,讓孩子發現顏色的魅力及自己創作的快樂,同時也讓孩子們在自己不同的摺疊中發現創造性創作的樂趣!許多孩子會要求“我還想玩”“我還要做”“老師再給我紙”“老師我沒有紙了”,孩子們在一次一次的嘗試中,發現由於折的不同,出現的花紋也會不一樣,初步有了創作的熱情。\r接著我又會讓孩子們用一些輔助的作畫工具用遊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熱情,如用棉籤,自己的小手,顏料等讓孩子來發現美術活動的神奇與有趣。如在畫《可愛的魚》時,先給孩子畫好魚的輪廓,讓孩子用棉籤蘸上顏料進行裝飾,這對孩子手的控制力有了一些要求,同時對孩子的創造力也有了一些要求,手部控制力好的孩子會把小魚的鱗片畫在身體內,並能創造一些對於孩子來說非常了不起的創作,如有些孩子會把魚鱗有規則的一片片地畫下來,有些孩子還會運用兩種進行裝飾,還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會有意識地運用兩種顏色有規則的進行排序畫,把在計算活動中的排序知識有效地進行了遷移與創造。\r又如:讓孩子掌握畫圓的技能時,老師先讓孩子們玩“吹泡泡”的遊戲,通過“吹、抓、追”等方式知道陽光下的泡泡是五顏六色的,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後,讓幼兒來畫,這時孩子們通過老師提供的物質環境,對“吹泡泡”已有了一定的影像,但僅限於那基本畫面,幼兒的思維沒有活起來,畫面僅僅停留在那一刻,此時就需要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引導幼兒讓畫面活動起來:“陽光下的泡泡有紅的、有黃的、有藍的、……,慢慢的泡泡越來越大,飄到這兒,飄到那兒,好漂亮呀!”這時,孩子的畫面就會越來越清晰。畫面的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r到了小班的下學期,可以有意識地教一些塗色的技能技巧,如一些簡單的配色方法,什麼是同種色,如何運用同種色等等,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教師的形象化語言起著很大的作用,在引導孩子認識同種色時,我對孩子們說:“你有好朋友嗎?他是誰?這盒小蠟筆裡也有許多的好朋友,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看看好朋友是要排在一起的喲!”通過幾次的認識與練習,孩子們不但認識了同種色,還讓小班老師頭疼的蠟筆亂丟;亂放的現象不見了,真是一舉兩得呀!\r二、豐富經驗,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r進入中班後,不但要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創造力,還要進一步掌握技能技巧,並注重在各個環節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豐富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孩子在美術方面全面發展。我們知道事物是不斷更新的,沒有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教會幼兒觀察掌握對象的主要特徵,初步對它們有一個較完整的生動的形象的瞭解,然後教師和幼兒總結觀察得出的信息,在總結中教師出示範例,但只是作品的框架,整節活動最基本或是孩子最難獨立完成的部分,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隨之在作品的完善環節中給孩子留有創造的空間,這樣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提供成功發展的機會。例如:繪畫活動《我》我們一改過去籠統地畫《長大的我》,感括的畫四肢,畫五官等,而是把觀察的目標縮小並放大,讓孩子來說說“我的表情”,平時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表情?平時你對親人對朋友是什麼表情多?是生氣,發怒,還是微笑?然後讓孩子一起來認真觀察同伴的不同的誇張表情,學學,做一做,讓孩子明白微笑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表情,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小事就輕易地生氣與發怒,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分享快樂後,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教師再總結示範《我》發現各表情的不同特點,如發怒時,眼睛圓瞪,眉毛上揚,鼻孔張開,臉蛋紅脹等,欣賞老師畫的各種表情的範畫,幼兒欣賞後,教師再作一次重點的提示,孩子們個個很興奮,拿起筆來,把自己的表情畫了下來,這時孩子的自由創作想象滿足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如鄭堯之的作品《我》,作品上粗粗的眉毛,吐露的舌頭,臉蛋上那螺旋形的小酒窩一圈圈的盪漾開來,都在告訴同伴,我是多麼的開心與快樂!李陽的作品《我》中,他把自己畫成了一個生氣的模樣,像銅鈴一樣瞪圓的雙眼,雙眉高高的翹起,還在額頭上創造性的畫上了燃燒的火苗,一根根頭髮豎直著,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怒髮衝冠的我!\r美術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實踐中,也要根據不同的美術形式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主題活動《秋天》《認識樹葉》一系列活動中,先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美,去撿樹葉,收集落葉,觀察各種落葉的特徵,瞭解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對樹葉有了初步的感知,而在畫樹葉的外部輪廓時卻不太好掌握,我就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拓印樹葉——印畫樹葉——添畫樹葉的經脈——自由創作美麗的一片樹葉,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學習實踐,豐富經驗,體驗學習的快樂。\r同時創設審美環境,激發動機,選材確定後,要想方設法為幼兒來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情感色彩和審美環境,以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在情緒上的興奮,進而轉變為繪畫衝動,這樣他們的身心才會處於最佳狀態,才能激發出創作的動機,如水墨畫《金魚》,用謎語引出,然後把準備好的放在透明的容器中的漂亮金魚,把它放在幻燈機上,利用幻燈片的原理,把遊動的金魚姿態放映出來,金魚在燈光下游來游去,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老師再指導幼兒觀察金魚遊動時的姿態、特徵,教師再進行示範講解,再由幼兒來創作,整堂課幼兒始終情緒飽滿。\r三、創設氛圍,激發幼兒創作慾望。\r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參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收集,同時發揮家長的力量,多收集各種月餅盒,來觀賞月餅盒上傳統與現代的裝飾風格,瞭解中國民族的一些藝術如剪紙、民族服飾的顏色搭配等。並把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繪畫書籍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自由翻閱、參考,在教室裡佈置一些美麗的作品,有教師、家長、大師更有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去觀賞並引導孩子去發現它們之間的色彩關係,從而嘗試著去配色,如什麼是近似色、對比色,什麼是冷色系列、暖色系列等等,對色彩有一個初步的瞭解。。\r四、貼進生活選材,豐富幼兒的畫面內容\r選材貼進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是教育內容選擇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現實生活的事物能激起幼兒的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繪畫的題材是最捷徑,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經常與他們談論他們的家庭小夥伴,讓他們回憶生活中有趣的事,以豐富創作題材。\r進入大班後,孩子的繪畫技能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他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常常把想要畫的內容全部畫下來,但紙畫不下。老師也發現孩子的畫表面熱鬧,但缺乏層次,顯得凌亂,這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如何去運用遮擋法,遠近的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畫面更豐富、更完整、更飽滿。如畫《我的家》時,老師可先讓孩子明白什麼是“遮擋法”。如:用一張椅子擋住桌子的一部分,讓幼兒去觀察去發現,什麼地方被擋住了,什麼在前,什麼在後,這種方法就叫“遮擋法”,老師在做示範時,重點讓幼兒掌握遮擋法應注意的地方,然後在此基礎上,自由去回憶自己家的佈置,把它畫下來。同時在美術活動中可以選擇孩子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故事,選擇他們熟悉的並且有吸引力的內容為繪畫題材。如成語故事,把它的經典用一幅畫表現出來,讓人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一些生動的經典的故事,畫成連環畫的形式,裝訂成一本書,也可以設立日記專欄,把每次發生的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中班可以嘗試著為“自然角”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等,在美術中還有許多的技能如:如何配色、如何配背景,什麼是線條畫……。在這不一一羅列,總之,教師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教師與幼兒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雙向交流的關係,要相信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保護他們的藝術天性,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繪畫的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與適時的指導,以開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生命的藝術教育,給孩子一個“個性”的世界。


聖域頌傳


“技”需要動腦子刻苦練習,永不停歇;“藝”需要用心體會體驗所看到的東西,要所見甚廣,至於平衡。要看自己能達到最高的目標是什麼,對兩者做以取捨。然後結合目標受眾的需求,挖掘自己的潛能,首先學會適應,然後對受眾群體慢慢進行提升。要堅持不懈,也要伺機而動![奮鬥][奮鬥][奮鬥]




淩小姐姐hope


常見的繪畫技法“問題”有:色彩――發髒、粉氣、生硬、雜亂等;塑造――僵硬、鬆散等;用筆――散亂、膩糊、飄忽、死板等;構圖――不平衡、無主次等等。這些技法語言“問題”是教育者用“一般審美要求”尺度來衡量的,或者說是從畫面整體效果的角度來分析、評價、歸納出的“不足”。但從美學和個性繪畫語言的角度來看卻有著另一番解釋。

“發髒”的色彩適合表現極端的壓抑和沉悶;“雜亂”的用筆適合表現瘋狂和煩瑣;“笨拙”的塑造更能體現樸實和憨厚,“不平衡”的構圖則生動地表現了動盪與不安。在近現代的大師作品中,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技法“問題”在他們的作品中卻成為了鮮明的個性繪畫語言。保羅。塞尚運用生硬的筆觸進行他個人繪畫藝術的單純研究;康定斯基用隨意雜亂的筆觸、生鮮的色彩,在不明確的畫面色調中奏響色彩的樂章;威廉,德庫寧更是肆無忌憚、狂塗亂抹;喬治。莫蘭迪用粉氣含蓄的色彩、平板的空間、平靜的構圖描繪自己平和的人生;賈克梅帝用飄忽不定的筆觸和發髒的畫面,模糊地表現自己眼中的不確定感覺;珀爾斯坦則採用不完整的構圖形式和僵硬的質感來表現冷漠的人物狀態。我國的藝術大師吳冠中先生更是提出“筆墨等於零”,但正是因為等於零的筆墨,才描繪出隨意而又精湛的作品,獨樹一幟。

可見,這些通常意義上的繪畫技法“問題”,蘊含著作者自身的獨特氣質,表現了作者的主觀意念。通過對常見繪畫技法“問題”的合理理解與科學引導,可以使某種繪畫技法“問題”與畫家特有的創作形式、創作風格、個人氣質、情緒表現等效果相協調,巧妙地成為畫家的個性化繪畫語言特點的一部分。


王田田圈


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什麼行業都有技和藝的問題,技是術,藝是思想,而對於畫家來說:"一件作品不單有熟練的技術還要有思想的表達,有一句話叫由技入道,那我就從個人經驗上談起。分享一下個人的創作經驗。

我選的第一件作品,創作的時間在十七年前,雖然看上去技術還可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白先生的影子,只是稍有變通,從表現性和個人風格上都沒有自己的東西,那時我的作品整體上也沒有什麼個人思想,還是一個探索期,而畫家一生解決的是技和藝的關係,也就是通過技能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藝術境界,畫家只有從古人那學習一些用筆方法,從他們身上汲取一些經驗,自己還要從寫生中善於發現,這大體是解決技的問題,而藝是一種思想一種境界,這就看技外的學問了,一般對於畫家提高藝術境界是多元的,要從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努力提高自己的修為,讓自己的眼界寬廣起來。

第二張作品畫於2018年,這時思想成熟起來,從筆墨到境界有了統一性,有了完整的個人風格,技和藝是一件事情的兩端,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還不能體現在繪畫上,弘一法師的書法也是如此,我們在看他出家前的一些作品時,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沒有真正的從作品中體現自己的思想,而他後期的作品就完全不同了,書法的用筆圓融,開合自然,"藝″和"技″得到了融通平衡。

繪畫是一門大學問,作者要解決"技″和"藝″的平衡要深入生活,還要努力提升畫家本人的思想境界,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也可用於此,我的觀點己分享,歡迎一起交流,謝謝!





寫意王東瑞


繪畫要解決“技”和“藝”的問題,如想平衡好兩者的關係,首先我們要了解“技”和“藝”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我的理解是先有“技”,然後才有“藝”,“藝”是“技”的升級。人們經常說的所謂“畫匠”大概就是因他們“技多藝少”的原因吧。但很多時候“藝”是含有諸多情緒感受和靈感等方面的意思,如創作理念呀,創意靈感等等,而且我認為有關的方法、準則、理論及修養等都屬於“藝”的方面,因此“藝”是指導"技”的,而“技”又是支撐著“藝”的成立,如果沒有一定的畫技,多高深的藝術創作理念和卓爾不群的創意靈感,都不能把它變作現實的作品。反過來如果只有畫技,沒有一定的創作靈感和理念,就不能讓繪畫藝術成功地向前大發展。。。這就是我對“技”與"藝”的初淺理解。

明白了它們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就能找到解決“技”與“藝”之間的平衡點。到底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呢?事實證明它們兩者之間誰也不能沒有誰,應該兩手一起抓,不能顧此失彼,在學習的前期和中期(入門、初級基礎、中級基礎)應大力加強“技”繪畫技能方面的全面和嚴格的訓練,如臨摹傳統中有代表性的古畫作品,掌握古賢運用筆墨的要領,還有構圖佈局特點和營造畫面神韻氣象格局的手法等等。還有色彩、造型、速寫和素描也應該有合理的課程安排等等,國畫系特別要熟練掌握好“有書法特點的線條”在練習中的運用,還要用符合中國畫特式的速寫技法到大自然中廣泛蒐集創作素材(不用照相機)。。。

高級階段特別強化藝術理論研究、樹立審美觀念,增強人文素養,學會賞析藝術名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鑑賞美的能力,系統瞭解藝術作品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作者獨特個性和心理活動及一般性規律,也就是多在讀畫、賞畫方面下功夫,中國畫與西畫有很大的差異就是畫家需要學很多繪畫以外的古典詩詞歌賦和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從以上的文學藝術作品,甚至是音樂、舞蹈、雕塑建築及影視作品等等多方面汲取一定的營養和創意靈感而運用到繪畫學習和創作中。。。

制定教學和學習計劃都是要講求科學、理性和客觀實際的,而實施起來是要求靈活機動的,所有技能的訓練和理論研究、學員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之培育等等在各個學習階段都可能要合理穿插進行,沒有一成不變的要求初中級階段不學理論研究的規定。整個教學過程都可以因為需要而隨時首尾兼顧的,這樣才可以使“技”與“藝”得到真正的平衡。

總之,“技”與“藝”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兩者有機的緊密結合一起,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藝術作品,才能滿足人們一些心靈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安撫需求,才能引發讀者的共鳴,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嗯,從中我們隱約感到學畫、學藝術除了要求特別勤奮和努力之外,還是要有一定“天賦”喲,否則“技”與“藝”真的不容易平衡啊!共同努力吧!以上拙見不喜勿噴,希望對大家有用吧,謝謝閱讀!

夢幻畫派創始人陳展鳴

二O二O年二月二十五日


陳展鳴


這裡其實不存在平衡的問題,這兩者沒有任何衝突。藝術最終是表達,技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舉個例子小孩子沒有經過系統的繪畫學習,但能畫出藝術感很強的作品,很多畫師經過長期的技法訓練也只是在替代照相機的功能。

技法的問題固然是很好解決的,只要你足夠勤奮,願意花時間去學習、訓練,終能孰能生巧。但往往這也是很多繪畫者的終點,主要原因可歸為幾點:

一、審美的缺失,簡單地說就是眼界太低,好的作品看的太少,對美的東西缺乏感知力,這不乏有先天因素。

二、生活閱歷的缺失,很多藝術家都喜歡說到靈感二字,其實就是對於生活中的人、物、事的感悟及思考,所以藝術家做出多奇怪的事情都不要覺得不可思議。

三、從來沒想過表達,這一類人只是以此作為謀生的職業,所以他們沒有自己的東西,他們服務於市場經濟。

吳冠中曾說過選擇繪畫這門藝術就是殉道,很多人剛開始學畫都有一個很好的初心,走著走著就迷失了,如果不能表達自己東西,它還有什麼意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